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塔病毒新冠肺炎个体化CT检查体会
2022-02-25朱玲娟龚圣兵何坚妮魏亚红徐李晨刘扬
朱玲娟 龚圣兵 何坚妮 魏亚红 徐李晨 刘扬
新冠肺炎发病率高、传染迅速,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隐蔽,如不能及早发现并迅速隔离,易引起较大范围的传播。胸部CT检查具有及时、快捷、检出率高等优点,对确诊新冠肺炎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70 例确诊德尔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不能配合常规胸部CT 检查的老年和青少年患者79 例,继而实施个体化扫描方案,获得优质图像资料,为新冠肺炎的CT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21年7月28日~8月26日我院收治的德尔塔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采用个体化扫描方案的79 例患者CT 影像资料,男36 例,女43 例。其中年龄70~94 岁老年患者74 例,男34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73.9 岁;青少年5 例,男2例,女3 例 ,年龄10~16 岁,平均10.8 岁。因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肌痛、结膜炎、腹泻等不同症状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核酸检测阳性,经专家组分析后均确诊为德尔塔新冠肺炎收治入院,入院后做首次CT 检查均发现肺部有炎性病灶。
1.2 流行病学史①南京禄口机场新冠感染者经检测,病原体为德尔塔变异株;②扬州疫情与1 例南京禄口机场新冠感染者来扬州探亲有关,部分发病者与该例患者存在密切接触及次密切接触;③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冠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1.3 诊断标准根据疫情防控指南,本组患者符合德尔塔病毒感染特点:①具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肌痛、结膜炎、腹泻等症状中的部分症状;②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潜伏期短、症状不典型的特点;③胸部CT 表现以两肺胸膜下为主的多发肺实质内磨玻璃影、网格影、肺小叶实变影及肺间质改变等。
1.4 设备及参数CT 机型1:西门子SOMATOM go.up 32 排螺旋CT 机,扫描野(DFOV):固定扫描野350~450mm,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自动设定管电流,准直宽度5mm,扫描层厚5mm,螺距1。CT 机型2:东软16 排螺旋CT 机,扫描野(DFOV):固定扫描野250mm,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7mAs,准直宽度5mm,扫描层厚5mm,螺距1。
两者均采集5mm 层厚胸部图像,再重建1mm层厚的薄层肺窗、纵隔窗,5mm 冠状位及矢状位肺窗。检查时使用适当的窗宽、窗位观察肺组织。扫描后预判图像,确认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后,患者原路返回。
1.5 需执行个体化扫描方案的患者一般患者采用常规CT 扫描方案即可,但以下几类患者常需执行个体化扫描方案:①呼吸急促,不能配合吸气、呼气、屏气,如重度肥胖、年老体弱、重度肺气肿、肺功能损伤明显(携带氧气包、人工呼吸机)的患者;②颅脑疾病,意识不清患者;③行动不便、身体残疾患者;④儿童患者。
1.6 个体化CT 扫描方案的制定①肥胖患者:增大管电压、管电流;②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携带氧气包及呼吸机患者):改变扫描方式,对不能长时间憋气的危重患者可以采用反向扫描(从膈底起扫描至肺尖),缩短扫描时间,采用大螺距(1.5~1.7),提高球管转速,加大准直宽度,以减少患者呼吸运动伪影;③行动不便、身体残疾患者:采取近台摆体位,协助上床,如不能平躺的患者,可以选择俯卧或者侧卧位,脊柱侧弯的患者需要双下肢垫高,可以采取功能位摆位;④颅脑疾病患者:固定好患者体位,做好仪器监护及躯体防护,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尽量缩短扫描时间;⑤儿童患者:根据患儿年龄、体重、配合程度及临床症状制定适合的扫描方案,做好防护,尽量减小照射剂量、减少呼吸伪影。
2 结果
执行个体化扫描方案的图像可发现病灶,了解病灶的分布范围、密度特点及其与胸膜的关系。见图1。
图1 德尔塔新冠肺炎患者个体化CT 扫描影像
3 讨论
新冠肺炎胸部CT 检查的目的是发现肺部病灶,并通过病灶的有无、密度的高低、分布区域、范围大小、与胸膜的关系及有无淋巴结显示、胸腔积液等征象为临床分型提供依据。要获得优质的CT图像,需要在检查时通过实施不同的操作方法来实现。在常规CT 检查不能达到上述要求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扫描方案可以弥补常规扫描的不足。
此轮扬州地区的新冠肺炎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胸膜下,CT 影像以网格影、磨玻璃影为主要特点,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由于体弱、基础疾病多、肺功能差等原因,常不能很好地配合CT 检查,出现屏气不良,导致呼吸伪影严重;扫描时双手不能上举,患者烦躁导致体位不良,产生伪影,病灶显示不清晰。因此检查前应训练患者的呼吸,采用去伪影扫描模式、固定患者、尽量缩短扫描时间等方式,以减少伪影的产生。
肥胖患者的CT 影像也常见伪影,主要是由于噪声或量子斑点所造成,增加管电流和管电压可以减少这种伪影。据文献报道[1],增加管电流可以增加光子的数目,进而直接影响最终达到探测器的光子数目,穿过患者的光子数目增加4 倍,则噪声减少一半,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随之增加;管电流增加1 倍,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增加1 倍。据文献报道[2],一次胸部CT 的辐射剂量最大约为8mSv,正常人1年可以接受50mSv 的射线剂量,所以,即使剂量增加,但患者不存在过度辐射的情况。
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携带氧气包及呼吸机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肺活量降低,呼气、吸气及屏气功能差,无法通过呼吸训练配合检查,导致人工伪影严重;其次,携带诊疗仪扫描,金属伪影重;患者呼吸急促,膈肌运动频率快,易导致两肺下叶病灶显示不清。这时需要通过多种个体化扫描方案如缩短扫描时间、去伪影扫描模式、俯卧位扫描、从膈底扫描至肺尖[3]来达到检查目的。
儿童患者首先实行低剂量扫描[4],做好辐射防护;其次需要工作人员耐心讲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训练其呼吸,消除其紧张情绪,配合完成CT 检查,取得较满意的图像。
部分患者采取仰卧位吸气后屏气扫描,两肺背侧胸膜下可出现局限性磨玻璃影,不能确认病灶时,可请患者改为俯卧位,同样屏气扫描,如原来的部位阴影消失,可确认为坠积效应所致。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CT 检查的图像质量对德尔塔新冠肺炎的影像诊断非常重要。实施个体化CT 扫描方案可以获得比常规扫描方案更优质的图像。在检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个体化扫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