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物性视角下《鸟鸣涧》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2-02-26涂效萍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
关键词:王维

涂效萍

【摘要】《鸟鸣涧》是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歌颂了田园式牧歌生活,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讲,诗歌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诗歌及其译本语言的生态性体现在六个及物过程的使用上,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分析诗歌的及物系统特征以及分布情况,揭示该诗蕴含的生态观及其在译文中的体现,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及物性;王维;生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123-03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擅长用诗歌语言刻画自然景物。《鸟鸣涧》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语言蕴含了诗人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生哲理,对当今人类如何保护自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大多从翻译学的角度评价诗歌及其译本的“音,形,意”美,而鲜少有学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译文的生态性表达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以王维诗歌《鸟鸣涧》及其许,翁,孙,王,Wai五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分析诗歌的及物系统特征以及分布情况,揭示该诗蕴含的生态观及其在译文中的体现,以期为深入理解诗歌提供方法论参考。[1]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语言与生态的关系。而生态语言学中的韩礼德模式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去影响生态环境,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反映了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体验,人们选择性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主客观世界的构建,认知,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等,这些通过及物系统的六个过程来实现,分别是物质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心理过程。[2]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的选择性表达是说话者在构建人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分析话语中的及物性,可以了解人们如何构建生态话语并影响生态环境。有鉴于此,本文从及物性角度对诗歌原文和五个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探讨不同译者的语言选择表达所构建的生态意识。通过分析话语中的生态观,可以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生态话语资源和理论借鉴。[3]

二、《鸟鸣涧》原文及其英译本的

及物性生态话语分析

本文选择诗歌原文和五个译文为语料进行及物性话语分析,孙大雨译本(孙译),王宝童译本(王译),和Wai-LimYip译本(Wai译)、许渊冲译本(许译),翁显良译本(翁译),借助语料库软件UAM Corpus Tool3.3,将原诗及该诗的翁译、许译和孙译、王译(Wai译)的五个译本的及物性过程进行标注,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译本中及物性过程的数量均有所减少,翁译本与原文接近一致,其他四个译本的及物性过程均为五个。就及物性过程的类型而言,许,孙,Wai都有两个物质过程,而在翁的译本中,有六个物质过程。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译者在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上均有差异,表明每位译者对原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即对世界的认识和构造,这种差异性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因此分析诗歌译文中的语言可以理解译者是否有把诗歌中的生态性表达出来。[4]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第二部分为3、4句,描写了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的景色。

第一部分(1、2小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原文中第一句载体是“人”,属性是“闲”,关系动词“是”被省略掉,在古诗中,为达到押韵,音美形美义美,诗人会有意识地省略掉一些动词。诗人开头用“闲”字表明自己恬淡的心境,才能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

五个译本中,Wai-LimYip的译本将这一关系过程翻译出来,man (is) at leisure,译者此处也省略掉了关系词“is”,说明作者认为“人”,是欣赏自然景色的主体对象,自然景色借有“人”的慧眼才得以被欣赏被所知。

孙译本和许译本则没有把“人闲”直译出来,把审美的主体“人”隐身了,说明诗人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管理者而是参与者,把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寓于景色描写之中。动作者为“桂花”,物质过程为“落”,作者以动衬静,花落的声音都能被听见,更显环境清幽寂静。

此处许,王, wai都把“落”译为“fall”, 在孙的译文中,他并没有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将“落”翻译出来,而是用“softly rain”描绘出了一幅月光柔柔地散在大地上的场景,描译者更侧重把环境氛围翻译出来,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翁译本把“落”译成“shed”,有流出,流动之意,在译者眼中,桂花飘落不是单单的自然界更新换代的现象,而是具有诗意的,流动的,飘逸的画面。

第二句中的诗人使用了兩个关系过程,夜(是)静春山(是)空的,为求诗歌押韵,此处都省略了两个关系动词“是”。孙译本把两个关系过程的内在逻辑翻译出来“The night is quite, the spring mount empty”,表明夜的属性是“静”的,山的属性是“空”的,而在王和Wai-lim Yip译本中,只翻译了一个关系过程,“山”的属性是“空”的,而把“夜”翻译成状语,作为环境成分,客观地描写出夜晚的空山寂寥无人的幽静景象。

而在翁译本和孙译本中,则使用了物质过程,都用了动词“dissolve”溶解,解散,消失,动作则是“hills”,对象是“void”,将“静”和“空”融合起来,给读者刻画了一幅诗情画意的美妙景象,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大自然的景色中,此处作者把自然界静止的事物描写成能实施动作的事物,寓静于动,赋予自然界主体的地位,体现了译者高度的生态意识。[5]

第二部分(3、4小句):日出驚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的第二部分使用了三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物质过程描写了“日出”的自然景象,心理过程刻画了山鸟受惊的画面,在诗人眼中,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生命力,具有类似人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诗人想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行为过程诗人描写了鸟儿歌唱的画面,表明大自然是富有生机活力的。

在译本中,许,王,Wai都把“惊”译为“startle”,孙译为“frighten”,这两个词在牛津大辞典中都有“惊吓”之意,“frighten”更贴近惊恐害怕之意,但是整个画面非常惊悚,描写出群鸟乱飞的景象,而王维当时隐居在终南辋川,过着安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诗人在幽静、闲适的意境中体会到是月亮和小鸟的同时运动,和谐共舞的生态之美,从而勾勒出一幅自然界的动植物和谐交融,生机勃勃的景象。“startle”更传神地刻画了幽静的山谷中被惊起的鸟鸣声,显得夜晚的山谷更寂静,从而再现了诗人以动衬静的目的。此处笔者认为,孙译为“frighten”也不符合生态和谐观念。翁译本中,则把“惊”译为“roused”,意思是山鸟被唤醒了,此处更贴合原诗意向,刻画了自然界动植物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的景象。“鸣”字在字典中的释意为:“鸟兽或昆虫叫或表达、发出声音”,在幽静的山谷中,鸟儿的鸣叫声应该是婉转动听的。在许译本和Wai-Lim译本中,都译成“sing”,鸟儿是鸣叫像歌声一样,译文很好地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而孙译本中把“鸣”译成心理过程“cry”,把鸟拟人化,兼具人的心理特征。孙译“to cry now and then”和许译“fitful twitter”都是描述了鸟儿的鸣叫声时断时续,与宁静清幽的山间美景并不符合,王译“a warbling tune”指的是鸟儿婉转低语,体现出鸟儿的活泼欢快,与原诗的意境相符,能比较好地传达出原文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景融于一体的超凡脱俗的情境。

三、《鸟鸣涧》英译本体现的生态哲学及其

生态话语建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见,王维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话语,就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视角下原诗及五个译本的生态美学理念的实现而言,原诗与五个译本中物质过程所占比重较大,通过将桂花、山林、日、鸟等非人类生命体建构为有意识、有主动行为者来体现诗人敬畏自然、平等对待世间万物的自然生态观。

在五个英译本中,译者有意识地把一些物质过程转化成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心理过程,直接表达了诗人王维对自然万物的特殊情感,从而让生态意识在及物性过程的转换中表达出来。在汉语诗歌的英译过程中,每个译者都有各自的特点,许译本注重音义形美,不仅把诗歌的原意传达出来,在节奏和韵律方面都力求与原诗一致,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英译本及物性过程与原诗的及物性过程保持高度一致,笔者认为许译本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生态性。翁译本的及物性过程与原诗相差比较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只采用了物质过程,其中物质过程是表示主体做某事的过程,分别用了moon, birds chirping,osmanthus,night, mountains等自然景象作为参与者,译文体现了高度的生态性,《鸟鸣涧》及其英译本通过物质过程赋予非生命体参与者以生命特征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观。

四、结语

中国古代田园诗歌意境高远,蕴含丰富的生态家园意识,是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语言资源。本文借助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对唐代诗人王维代表作《鸟鸣涧》和五个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一来借助生态语言学视角分析英译本,有助于将中国的生态智慧传播到国外;二来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的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1]陈令君,吴静.山水田园诗的生态家园意识探析——以王维《山居秋暝》及其英译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2020,33(02):96-102.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3,34(03):7-10+31.

[4]何伟,魏榕.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现代外语,2017,40(05): 597-607+729.

[5]刘晨.及物性视角下孟浩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以《夜归鹿门歌》及其英译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05):50-5+62.

猜你喜欢

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神奇的走廊
走哪条路好
偷袭与反偷袭
穿越密林
勤劳的工蜂
洋葱头的 神奇外衣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