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理疗联合瑜伽运动在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26李庆芳黄伟坚古宇标任间仪谭转仪谢映红
李庆芳 黄伟坚 古宇标 任间仪 谭转仪 谢映红
职业性腰背痛属于职业病的范畴,是指职业因素导致的腰背部疼痛、腰骶部疼痛和骶髂部疼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腰背疼痛是最典型的症状表现。护理人员是职业性腰背痛的高危人群,发生率在56.62%~75.90%,护理人员患职业性腰背痛的风险约是其他女性从业者的2.5倍以上[1-2]。职业性腰背痛既影响护理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现已成为护理职业健康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对于患有职业性腰背痛的护理人员,要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性治疗,尽量采取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的治疗方式,在该前提下,减轻其腰背部的疼痛程度,改善其临床症状。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方法予以治疗,但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鹤山市中医院提出采用艾灸疗法与瑜伽运动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现将本院2020年4-10月50例职业性腰背痛护理人员作为主要对象,开展系列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10月在本院经临床检查确诊的50例职业性腰背痛护理人员,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职业性腰背痛的相关诊断标准,即:工作期间腰背部姿势不良,出现以腿部(或足部)的疼痛、肌肉紧张、僵直、乏力,或游走腿部的烧灼、刺痛为特征的症候群[3];②工龄≥5年、腰肌劳损时间≥3个月。(2)排除标准:①妊娠、备孕、哺乳期女性;②因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③局部皮肤有破溃、感染或感觉异常;④对治疗方法中的成分过敏。随机分组,每组25例。对照组:年龄26~42岁,平均(28.95±2.13)岁;工龄5~14年,平均(9.11±1.23)年;病程4个月~10年,平均(4.96±0.37)年。观察组:年龄27~44岁,平均(28.98±2.52)岁;工龄5~13年,平均(9.08±1.17)年;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98±0.52)年。两组年龄、工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对象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药物选择布洛芬缓释胶囊(吉林道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2026099,规格:0.3 g),1 次 /d,0.3 g/次,共治疗4周。
观察组采用艾灸疗法+瑜伽运动治疗,具体如下:(1)选穴,腰部的阿是穴、腰俞穴、阳关穴及命门穴,骶部的次髎穴,腘窝的委中穴。将艾灸条切成4 cm的小段,一端点燃后放置在支架上,盖上艾灸盖,调节温度。艾灸上述穴位,让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直至患者出现皮肤红晕,让热量可以穿透直至前腹部和整个髋骨部位。在艾灸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腰部的保暖,20~30 min/次,2~3次/周,月经期间暂停。(2)由瑜伽导师带领患者进行思想及肢体的瑜伽锻炼,包括腰背肌群、上身、下肢及全身的舒展运动。每次课时约20 min,2~3次/周。总疗程为4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治疗前和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评分范围是0~10分,得分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轻[4]。(2)判定临床疗效的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劳累时或天气变化时无明显不适感;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工作劳累时或天气变化时有不适症状;无效:尚未达到有效的标准,或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5]。(3)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对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评分范围是0~29分,所得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6]。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数据使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 25.0版本,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治疗12个月观察组(n=25) 6.23±1.18 4.48±0.15 3.26±0.11 2.11±0.18 1.24±0.14 1.12±0.18对照组(n=25) 6.25±1.32 5.96±0.24 4.15±0.28 4.06±0.25 3.87±0.19 3.65±0.22 t值 0.056 26.147 14.792 31.649 55.718 44.503 P值 0.955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种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
2.3 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JOA评分比较[分,(±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JOA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治疗12个月观察组(n=25) 16.25±1.18 18.45±1.02 20.61±1.24 22.45±1.06 23.67±1.51 25.46±1.32对照组(n=25) 16.23±1.24 17.44±1.24 17.96±1.33 18.79±1.33 18.99±1.74 19.56±1.58 t值 0.058 3.145 7.286 10.760 10.157 14.328 P值 0.954 0.003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职业性腰背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职业病,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腰背部肌肉、骨骼、韧带和脊柱的支持组织长时间承受过大的机械性压力,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的典型症状,同时伴有腿部或足部疼痛、肌肉僵直、乏力等症候群[7]。护理人员是职业性腰背痛的主要患病人群,据调查显示,普通病房护理人员每日工作中大约有1/4的时间均是处于弯腰或腰部受限的姿势,急诊、ICU护理人员的弯腰姿势持续时间更长[8-10],这说明护理人员患职业性腰背痛并非偶然,而是与其工作时的姿势、状态有密切联系。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频繁的抬搬患者,需要不断地做弯腰和转身等动作,而这些动作均增加了腰背痛的发生风险。护理人员在病床旁和治疗台上进行各项操作,例如协助患者翻身、穿刺抽液、弯腰俯身查看引流情况,腰背部在这种不良姿势下,非常容易造成累积性损伤。此外,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内容较多,其工作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均是处于站立和行走状态,而长期站立也被认为是导致腰背痛发生的高危因素。腰背部承受压力的时间过长,长时间得不到放松,积年累月则会损伤腰背部。职业性腰背痛对护理人员自身的正常生活和日常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其工作质量和护理质量,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安全。西医临床上主要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予以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是常用的治疗药物,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暂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期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并且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中医上认为腰背痛的发生主要是疲劳过度、气血不足,或寒湿邪侵经络,弯腰负重致使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故而导致疼痛症状的发生。艾灸理疗是中医学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艾条的燃烧、温熨,借助火灸的热力作用和药物性作用,可对人体形成温热刺激,并通过经络传导到穴位,进而起到活血逐痹、温经散寒、扶阳固脱、防病保健的作用。现代药理学表明,采用艾灸理疗的方法可以扩张血管,使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对血管通透性形成抑制,减少炎症的渗出,同时还可以加快炎症渗出物的吸收速度,调节机体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功能[11]。并且,此种治疗方法还可以避免刺激患者的消化道,无需经肝肾代谢,降低了治疗期间消化道不良反应和肝肾功能障碍等相关不良症状的发生风险。
瑜伽运动是一项传统的运动形式,普通人可通过瑜伽运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也可以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瑜伽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形式,每一个步骤都节奏分明、呼吸平稳,通过各种姿势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在练习每一项瑜伽项目时,练习者均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当肢体足够放松,练习者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通过瑜伽运动可以改善腰背痛护理人员的腰背部肌肉张力,同时可增加身体的柔韧性,进而改善其腰背部的功能状态[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艾灸理疗联合瑜伽运动进行干预治疗的职业性腰背痛护理人员其治疗后疼痛程度有明显缓解,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且治疗后腰椎功能有显著改善,充分体现了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
综上,采用艾灸理疗联合瑜伽运动治疗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痛的效果理想,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