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肺癌临床诊断中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
2022-02-25李永涛靳颖颖
李永涛,靳颖颖
1.漯河市中医院CT室,河南 漯河 462000;2.漯河市中医院妇产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肺癌作为临床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早期肺癌可经积极放化疗或手术达到治愈,获得良好预后,但如何尽早发现并治疗早期肺癌成为临床研究重点[1]。早期肺癌容易与肺脓肿、肺炎等病症相混淆,常规超声诊断仅能观察到患者的肺部病变大致情况,不能深入观察到具体病变类型,还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如今螺旋CT 扫描可尽早发现肺部病变,但考虑到检查过程放射剂量问题,尤其筛查中多次检查可能损害患者身体,需加强低剂量螺旋CT 扫描的应用,而降低放射剂量是否影响影像质量需深入探讨[2]。为此,研究对早期肺癌临床诊断中应用低剂量螺旋CT 扫描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80例作为资料,均临床及影像资料完善,经手术、穿刺、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Ⅰa~Ⅲa 期[3]。男患者48 例,女患者32 例,年龄30~78 岁,平均年龄为(48.45±3.86)岁。纳入标准:(1)所有入选患者均有与本研究相关的完整临床资料数据。(2)年龄及性别不限。(3)所有患者智力清晰且配合实验指标的观察。(4)签署知情同意书。(5)能够配合完成随访工作。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以及无自知力、不能确切表达,依从性差。(2)不能够配合完成随访工作。(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4)中途转院或出院。
1.2 诊断方法
选择GE lightspeed VCT 64 排螺旋CT 机诊断,取仰卧位,首先对该组患者进行CT 平扫检查,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为64 排螺旋CT,扫描从肺尖到膈肌部位,先行低剂量扫描,3 d 后再行常规剂量扫描。扫描前指导受检者屏气呼吸方法,扫描参数:电压110 kV,电流50 mA,矩阵512×512,螺距1.375:1,层厚5 mm,层距5 mm,扫描时间6 s,重建图像参数:层厚1.25 mm,间距0.625 mm。对患者的整个肺部情况进行观察,首先对肺部组织的外部情况进行初步观察,包括肺叶的大小、轮廓等。然后对肿瘤组织的病灶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等也进行观察记录。随后再对患者进行CT 增强扫描,CT 增强扫描可以更加清晰观察到患者的病灶情况,包括一些平扫难以发现的小病灶。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周围器官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了解患者有无出现肿瘤细胞转移情况等。常规剂量扫描模式:电压120 kV,电流100 mA,其他参数同低剂量扫描模式
1.3 结果判断标准
由至少两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评价,统一意见为肺癌或良性病变。辐射剂量标准:有效剂量为剂量长度乘积×k 0.017 mSv/(mGy·cm),统计肺癌分叶、毛刺、空洞及钙化等显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剂量CT图像质量及肺癌检出率分析
分析表1 可知,低剂量CT 肺癌检出76 例,检出率95.00%与常规剂量检出例数79 例,检出率9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
2.2 不同剂量CT辐射剂量情况
低剂量CT 辐射剂量(0.65±0.04)mGy·cm,常规剂量CT 辐射剂量(0.90±0.06)mGy·cm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5)。
2.3 不同剂量CT肺癌影像特征情况
分析表1 可知,低剂量肺癌分叶、毛刺、空洞及钙化等显示率23.75%、27.50%、16.25%、20.00%与常规剂量25.00%、30.00%、17.50%、2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剂量CT肺癌影像特征情况例(%)
3 讨论
近年来,肺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导致此病的原因较多。许多患者在患病初期对疾病不够了解,没有及时接受诊治,最终导致病情延误。超声扫描是一种适用于全身脏器尤其是浅表器官的检查的方法。常规超声在诊断肺癌时,针对肺部病变的观察需要加强,有学者认为,肺癌的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基础的临床鉴别诊断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再结合CT 与MRI 等影像学检查措施,详细观察患者的病灶组织,从影像学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准确观察到病灶大小、位置、边缘状况等,CT 扫描检查也较为方便,快速得到检查结果,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整体检查工作的安全性也非常高。
早期肺癌多表现出咳嗽,虽然侵犯领近器官组织,持续发展导致胸部不规则隐痛及咳嗽加重,但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发展至中晚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早期诊断以筛查为主,其中螺旋CT 扫描可尽早发现肺癌典型影像特征,作为诊断的可靠依据,且具有操作简单、清晰度高优势[4]。而常规螺旋CT 存在放射剂量大问题,若检测范围广,次数多则危害及健康,而如何减少放射剂量成为研究重点。根据相关研究可知,人体肺部组织天然对比剂高,为降低放射剂量提供有利条件[5]。螺旋CT 扫描中放射线剂量与管电流呈线性相关,通过降低管电流可降低放射剂量,而调整管电流为40 mA,仍可获得清晰的肺部影像资料,且未增加图噪,图像质量优良,能够清晰显示叶段支气管及微小实性结节,且经三维后处理,全面显示病灶形态,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低剂量CT 扫描避免图像的呼吸伪影,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仅减少机体放射剂量,减轻辐射损伤,且降低CT 管球受损率,延长机器使用寿命。使用多层螺旋CT 扫描来对早期肺癌患者进行诊断,不仅能够观察到患者的肺部健康情况,还能对周围器官的情况进行分析,多层螺旋CT 诊断的优势在于能够评估整个肺部的受损情况,还能清晰显示有无结节、病灶组织周围情况、是否存在肿瘤细胞转移等。详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多层螺旋CT 检查也较为方便,快速得到检查结果,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整体检查工作的安全性也非常高。
综上所述,早期肺癌临床诊断中应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分叶、毛刺、空洞及钙化等影像特征,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