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2-25于丹丹唐美玲张英艳李强马秀梅
于丹丹,唐美玲,张英艳,李强,马秀梅
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逐步深入推广应用,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倡“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以及新农科建设。当中新医科是指新兴智能医学,是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等技术的融合。新医科由人入手,把医学与有关学科中最新的知识、临床不同专科的经验进行充分的融合,同时结合心理、社会以及环境等不同方面加以优化,让其变成与医疗诊断与人体健康更加相符的新医学体系。该体系符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强调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康养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新医学思想[1]。新医科对当代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新医科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其优点、不足并为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提供相关对策和建议。
1 新医科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强调,现代化最关键的指标依然是健康,这是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整个社会与党均应时刻谨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为健康是一个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2]。伴随新技术与新产业革命的展开,推进新医科建设成为健康中国任务完成最为关键的基础。护理学专业教育要顺应时代背景,抓住机遇。不但实现新的作为,还实现新的发展,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展望未来,描画出建设健康中国的蓝图。
2 新医科背景下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2.1 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落后
近年来护理行业发展迅速,社会对护理人员需求较大,但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我国护理人才培养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进行,我国现阶段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重人文与强实践”模式、“1+4”模式、“221”模式、“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的分方向培养模式[3]。虽然历经了革新,但国内现如今护理专业培育出的人才和临床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脱节问题,在毕业后学生无法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人才培育缺乏特色,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于护理方面人才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服务地方一线行业需求的特色。护理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进行打造,从教育理念、管理体系、评价制度等方面分析发现多数高校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教学思想传统,尤其是在实践方面,基本上是通过临床带教形式,大部分属于“经验”教育,同时教育方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依然以专业教育为主[4]。理论授课内容多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讲授,缺少对护理前沿领域知识的探索以及新学科交叉理论的相关研究。我国现阶段的护理学科相对强调独立性,缺少国外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化通识化教育等理念的渗透[5],护理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内部学科之间以及其他三大学科间存在专业门槛,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有所不足,因而造成护理专业学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无法满足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要求。
2.2 课程资源较少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设置要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适应,新医科对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物医学为基础导致医学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思政等课程所占比例较少,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缺乏有效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6]。课程在设计上不够灵活,欠缺创新,必修课设置太多,并未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与心理感受充分考虑进来,专业选修课开设较少,课程质量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课程设置顺序与专业自身衔接不够紧密,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容易发生脱节不能进行有效整合[7]。教材方面,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多为本校教师参编教材,而既能完成专业授课又精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师资力量极度匮乏,符合新医科建设要求的优质教材资源较少,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不符合当前新医科背景下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要求[8]。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但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侧重于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重结果。易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单一评价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个性发挥和自由成长,可能会忽略学生创新潜质。
2.3 实验实训环境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各高校对护理实验室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基础实验设施,引进先进实验设备,但护理学实验室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建设成本高,仍存在一定的问题[9]。新医科建设的实验室要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传统的护理学技术进行交叉、融合,这使得新医科背景下的护理学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10]。学校过于重视实验室硬件设备设施,忽略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无法构建形成积极的职业氛围,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之间无法很好地融合,实验室管理方法及手段过于落后,缺乏专业特色,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缺乏资源共享,这严重制约了卓越护理人才的培养[11]。
3 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加强护理师资队伍,提高护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以新医科为护理人才培养背景,不仅需要学生对新医科有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对该理念有独特的认知与看法教师在明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创造全新的教学风格,展示自身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针对分方向培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调整和优化,将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精准医学、大数据、思政等内容与公共素质课程教育、职业能力素质课程教育有机融合,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且符合新医科背景下的共性要求[13]。专业课依据人的生命周期,将器官、系统以及功能作为主要线索来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专业基础课程优化重组,注重护理岗位实践需要,体现实用性[14]。素质课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交际能力,将人文素养教育和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加强护理学生英语能力[15]。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护理教学体系是培养卓越护理人才的基础。在新医科时代,护理学科应当主动设变、应变、求变[16]。培育出专业水平高、素质优的综合性护理人才,扩充与完善护理学知识结构,这是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更是在新时期对培育卓越护理人才的积极应答。
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的护理教育新结构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推进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无纸化考试、客观结构化考试、计算机模拟考试等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17]。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还有学生、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18]。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深化校本部各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要推动实施以知识整合为抓手的医学课程新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环境;医理结合,是要培育护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19]。既要让学生掌握理学的经典知识,更要从护理学的特殊性出发,建构对护理学生职业发展真正有用的理学知识体系;当前,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材料与3D打印、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医院自动化服务等已成为医工交叉融合的热点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医企结合,能精准把握人才的需求导向[20]。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精通医学、懂得最新科技、能够引领时代的卓越护理人才;新医科建设要注重强化医文相融合,将“医者仁心”当作培养的目标,不断加强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交际能力等。促进医文相融合,要努力推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思想,注重强化护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育其对生命的责任意识[21]。以及,努力打造带有医学特色的学校文化,建立护理学人文素养培育体系。
3.3 建立虚拟实验室,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卓越护理人才的培育离不了各个方面资源的支持,在充分运用目前已有资源的前提下,对国内外资源加以统筹安排,提高政府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政策指导与扶持,助推医学院校和公司、研究机构、医院等其他社会资源之间强强联合[22]。推进产教融合和产教联盟平台建设,吸纳智慧医疗、精准医学、可视化数据分析等相关企业资源打造全方位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实验室,鼓励公司进一步参加育才方案的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制以及实习培训等方面,让公司需求与人才培育的整个过程充分结合,促进产教学研融和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23-24]。各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提供教师指导和经费支持,带动学生实践创新热情。依据新医科卓越护理人才培育目标,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培育更多综合型、高素养的护理人才,组织构建全球顶尖的创新研究团队,培育大量拥有国际视角的学科带头人与行业领军者[25]。打通基础护理服务、临床应用等不同环节。提升服务理念,为行业需求和人才培育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为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服务[26]。
3.4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新医科背景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护理人员不可以仅成为使用者而被动接纳新技术引发的各种变化,而是要主动加入到技术和应用的探究中,把自身视作探究者,如此才可以让技术更加高效深入地运用在护理服务之中[27]。在新医科时代,培育出不但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同时擅长使用大数据资源的综合型人才相当关键[28]。将人工智能与护理融合促进护理精细化发展,护理机器人等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运用可视化数据分析为患者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康复护理计划。建设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实验使护理操作技术更加直观化系统化。例如,虚拟病痛、虚拟语言、虚拟疾病、虚拟抢救等场景,解决专业知识学习困难、学习时间空间受限、教学在资源不足等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29]。不同学校需充分把握住AI时代涌现的各种新机会,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创造力等,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护理专业发展新趋势[30]。提高在护理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促进院校和地区间的协作,加强护理学生的培育质量。
综上所述,应该加强新医科背景下的卓越护理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健康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强强联合,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卓越的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