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希望反抗绝望

2022-02-26黄夏毓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
关键词:史铁生

【摘要】在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中总离不开对于生死的追问,这种关乎生命的思考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史铁生的精神世界也随着思考的深入而不断提高。通过了解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及其在他作品中的呈现,可以捕捉他生命思考变化的轨迹。史铁生在面对死亡与虚无仍然能够从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与信念,如此品质在当今对大众依旧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反抗绝望;史铁生;生命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037-03

从1978年写作伊始直到后来的《务虚笔记》,“生”与“死”一直都是史铁生创作的主题。“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促使他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接二连三的病痛袭来又让他不断地思考生与死、一步步地挖掘人活着的意义,史铁生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对生命的叩问。从早期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到身陷残疾后聚焦于残疾人的小说,如《来到人间》《命若琴弦》再到最后对生命困境的思索的《原罪·宿命》《一种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小说三篇》等,史铁生从未停止他对于生死、对于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并且伴随着心路历程的变化,他思考的视野也一步步地扩大,在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中予世人新的启发,让读者在他的文学世界中跟随其脚步不断地思考。韩少功也曾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①

一、创作的心路历程

早在一次采访中,史铁生就坦言:“我的病促使我走上写作道路……刚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生存自救,走着走着才想明白,其实这么些年来所追求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一个价值感。” ②史铁生的经历与其他同时代的当代作家相比,显然是特殊的,他的一生饱受着病痛的折磨。1969年,史铁生来到山西延川县关计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3个月的农活使他开始感到腰腿疼痛,从这以后,可怕的梦魇就一直纠缠着他。1972年,史铁生因为脉管炎导致双腿瘫痪,这对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自杀的想法浮上他的心头,好在有了友谊医院医生的照料与乡下一同插队的同学们的关心,史铁生才慢慢打消了死的念头。可是痛苦并没有离他而去,在往后的岁月里,他的病情多次加重。史铁生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直面死亡的时刻,这也使得他对于生死有了更多的思考。

尽管史铁生说自己是因为生病才开始写作,也在《我的梦想》中谈论自己“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 ③但他并非没有文学功底,10岁的史铁生就曾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初中时,他的作文也已经在全校传诵。他在饱受病痛折磨后走上创作的道路不是一时兴起,早在年幼时他就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了。在还未开始创作之前,肆虐的疼痛与曲折的生活让史铁生的心理愈发的悲观与绝望,在他的一些回忆性散文,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史铁生心中只有“死”一个事儿。但命运的安排让史铁生的思考发生了改变。1975年,史铁生无意间来到了地坛,在与地坛紧紧相依的这段日子里,史铁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终日只是悲观地寻求死亡,他开始找寻人活下去的意义所在“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④这一种对于生存命运的思考在他此后创作的许多作品中,如《山顶上的传说》《命若琴弦》《毒药》等都有所体现,就如他自己所言:“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⑤

二、超越自我的思索

死亡、生存、命运似乎是史铁生一生都绕不开的命题。病痛的一次次加重使得史铁生多次直面死亡,坚强的意志让他对于生死的思考也愈发深入,这也让他的思考和理念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的明晰而有深度。不少学者都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并将其作品进行了分类,对此史铁生本人也是比较同意的:“刚开始还是写一些社会问题……但很快我就变了,写残疾,这可以归到人道主义范畴,比如《一个冬天的夜晚》,再到后来写人的残疾的时候,就不是人道主义能够概括得了,或者说它是更大的人道。” ⑥对照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创作理念在作品中的变化。如史铁生所言,他初期的作品更多的是受到了时代文艺观念的影响。史铁生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兄弟》中的弟弟因为护着哥哥,误将邻居打死而被枪毙;《爱情的命运》中因为“文革”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得不与女主人公分开并且与家人也不再联系;而在《午餐半小时》中,他虽然也创造了“瘫痪小伙子”这一残疾人形象,但鲜少笔墨刻画,而是将他一同置于其他市井百姓之中,表现了底层人物生活的困苦。

创作于1982年的《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是史铁生作品题材的一个转折,他开始转向残疾写作。小说讲述了一对残疾夫妇决定领养一个孩子,却又担心小孩儿介意和害怕自己的父母不是健全的人,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在领养与否中陷入了纠结、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小说的女主人公患有侏儒症,而男主人公也是先天残疾并伴有肝硬化,或许是同病相怜,他们走向一起,但是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与病痛的折磨让男主人公性情变得敏感、暴躁,两人的争吵固然不可避免,女主人公只要一提及“假如”二字,男主人公就会变得不耐烦。史铁生将男主人公悲观绝望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在描写一个处于绝境中的弱小的残疾人,他也在描写他自己。此时的史铁生已经失去了双腿,刚刚开始写作,试图通过文学创作让自己能够走出困境,但命运似乎总是在与他开着玩笑,1977年悉心照顾着他、为他日夜奔波的母亲因肝硬化并发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胃部大出血而去世,至亲的离去对史铁生来说显然是致命的一击,因此在《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男主人公生来腿部残疾且伴有肝硬化是意有所指,在小说的最后也写道:“这就是他们的绿洲,他们凭着这个在沙漠中走。还有,他们互相是对方的港湾……” ⑦這是史铁生对他自己之于生命思考做出的第一次回答:残疾与病痛会让人变得绝望,但若问为什么活着,是因为有了至亲的陪伴,他们成了彼此的依靠。

《夏天的玫瑰》正如史铁生所说,是他的一部归于人道主义范畴的作品,在小说中能够看到史铁生对于生命的追问有了更为直接的回答。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因病残疾的老人,他心地善良,因体谅和担心自己的亲人们感到难过而坚强地活着,但他并不一直都是积极乐观的。在得知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危在旦夕即使抢救成功也将面临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会残废之时,他陷入了挣扎:一方面作为一个残疾人,他深知作为社会边缘人物活着的不幸与艰难,即使将孩子抢救过来,他的一生也会因为残疾而痛苦不堪,因此想要劝说孩子的父母放弃对孩子的抢救;另一方面他又能够体恤这对年轻父母的痛苦与不舍,所以迟迟未能把话说出口。若说《夏天的玫瑰》是在述说残疾人生存的不易,不如将它看作是史铁生对于生命追问的又一次解答。小说的主人公与史铁生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都在年轻之时因为脉管炎而双腿残废,那么小说中老人面对是否要出于人道主义而救治小孩的每一次挣扎就是史铁生本人对于追寻活着的意义的每一次思考。迷惑并非没有被解答,在小说中老人从城里买回来的铜牛就是答案。它强壮有力、蓬勃而富有生气,望着它,老人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想到故乡的那个她,铜牛象征着充满朝气的生命力,也激起了老人对于生的渴望,所以在最后,他决定返回故乡,找寻故乡的她,找寻活着的意义。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许多读者都认为《命若琴弦》和《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必读的两个作品,在这部小说里,史铁生坚持发展了他“活着在于过程”的生命思考。《命若琴弦》中皆为盲人的卖唱师徒二人以四海为家,在老师父心中一直有一个执念,他的师父告诉他弾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换来治好眼疾的药方,重见光明。直到有一天,老师父终于弾断了一千根琴弦,但他最终发现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白纸,他一生所追寻的目标只是虚无:“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 ⑧沮丧过后,他又恍然大悟原来过去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是多么的充实,是因为那时候“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所以老师父选择了像自己的师父一样,将弾断琴弦的任务告诉小徒弟:“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本来没有。”“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可,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谈不响。” ⑨《命若琴弦》的基调一改之前的忧郁暗沉,老师父的稳重执着与小徒弟的顽皮懵懂形成的鲜明反差让小说洋溢着温情。史铁生在采访曾解释过:“《命若琴弦》之前,我通过写作关注的是跟残疾人有关的人道,和本身是残疾人带来的感伤。后来我发现,残疾是上帝对人的缺陷的强调,或者说是明示。这么想的时候,我也迎来了一个顿悟。那就是,从‘残疾的人’到‘人的残疾’。” ⑩所以在小说的开始介绍师徒二人时,史铁生只是说了他们“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有意地将他们来处与去处都模糊了,只是说了他们以弹琴说书为生,双目失明是为了铺垫下文老师父义无反顾地追求目的的刻意安排,并非是要强调他们作为残疾人的苦难。史铁生表达了他对于活着的意义的观点: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这是命运的安排,而人最终也都会走向死亡,无论生前达到何种成就,但生命就如琴弦一般,认真地对待才能过得好。此时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又得到了升华,不再像从前那般绝望悲观、自暴自弃,他已经将生与死看得透彻,坦然地面对死亡、欢乐地享受活着的过程。

三、从追问中收获价值

文学世界中不乏对于生命的书写,但是有着史铁生这般遭遇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在文学作品中毫无保留地剖析出来的作家却是甚少。史铁生笔下的人物往往聚焦于残疾人身上,并且在他们身上有着与史铁生本人极为相似的悲惨遭遇,这固然是与他自身曲折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但他对于残疾的书写并不是止于人身体上的残缺,也不仅仅想要表达此类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生活的不易和对他们的同情,他曾表示:“我的残疾主题,总是指人的残疾,而不是残疾人。一切人都有残疾,这种残疾指的是生命的困境,生命的局限,每个人都有局限,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局限中试图去超越,这好像是生命最根本的东西,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歸到这里。” ⑪确实,在史铁生的作品里面总逃不开对于生命的追问——人为什么活着,同时他在作品里也试图进行多次的解答,他认为人有三大根本困境,首先人生来孤独,他认为生命是偶然的、注定的,每个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其次,人生来就有欲望,但往往人类渺小的力量无法掌控自己的欲望,渴望的得不到、实现不了就使人感到痛苦;最后,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却又恐惧死亡。这一种面对生命困境而产生的巨大的孤独感、痛苦感与恐惧感充斥着他的作品也纠缠着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虽然史铁生常常以说故事人的姿态向读者述说故事,但通过了解到其笔下人物的相似性:从遭遇不测、陷入生不如死的境地感觉悲观绝望,再到追寻活着的价值从而获得答案,就会发现史铁生实则借他人之口在文章对自己灵魂深处进行挖掘,把一个人面对生存困境的迷思困惑一一提出再一一解答,史铁生不仅仅把故事说给读者,更是面对生命困境时的“独语”。

这种近似自言自语状态的书写以及渴望冲破人生困境、反抗绝望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和他对于生命个体的思考。在面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冲突之时,当下中国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生活的使得鲁迅感到有限的生命无法摆脱人生的虚无,他对于生命的思考也产生了孤独与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觉得‘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⑫基于这个出发点,史铁生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无疑是与鲁迅相通的。但进一步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出发,鲁迅感受到的是彻底的孤独感,在麻木黑暗的中国社会下个体只能处在“吃人”与“被吃”的双重迫害中,人人“吃人”,自己一方面面临着“被吃”的危机,另一方面处于自保生存却被迫“吃人”,这一种绝望的孤独表现出了鲁迅反抗绝望的彻底性。与之相比,史铁生的反抗仍带着希望,仍然具有对爱的渴望。虽然面对无可奈何的命运史铁生也同样感到孤独,但是在他的小说中曾多次提及亲情、爱情和友情,比如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残疾夫妇的相依为命;《夏天的玫瑰》《山顶上的传说》以及《命若琴弦》中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再想着故乡那个遥远的她;在一些回忆散文中也多次提及了友人在自己生病时给予的关心与陪伴。当然这与史铁生本人的经历与亲情观、爱情观是分不开的,自他患病以来,母亲就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与爱人陈希米不仅仅在生活中相依相伴,更是灵魂伴侣,在陈希米《让“死”活下去》中就频频提及史铁生生前与她关于生命、对于个体存在的思考,“你是‘我’永远的史铁生,‘我’也在同一时刻‘生成’、存在——这就是‘我与你’。” ⑬可见,史铁生对于个体寻求在世界中的存在的来源就是爱,无论是亲情、爱情,抑或是友情。

四、结语

从1978年步入写作道路以来,史铁生一直在不断地反省深入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进入到史铁生的文学世界,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他所经历的痛苦、他对于生活地执着以及发人深省的思考。纵使史铁生和他的作品曾因为不入“主流”关注社会边缘人物而与文学史产生疏离,也因为自言自语式的晦涩写作一度拉远与读者的距离,但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高度却是无法被替代的。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年轻人的个体生命体验得以重视,加上许多年轻人面临现代化快速的生活节奏难免感到困惑迷茫,这个时候沉下心来品读史铁生的作品不仅能够抚平焦躁的心灵,更能感受到史铁生对于生命的那一份赤城与渴望,收获温暖而又强大的力量。

注释:

①图文:《著名作家史铁生魂归地坛》,网易网,2016-4-29。

②⑤⑥⑩⑪张专:《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3期,第1-5页。

③史铁生:《我的梦想》,《中国残疾人》1989年第1期。

④⑦⑧⑨史铁生:《史铁生作品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⑫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⑬陈希米:《让“死”活下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史铁生作品全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2.

[2]张专.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史铁生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廣播学院学报,1994,(03):1-5.

[3]陈希米.让“死”活下去[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4]薛林荣.向死而生——史铁生小说的母题解读[J].天水师专学报,1998,(01):33-36.

[5]胡山林.对人本困境的思考——史铁生创作的中心主题[J].当代作家评论,1999,(04):101-107.

[6]汪雨萌.史铁生研究综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2,

(04):160-169.

[7]汪雨萌.史铁生文学年谱[J].东吴学术,2013,(03):

122-134.

[8]王景科,崔凯璇.论鲁迅、史铁生独语中生命哲学之异同[J].山东社会科学,2004,(11):43-46.

作者简介:

黄夏毓,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史铁生
如是说
滴水藏海
被减去一切的史铁生
妙语连珠
史铁生在地坛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史铁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