APP下载

黔东南苗族古歌古词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2022-02-26田晓华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歌苗族文化

田晓华

(贵州省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贵州黔东南苗族古歌古词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衍变和发展,保存了记忆,传承了文化,弘扬着真善美,鼓舞着精气神,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贵州已经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苗族古歌古词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完全融入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苗族古歌古词是一部“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古词虽然名为“古”,但作为传统民间文学和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传唱。它反映了农耕文化背景下苗族群众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爱情婚姻、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已经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歌,而是历史、文化、知识、伦理的重要载体[2],有着比较完整的文化和社会功能。2006年5月,苗族古歌作为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黄平县的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台江县的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作为民间口头文学,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古歌古词外,贵州省其他地方还传唱着不少各具特色的古歌古词。比如,紫云的《苗族史诗—亚鲁王》,清镇的《苗族古歌(簪汪传)》,花溪的《米花古歌》,花溪、惠水的《榜郎歌》,施秉、普定、龙里的《苗族古歌》等。由于各地古歌古词内容过于庞大,为了确保论述时逻辑清晰,研究以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特别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歌古词作为主体进行探讨。据调研考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群众特别是相关非遗传承人、苗族歌手一般认为,根据歌词内容、用途及曲调、演唱方法等的不同,有古歌、古词之分,两者之下又有不同的分类。

(一)古歌

通常认为包括大歌和酒歌两大类,各有十二路。这里的“路”,即“部”的意思。根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黄平、镇远、施秉等地传唱的情况,大歌主要是对人类和万物起源的解释,运用传说与神话记述了苗族的历史来源、迁徙过程,包括《掘窝》《十二宝》《扁瑟缟》《五好汉》《洪水滔天》《运金银》《铸造日月》《仰欧桑》《扁尤香》《暂龙》《嘎尼拉》《香简马》等,主要功能是记述历史和传说,教育后辈,维系团结,鼓舞精神。大歌多为男青年在十冬腊月游方投宿客寨时,晚饭后客寨男青年出面邀请对唱。酒歌,主要叙述农、牧、渔、手工业生产的发生、发展过程,叙述古代社会火的发明和使用过程,叙述婚姻制度演变过程,叙述岁时、生活等民俗事象,包括《开亲歌》《叙牛歌》《姊妹歌》《梳妆歌》《赴宴歌》《酿酒歌》《叙桌凳歌》《叙碗歌》《叙种歌》《叙火歌》《岁时节日歌》《择吉歌》,主要功能是记载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制度,传播传承文化知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加上方言的差异,古歌在不同的地区流传着不同的版本,甚至不同的歌也传唱着不同的版本。即使是台江、黄平的古歌,从内容到分类,从歌名到歌词等均有所不同。

(二)古词

包括理词和神词两大项。理词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过去苗族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主要是季节理词等内容,比如《过年理词》《贺年理词》《做活理词》《生计理词》《走亲理词》等;另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管理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共同“法典”,有学者称为“口承习惯法”[3],主要是纠纷理词等内容,比如《分银理词》《婚姻调解理词》等。两种理词一般都由理老、歌者唱诵,而且大多以盘歌形式演唱,在社会中起着规范、调节的作用。神词,主要规范的是祭祀活动,在祭祀时唱诵,反映了苗族的祖宗崇拜等内容,寄托了人们良好愿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此外,在丹寨还流传着口头经典“贾”,即贾理,是古代苗族以议榔立法、理老司法、鼓社执法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而形成的古规古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部分理词、神词、贾理,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完全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扬弃,并结合乡村振兴实际引导群众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力量。

苗族古歌古词特点十分鲜明,语言质朴清新,委婉含蓄,感情饱满,寓意深刻,多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象征、典故等艺术手法,内容丰富多彩,叙述美轮美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字句排列整齐、结构严谨,且朗朗上口、利于传唱,充满质朴美、浪漫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演唱形式有个人独唱、两人相伴齐唱、多人合唱等等,喜欢采用盘歌问答式咏唱,有叙事,有猜谜,符合大众审美取向,能够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有着特殊的大众感染力、凝聚力,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古歌古词内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对大自然的歌颂热爱,有对世界万物的大胆想象,有对民族发展经历的深情追忆,有对各种生产活动的详细记载,有对民族经典爱情故事的反映,有对内心思想的描述,有对日常民间矛盾纠纷的调解教育,包含了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审美评价,是贵州苗族群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反映了群众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又是乡村振兴大力弘扬的价值观念。

二、苗族古歌古词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意义探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通过上述分析,研究认为,古歌古词蕴含巨大的文化滋养、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村寨建设引导和社会治理价值,应当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传唱,切实助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一)关于文化滋养价值

当前,贵州部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引起精神价值、审美水平的变化,村民文化主体意识不足,村寨的文化生态系统正经历变革和重构。在这种状况下,人的内心和精神更加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和滋润。古歌古词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忆,以质朴生动的方式阐释生存哲学和生活智慧,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文关怀,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描述,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追求。在传唱中可以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可以繁荣乡村文化。由于古歌古词特殊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特别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特殊表现形式,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推动乡村文化更加繁荣。比如,十二路酒歌中有《姊妹歌》一路,分为《寻娘》《嫁男》《嫁女》《叙伞》《回娘家》《倒茶》《赞老人》等篇章,将其与姊妹节相结合,在传唱中过节、在过节中传唱,并大力展示相关文化遗产,必将对繁荣乡村文化起推进作用。又比如,可以利用苗族古歌古词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提高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力”,重构乡村文化生态。二是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苗族古歌古词传承活动的开展,比如授徒传艺、举办苗族古歌大赛,以及利用各种社会活动、生产活动特别是民俗活动,演唱苗族古歌等形式,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达到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的目的,防止出现文化失调而引起的精神空白等现象。三是可以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孝经》记载,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贵州苗族古歌古词充满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法理精神,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通过传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生计理词》唱道:“里屋的娘,中堂的爹,母教闺女,父教儿郎,哥教弟弟,姐教妹妹,教才明事理、导才心开窍,相教同做吃,互导共做穿……”[4]该几句歌词描述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场景,倡导良好家风。又比如,《季节歌》唱道:“燕子真好心,教歌话滔滔:教你去做活,你就是不听,整天睡大觉,睡得直挺挺。别人勤劳动,有吃又有穿,你懒没有吃,跑去田坎上,采野菜当饭,饿死了活该,饿死是应得。”[5]教导人们千万不能做懒汉。

(二)关于生态保护价值

贵州苗族群众认为万物有灵,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很多自然崇尚对象,比如枫木、竹、鸟、蝴蝶等,并对它们自发地进行保护。探索古歌古词的生态保护价值,有利于使群众从内心深处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振兴,打造美丽家园。一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古歌《掘窝》《十二宝》里说,枫香树生长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孵出人类和万物。所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时至今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还会见到成片的枫香古树,生态保护得很好。又比如,在《开亲歌》的“砍火焰”中,喜尼和喜金两兄弟为了儿女的衣食温饱,不得以准备去砍掉树林种植小米、高梁等粮食,结果喜鹊“高声不停喊:求你们别砍,等我的小孩,他们长大了,你们再来砍。”野鸡“高声不断喊:求你们别砍,留送我做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古歌古词可以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二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歌体现了群众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朴素世界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哲学思想。在不少苗族地区流传着一首丰收时唱诵的歌谣,其中有一段歌词大意为“前辈老人说,老辈人都说,玉米别收完,水稻别割完。留一份在田,留份来守田。山神要来吃,有吃才会来。鸟雀要来吃,有吃才会来。万物都有吃,人类才有吃。”为什么要留给鸟雀?因为在《叙种歌》讲述的故事里,种子从天上到人间的过程中,鸟雀为保护种子作出了贡献。群众们这样唱,也这样做,保护了鸟类,为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了良好氛围。三是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在《叙种歌》里,当种子降到人间后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太阳才聪明,拿把长扫把,把凌全扫尽,把路扫干净,种子得路来。”[4]在《酒曲歌》里也反复唱诵:“月亮很聪明,打扫三间房,干干又净净,请曲来做客。”[5]歌词虽然是拟人化的表达,但有利于提醒群众注意打扫屋内屋外的卫生,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三)关于产业发展价值

古歌古词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并有大量生产劳动歌词传唱,涉及农业、工业和苗医苗药等方面,至今仍有着重要影响。积极开发其产业发展价值,有利于推进产业振兴,帮助村民生活富裕起来。一是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要振兴,文旅必须要融合,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方向。旅游,主要就是感受当地文化,感受不同的民俗。到苗族聚居地旅游,要融入当地歌舞生活,在山山水水和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活环境中,听原生态的苍老古歌,在悠扬的歌声和浪漫的神话故事中探寻人类历史、感受生命意义,让身心得到真正放松。而苗乡可以据此打造苗族古歌欣赏的民俗旅游品牌,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古歌古词文化内涵的创意提升,开展娱乐、餐饮、商品、工艺等多项模式的服务,延伸出新的价值。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理词对农事活动有较为祥细的描述。比如,《生计理词》叙述道:“正月刚过,就到二月,老牛也得撵,瘦牛也得牵,扛钢犁,背铁耙,坝里犁田,坡边犁地……”[4]《做活理词》叙述道:“春不忘播种,秋到才收获。田里要播,十二斗水稻种,土里要种,十二升旱谷苗,田里去挑肥放,土中抬粪壅……”[4]理词记载了水稻和旱稻的种植及注意事项,提倡田和土都要满栽满种。唱响这些歌词,有利于提醒人们及时春耕春种、不误农时,确保稳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材越来越讲究,喜欢追求天然绿色有机产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现在有不少地方群众开始种植古稻种,按照古歌古词所唱,用牛耕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机器收割,用水辗或碓去壳,并进行了古歌古词的文化包装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推进民族手工业发展。古歌古词里有苗族的千年历史,有和苗族相关的万事万物,是苗绣、腊染、银饰等手工业者大胆想象,是构思图案、造型、花纹、符号等的重要来源,这些图案、造型、花纹、符号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表征,也是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所在。比如牛角、蝴蝶、蝙蝠、鸟雀、枫香树、竹子等。不难看出,苗族古歌古词的传承发展,可以让乡村的手工业者们切合民族特色的源源不断的想象和创艺素材,是民族手工业振兴的重要文化根基。此外,古歌古词里还介绍了不少有利于推进民族手工业发展的知识。比如《叙桌凳歌》唱道:“从前的时候,开初的时期,拿那椿芽树,拿了泡桐树,拿它来制甑,酿酒老人喝,拿它来凿凳,凿把椅娘坐。”[5]介绍了椿芽树、泡桐树两种木材在手工业上的的用途。又比如,酒歌里专门有一路《酿酒歌》,用浪漫主义的方式追溯了酒曲的来历,讲述了发明酿酒的全过程,介绍了不少盛酒的器具。四是推进苗药产业发展。贵州苗医苗药具有治疗方法多样、药源广泛、药效显著等特点。古歌古词里有苗医苗药的记载。比如,《洪水滔天》唱道:“他又来谋划,追蜈蚣进笼,捉它装进罐,再用桐油烫,治成蜈蚣油,能医无名肿。”[7]这里的“他”,指阿耶,是大歌里描述的一位战天斗地的英雄。蜈蚣油,是用桐油将蜈蚣泡放后,用以消肿、消炎的土制药。当然,这些医药必须经过科学试验和论证才能用于临床。

(四)关于村寨建设引导价值

乡村振兴离不开民居的规范化建设和道路等硬件的建设管理,离不开村容村貌的提升。研究挖掘古歌古词关于村寨建设的经验和习俗,有利于加强村寨风貌引导,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引导对传统民居建造式样的传承。比如,在《开亲歌》的《序歌》里唱:“生的唱完了,再来唱修房。是哪个聪明,哪个来修房,兴建纳特寨,房屋十一间,十二侧柱撑,屋脊黑黢黢,象条公马背,如骡去下方。”这里的“生”,是指村寨选址;“如骡去下方”,意思是指屋脊两头翘,弯弯地象骡下坡时的背脊一样。纳特寨房屋的特征是,一栋十一间,十一根中柱,十二根侧柱,屋脊两头翘,并用鳞片一样的青瓦来盖。这种房屋是传统民居的典型式样之一,可以通过传唱引导群众结合实际进行传承,推动民居建设尊重村落文化基因谱系、乡土风貌和地域特点,打造建筑的形体、色彩、屋顶和装饰等关键要素,确保民族特色。二是引导村寨道路建设等公益事业。贵州苗族群众有修桥补路的习俗,认为做好事能积德有善报。《走亲理词》叙述说:“新桥要架,旧桥要祭,新桥不争架,旧桥不遗弃,桥断要补架,路垮要补修,才是件好事,才是条坦道。”[4]三穗等县还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举办“祭桥节”,唱古歌、跳芦笙舞,缅怀先祖,祈愿五谷丰登、儿孙幸福。苗族先民修桥补路虽然有迷信色彩,但演化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公益事业,有利于村寨群众自发的道路建设、管理和维护,还可以引导探寻乡村其他公益事业发展之路。

(五)关于社会治理价值

不少理词专为调解矛盾纠纷而设。调解由大家信服的理老或寨老主持,以群众耳熟能详的歌唱形式,围在桌边喝着酒进行,既亲切又权威,效果理想。可见,在古歌古词中提炼出适合时代需要的社会治理价值,将为今天的乡村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切实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一是为调解矛盾纠纷提供借鉴。据纠纷理词记载,在一起矛盾调解中,理老面对矛盾双方唱道:“两家纠纷户,两位当事人,各想各的心,各思各的意。是直是曲?是善是恶?你俩在明处,我们在暗处,切莫相躲藏……水牯牛相碰,总有一头输。会水死于水,玩火终自焚。莫聪明一世,莫糊涂一时;走路看前头,临崖即止步。思前想后,有错认错,互相忍让,和睦相处。”[4]最终,双方在调解下握手言和。这段理词比喻巧妙,入情入理,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二是为完善村规民约提供借鉴。村规民约是乡村自治的重要体现,是村寨管理的重要依据。理词讲述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可以吸收到村规民约中,让村民能更好地遵守。比如,《生计理词》叙述说:“勤耕才吃久,勤织才穿长……闲时为忙作准备,农忙才不误时日”[4]又比如,《择吉歌》中唱:“从前的时候,开初的时期,不注意防火,火灾常发生,镇远和施秉,全部变灰烬。”[4]还比如,《婚姻调解理词》叙述:“路错好回转,错话难收回。眼要看得远,脚要踩踏实。心回平静处,意转坦道来,有始要有终,善前要善后。”[4]这些歌词讲述的方法、体现的道理,无不可转化为村规民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三、传承和弘扬苗族古歌古词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苗族古歌古词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切实助推乡村各方面振兴,笔者认为,必须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牢牢把握文化表征与文化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辩证性、系统性、融合性地保护和传承,加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度,为乡村振兴添智献力。

(一)坚持辩证性保护和传承,把创新创造贯通保护各环节

目前,古歌古词的生存土壤正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各地保护制度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行发力,既无法做到同步推进,造成了保护上的不平衡,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建议由省一级在各地保护的基础上,统筹对歌词和唱法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阐释。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各种文化艺术平台,加强古歌古词的对内对外交流,使之在吸收其他优秀文化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推动古歌与现代专业音乐创作和现代舞台文艺展演相融合[8],既提高古歌的观赏性,又增加现代音乐和文艺的厚度。利用古歌古词的大胆想象、经典故事和文化元素加强文化创新创意,发展文化创意和电影、动漫等文化产业,让古歌古词成为再创造的源泉。

(二)坚持系统性保护和传承,构建传承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保护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好梯田、水碾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好苗绣、蜡染、银饰煅制技艺及芦笙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古歌古词能够与之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举办好“四月八”、芦笙会、姊妹节、苗年、鼓藏节、吃新节、卯节等民俗节日,并积极利用这些民俗展演古歌古词,使其在活态中传承。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要充分发挥传承人、歌师的作用,鼓励支持他们收徒传艺,或开设培训班,做好打基础的工作。进一步提升苗族歌曲进校园活动、进社区活动的实效性,培养年轻人文化认同,为传承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例如可以在苗族群众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性职业院校专门开设苗族民歌专业,开设古歌古词课程,系统性科学性培养专业学生,为传承提供人才基础。

(三)坚持融合性保护和传承,唱响新时代苗族民歌

贵州苗族群众传唱着祖辈留下来的古歌古词,歌唱生命,歌唱生活,歌唱梦想与希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华美乐章。进入新时代,贵州苗族民歌应当把古歌古词所弘扬的战天斗地精神、真善美价值追求融入新时代,唱响新生活,歌颂新成就,展现新气象,塑造更为深沉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歌唱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富民政策、脱贫攻坚政策,歌颂小康社会人们脱贫致富后的精神风貌;歌唱新时代美丽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歌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当前,要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创作和演唱,挖掘村寨里的动人故事,唱先进、颂典型,通过新时代苗族民歌唱出广大群众意气风发振兴乡村的精气神。

猜你喜欢

古歌苗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年味里的“虎文化”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谁远谁近?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探讨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