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医院为依托的合理用药通识课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2022-02-25刘淑聪郑苏红沈歆陈燕
刘淑聪 郑苏红 沈歆 陈燕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身心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1],提升大学生健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2],而通识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3]。文献报道我国大学生合理用药意识较差,合理用药素养总体水平偏低[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健康通识教育力度不够。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合理用药通识课程因受教学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基本以短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未开展实践教学[5-6],公选通识课程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医药知识学习,单一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知识记忆程度相对较浅,容易遗忘,教学效果难以持续,同时学生因缺少实践学习的机会,合理用药实际应用能力也明显不足。校医院在高校中负责整个学校医疗保障工作,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7],也是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就医场所,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合理用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提高其健康知识传播能力,本课程探索了以校医院为支撑的实践教学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2019 年3—12 月期间选修合理用药通识课程的2 个班级共计179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春季班90 名学生作为传统教学班,秋季班89 名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班。实践教学班男14 名(15.73%),女75 名(84.27%),理工类专业39 名(43.82%),文史类专业50 名(56.18%);传统教学班男15 名(16.67%),女75 名(83.33%),理工类专业35 名(38.89%),文史类专业55 名(61.11%),两个班级学生在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教学过程均参照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完成,两个班级学生均由同一教师进行授课。传统教学班采用传统课堂内理论教学,主要是由教师为主导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逐一讲授;实践教学班采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课前将授课内容根据难易程度归为两大类,教师课堂只讲授重难点理论知识,相对浅显的知识点由学生自行学习相关参考资料,并根据资料完成制作微信推文、微博推文、健康教育视频、海报等科普宣传材料,同时学生需要在校医室中跟随医生、药师现场观摩学习3 天,参与简单的诊疗及药事服务工作,并利用自行制作的科普材料在校医室或社团活动中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1.3 教学评价指标
客观评价:课程完成后都采用同样的试题库进行考核,百分制计分,分为优秀(≥90 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 分)、及格(60~69 分)四个等级。
主观评价: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主导性、课程内容、课后学习效果、同学关系、满意度等10 个条目。
1.4 统计学方法
将学生考试成绩和教学评价结果录入Excel 表,分类整理并汇总,采用SPSS 21.0 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理论知识测试
传统教学班级平均分数为(80.79±6.14)分,共有5 名学生90 分以上,优秀率为5.56%;实践教学班级平均分数为(82.56±8.45)分,共有21 名学生90 分以上,优秀率达23.60%,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班级理论知识测试情况
2.2 课程教学评价
选取10 个指标作为两个教学班级教学内容、方法及满意度的评价指标,10 个教学评价指标中实践教学班级均好于传统教学班级,其中“学生的自我主导地位提高”及“课程学习后与同学关系变的更好”两个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课程评价情况[例(%)]
3 讨论
合理用药类通识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安全用药意识[8],掌握安全用药知识和合理用药基本生活技能[9],保障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开设了合理用药类通识课,但是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常常出现学生被动式学,老师机械式教,学生只能在教师设定的轨迹内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体现,学习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10],同时合理用药通识课程涉及专业知识内容较多,非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识教育理念就是倡导受教育者要参与到实践过程,通过自身实践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操作应用,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进而被消化吸收[1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思政[2012]1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实践教学。杨红等[12]在药物通识课中通过让学生实际体验药物的制备过程,提高实践能力,而本课程是以校医院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高校校医院一方面具备医院职能,需要为师生开展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师生健康,另一方面高校校医院具备高等教育的功能性要求,要传播健康知识、培育和引导师生健康意识[13],在师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指导工作,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内容就包括就诊知识、传染病防控知识、合理用药知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因此在校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实践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校医院的健康教育职能,又能为缺乏健康类通识课实践教学条件的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平台。本次课程中选课学生需要跟随医生及药师门诊进行观摩学习,并参与简单的诊疗及药事服务工作。学生通过在真实的诊疗及用药场景中亲身体验学习,切实了解疾病症状,熟悉正确合理用药技能,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期间利用自主制作的健康教育材料,对来校医院就诊的同学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分享和健康教育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实践教学的开展可明显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课程满意度。从课程的教学评价来看,实践教学班级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在经过校医院实践学习后对于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合理用药等知识的应用掌握程度也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中实践教学班级的优秀率23.60%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班级的5.56%。同时实践教学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98.88%,教学方式和整体满意度均高达100%,相较于传统教学班都有明显提高,在课程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较高,普遍希望进一步增加实践课时和实践内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开展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因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搭档合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与团队同学分工合作,这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公选通识课中同学间互不相识,各自学习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认识和结交新朋友,另一方面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在评价指标“课程学习后学生跟周边同课程同学的关系变得更好”也从66.67%明显提高至84.27%。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主能力,设计各具特色的健康传播材料,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课程评价指标“自我参与感和主导感”比例也从73.33%提升至88.7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从依赖型学习者转向独立型学习者[14]。
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合理用药意识,坚定学生的健康信念,提高其合理用药技能。课程学习后,98.88%的学生能够简单判别感冒、腹泻等常见疾病,并了解如何采取合理的处置及用药方法,应用技能得到有效提高。97.75%的学生课后能够更加自信主动的将所学知识与周围同学或亲戚朋友进行分享,传播健康理念。课程教学达到了课程设置之初的一个重要目的,让每个学生都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传播者,成为健康服务的重要储备军,对于构建“个人-家庭-社会”这一由点到面,由面及体的健康意识培育体系,以及终身受益的健康教育机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传播健康知识,培育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15],对于改善国民健康素养,实现全民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16]。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17],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合理用药通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满意度及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校医院作为高校重要的医疗保障部门,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以校医院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高校健康类通识课程实践教学的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