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术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2-02-26陈颖
陈颖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主要病灶出现在患者子宫内膜表皮上,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率2%~6%,且集中诱发在30~60岁的妇女群体中,尽管很少会有恶性病变、腺瘤样增生等问题发生,但患者依旧被阴道不规则流血、经期延长和难以受孕等问题困扰,导致出现负性心理情绪、心理疾病而降低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提倡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增加患者的痛苦,医疗人员积极探索临床更有效的联合应用手段,在保障疗效的基础上帮助患者最大程度降低复发率[2]。本研究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第三医院2020年1-10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探讨采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术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进行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0月本院进行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纳入标准:(1)首次发现并进行手术治疗;(2)入院时参照文献[3]经诊断符合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经B超或宫腔镜检查确诊;(3)具备宫腔镜手术指征。排除标准:(1)患有泌尿系统感染及阴道炎;(2)近半年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3)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4)患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年龄22~46岁,平均(33.6±4.1)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2±0.5) 年; 息 肉 直 径 0.7~3.7 cm, 平 均(2.1±0.6)cm;单发息肉18例,多发息肉22例。对照组年龄22~47岁,平均(33.8±4.2)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3±0.5)年;息肉直径0.8~3.8 cm,平均(2.2±0.7)cm;单发息肉17例,多发息肉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患者术前12 h以常规步骤进行阴道清洗,在阴道后穹隆位置放置米索前列醇片(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36)200 μg,帮助软化宫颈。进入手术室后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其外阴、阴道和宫颈进行消毒,全麻后应用扩阴器对宫颈进行扩张,应用探针测量深度,采用德国郎牌(型号8654.422)30°双极等离子电切宫腔镜,将0.9%氯化钠注射液持续灌流入宫腔,确保其充分扩张后,缓慢移动宫腔镜,观察患者子宫前后壁、侧壁和两侧宫角、输卵管的情况,结合息肉的体积、数量和具体部位将其切除。如果患者息肉直径超过3 cm,且基底较宽,则要分次切割,如果患者息肉的直径较小,且为单发息肉,则可一次性将基底切除。如果患者对妊娠无要求或息肉根蒂不明显,则可将附近子宫内膜一同切除。完成上述切除工作后,用电凝止血进行处理,并将切除组织装袋送检。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流程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于次日开始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Schering GmbH & Co. Produktions KG,国药准字 J20140114,规格:2 mg×21片)治疗,1片/(次·d),1个疗程为3周,治疗1个疗程后停药1周后进行第2个疗程的服用,持续治疗3个疗程。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1)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无任何并发症;(2)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有轻微并发症,但短时间内可治愈;(3)无效:患者症状和体征与术前相比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无效)/总例数×100%。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月经恢复情况,包括月经恢复正常(经期经量均正常)、经期延长、月经量过少、月经量过多。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情况,复发评估标准为月经干净后3 d内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在8 mm以上,回声欠均匀或宫腔有不规则回声,则为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月经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月经恢复正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月经恢复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薄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在妇科临床上较为常见,表现为依附患者子宫腔内壁的肿块,为基底部局限性增生。研究发现,引发子宫内膜息肉与患者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子宫炎症等因素相关,患者有月经量大/少、周期不规则、阴道不规则流血、不孕等表现,不仅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影响,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和降低生活质量[4]。由于该病早期表现不明显,伴随子宫内膜息肉的发展,还会增加雌性激素的分泌量,导致患者阴道与子宫持续发育,诱发更严重的病症,因此必须尽早确诊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除可确保医生在直视的状态下精准找到患者的病灶位置,掌握病灶形态与数量,快速准确地将病灶清除干净[5-6]。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关键,诸多学者认为其发生与雌激素分泌量有密切关联,所以应强化术后对患者的药物干预工作,帮助患者降低雌激素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复发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为一种短效的避孕药物,其中含有炔雌醇和醋酸环丙孕酮,含量分别为0.035 mg及2 mg,可作用于患者的卵巢、下丘脑和性腺上,发挥很好的调节效果,拮抗促性腺激素释放,降低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进而保障持续性的疗效[7-8]。此外,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不但可控制子宫内膜的生长速度,还可促使子宫内膜退化为正常水平,其中含有的雌激素对患者子宫内膜也有很好的修复效果[9]。对于单纯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情况,结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药物干预对患者术后子宫内膜有很好的修复作用,并对抗子宫内膜局部高雌激素状态,使得子宫内膜的内部环境逐渐恢复正常,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纠正原有的内分泌系统紊乱状态,确保患者月经情况得到改善,并达到防止雌激素含量过高而导致病灶再次复发的效果[10-11]。因此,本研究中应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术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7.50%,复发率仅为2.50%,术后6个月月经恢复正常的比例为92.50%,子宫内膜厚度为(5.72±1.52)mm,这些数据均优于单一应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与陆丹梅等[12]在其论著《宫腔镜联合达英-35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对复发率的影响》中的研究结论相似,再一次证实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的重要干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提倡宫腔镜下内膜息肉电切术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能促进患者月经的恢复,降低复发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