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2-02-25丁文曹汉明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意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丁文 曹汉明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刻不容缓。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就如何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展开讨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教师只有确立多元化体育教学方法,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才能增强体育教育改革实效,满足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教学改革;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2-0137-04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产生较大变化,高等院校在体育课程实践中,应全方位培养学生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习惯,改善大学生体质,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高校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还应持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科学设置体育课程,确保高校体育课堂活动的实施效果。

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内容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四位一体”的目标后,各类院校积极建设学校内的基础设施、体育教师队伍,并尝试通过系统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部门所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更为精准、有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1]。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体育学习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注重教师队伍水平的建设。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单纯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也需要让广大老师意识到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致性,老师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

一方面,高校需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部门所制定的相关目标,使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形成健康、积极的体育意识,从而能够在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中增强自身体质,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增强学生素质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完善体育育人功能,以健全学生人格,锻炼学生意志力为方向,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课程实践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需明确体育课堂核心内涵,了解体育课程作用及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力的影响,应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具有健康体育意识”为目标,设计体育训练活动,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学生专业课程以及作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体育锻炼,许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也趋于形式化。在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理论和实践课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体育教学“轻理论,重实践”倾向明显,体育理论方面的内容课时占比少。多数教师更关注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比如某高等院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每学期理论课为总课时的8%,甚至部分教师不开设理论课。但在新时期,体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教师还需要借助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向学生传递体育精神,让学生感知体育活动中情感态度。若持续忽视体育理论课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2]。

(二)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

部分高校由于受到场地以及器材等因素限制,部分体育教学内容只能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学校相关的体育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使得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国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并且大部分教师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体育的理论水平,也难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学生兴趣、体育爱好息息相关。并且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环境、社会、性格特征、身体健康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体育态度造成影响,若学生本身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体育能力培养上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往往需通过教学评价,分析不同时期课程的实际效果,判断学生体育能力。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关系着教师评价内容的可靠性,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差异,采用分层评价模式,则会使得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失效,导致学生无法利用真实、有效的评价内容,教师若不能因材施教地开展体育教学,不利于高校體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一)高校体育教学趋于多元化

新形势下,体育学科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不同体育观念渗透在现代体育教育体系中,使得高校体育教学趋于多元化[3]。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体育活动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从原有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多数高校在目标设置方面,已经构建了娱乐、强身健体、学生个性化发展、竞技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多元化体育教学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需全面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关注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学生群体意识、竞技精神、体育能力、意志力的同步培养,同时善于运用新颖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意识,让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改变,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些具有娱乐性以及开发性的体育游戏,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逐渐走出传统体育课程的误区,更要注重实践,因为体育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更需要让学生利用好教材去学习理论,拓展训练的内容也要根据学生们自身的身体素质来进行提升。

(二)终身体育成为高校体育的核心观念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终身体育作为全新教育理念,被渗透在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中。该理念指明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创新方向。终身教育强调体育活动应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所以需要融合各学段体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健康发展、体育观念塑造打好基础。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终身教育”将成为体育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学生体育锻炼观念、体育竞技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在落实相关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针时,需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转变,从而使学生在自身认知的影响下,形成终身锻炼、终身体育的观念,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类体育项目、体育锻炼活动[4]。

四、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应改变以体育能力、体育竞技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內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参与习惯。并且在后期生活中能够运用所需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要推进体育素质教育,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形势下,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习惯、兴趣、健康意识的驱动下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合理弱化体育活动内容的竞技性,强调学生体育意识的转变,有机结合体育活动中的技能讲解、体育知识讲授[5]。比如某校运用可记录学生运动步数的App,举办走出校园、走出宿舍、走下网络的“三走活动”,创新体育课外实践活动形式,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塑造良好体育锻炼观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活动结束后,由教师、班干部汇总学生步数,并发放奖品,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外体育拓展活动中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意识。

(二)科学引进人才,推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新形势下高校在推进体育教育事业过程中,应科学引进人才,推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打造高素质、可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体育教师队伍[6]。首先,高校应重视校内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制定详细、符合时代发展的体育教师培养方案,使其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的发展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在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设计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体育教学方案,使学生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活动。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加强校内体育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对外学习、内部交流,分享体育教学经验,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其次,高校应通过教育培训,引导教师积极提升自我,丰富自身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更新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教育App上的体育教育资源,研究体育教育教学相关课堂,优化体育教育教学流程,增强高校体育课堂实效性。最后,高校应健全教师奖惩机制,构建效能明显的激励机制,带动校内体育教师相互竞争、合作,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基于完善的激励机制,体育教师队伍内的教育人才可主动参与各类教学培训,持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能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健全自身知识结构。并且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堂效果,获得学生的认同,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7]。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满足体育教育改革需求

新形势下,为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效果,高校还应摒弃传统教学手段,顺应时代的变化,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工具融入体育课堂。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满足体育教育改革需求,提高大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感,使其在积极参与中深入理解体育教学内容,高效率完成课上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体育教育改革能够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收获实践经验。

具体来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侧重点需集中在教学方法的完善方面,教师只有坚持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固有的体育教学理念,才能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方案。一方面,教师在确定体育活动主题后,可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体育项目的历史,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8]。随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兴趣点,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讲解体育技能,规范学生动作,寓教于乐地讲授体育知识,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与此同时也应该尝试建立不同维度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由于,学生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做出不同维度的评价,既要有运动成绩的评价,还要有学习态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前进目标和新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运动项目积极锻炼身体。

(四)调整课程结构,健全体育课程体系

多数高校在体育课程实践中多采用学生网上选课的基本模式,但在学生选课过程中往往存在无法选到心仪课程的情况,使得学生降低对体育活动的期待值。因此,为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体育教育改革,调整体育课程结构,进一步健全体育课程体系[9]。在调整课程结构时,应该健全体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首先,可将体育课程分为选修、必修两种,必修课程为新形势下为改善大学生体质、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所研究出的体育项目;选修课程则是在调查大学生兴趣偏好后,筛选出利于学生健康、体质改善的体育项目。课程设置后,学生可在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划的同时,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其次,相关院校在设置体育选修课程时,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坚持多元化课程设置原则,为学生提供篮球、足球、定向、太极拳、武术、啦啦操、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大众化体育运动项目,差异化培养学生体育潜能。最后,设置体育课程时,教师应确保体育课程形式的多元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并将娱乐性、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合理融合,确保学生体育能力、健康意识的同步培养。学校也应该加大体育工作的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青年体育教师正肩负着特殊使命,高校应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建立一支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在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育观念等多个方面入手,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引进各类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力度。为进一步夯实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基础,相关院校还应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科学构建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提高新时期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水平,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伍嶺. 试论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66+68.

[2] 张健. 对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危机分析和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6):160+149.

[3] 杨文龙.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 体育时空,2018(16):71-78.

[4] 贾智丰. 浅谈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25):110-111.

[5] 张大庆. 新形势下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1):132-133.

[6] 高锐. 新形势下高校竞技体育教育不足及完善方法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22):125-135.

[7] 首都体育学院“新形势下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及路径研究”课题组,杨琬. 新形势下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及路径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8(10):55-58.

[8] 孙蕊,王静丽.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知识文库,2018(18):38+40.

[9] 衣刚,董强,邱阳,等. 创新创业教育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模式构建[J]. 经济师,2018(08):177+179.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体育意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贯彻的研究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
商水县高中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