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后粮食质量管理工作初探
2022-02-25叶良先
叶良先
粮食质量管理,事关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事关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整个社会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安全健康的客观要求。我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于2021年2月15日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新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层面上对粮食流通管理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粮食的收购、运输、销售、储存、加工、进出口等环节的管理要更加适应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粮食质量监管者要适应新形势,贯彻“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行使好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权力,履行义务,服务社会,加强粮食质量管理,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一、新条例的实施
对粮食质量管理工作的影响
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体现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善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其中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承担保障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这里不仅包括粮食要够吃、数量要充足,还包括要吃得安全,粮食质量要有保障。
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了遵守本条例的对象和行为,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者都应当遵守本条例。也就是说,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给粮食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增加了管理的手段,压实了主体的责任。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质量管理工作,是每个粮食质量管理工作者都要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统筹考虑:
一是认真学习有关粮食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比如《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办法,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等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条例和实施细则。
二是掌握相关粮食质量国家标准(GB,GB/T)、行业标准(LS/T)、地方标准(DB)、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比如《稻谷国家标准》《小麦国家标准》《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粮油检验 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等。
三是明确粮食质量工作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粮食质量工作的主体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即质量监管和质量检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等行政监管部门承担粮食质量监管工作,要熟悉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者的粮食质量管理工作和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质量实施监督管理。粮食独立检验机构和粮食企业内部检验部门负责粮食质量具体工作,要熟练掌握各项粮食质量指标和扦样、检验方法,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各项质量检验和管理工作,并接受粮食质量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当然,他们都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是实行分类管理。粮食质量管理的对象既有政策性粮食,比如中央储备粮、各级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等,也有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粮。对于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进出口等环节,除了要以国家标准统一管理之外,还要根据具体的规定和粮食性质及其所处环节的不同特点实施具体的质量管理措施。
五是深刻理解粮食质量责任追究形式的新变化。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强化了事中事后的监管措施,通过定额、倍数等不同罚则的设定,全面强化对粮食流通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特别是情节严重的粮食质量违法行为,要直接追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这意味着粮食质量管理比以前更加受到重视,质量工作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加重大。
二、新形势下做好粮食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与时俱进是做好粮食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生产和流通渠道的大环境在变,粮食质量管理的对象在变,粮食质量管理的方法在变,粮食质量检测的项目在增加,这些因素都要求粮食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路也要变。因此,粮食质量管理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情况、新的技能,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管理好粮食质量工作,服务粮食流通企业,对党和政府负责,对广大消费者负责,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2.认真学习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学习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同时,要注重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比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食品安全法》等。各粮食质量管理主体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所在,加强对粮食质量管理业务的学习和更新、对质量管理政策的掌握和应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法律水平、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迎接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管理的挑战。
3.指导建立粮食质量管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建立粮食质量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依据和外部环境,粮食质量管理相关部门应当有所作为,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质量管理力量较强的优势,组织起来,统一规划,指导建立粮食质量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粮食经营者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
4.注重粮食仓储业务的学习和运用。粮食仓储管理和粮食质量管理是一对孪生兄弟,仓储管理和粮食质量的好坏密不可分,做好粮食仓储工作,建立“放心粮仓”,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真菌污染,也有利于提升粮食储存质量,减少粮食在储存环节的质量劣变程度。《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也要求,在扦样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发热、霉变、异味、严重虫粮情况,是否存在仓房底部或其他部位以陈顶新、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筛下物堆集等行为,是否存在埋样、换样及调换标的物等舞弊行为。同时,熟悉粮食入库、出库的业务程序,可以幫助质量检验工作者精准掌握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实施精准的质量管理。
5.积极发挥“粮油储藏学会”的作用。由于粮食行政管理相关人员少、事情多,而粮食质量管理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仅依靠行政管理机关的仓储质检管理力量就显得单薄,因此,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来达到粮食质量管理的目的。具体说,由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利用“粮油储藏学会”这种组织形式,把本地区、本行业的粮食仓储、质量管理骨干和科技人才团结在一起,共同研究和解决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技术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帮助粮食企业解决粮食质量管理和技术难题,更好地服务于粮食企业和粮食经营者。
6.加强对粮食经营者的业务培训。由于粮食收购主体的多元化,粮食经营者各自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也千差万别,因此要加强对粮食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质量管理和仓储检验技术水平,通过掌握新概念、运用新方法、添置新仪器,实时地对粮食的购、销、调、存、加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科学管粮、绿色保粮,提升储粮品质,提高质检水平。
7.引导和制裁相结合。一要引导粮食经营者正确遵守粮食法律法规,履行质量管理方面的义务,这是一种事前的服务行为,包括对粮食经营者的宣传、培训和引导等。二要对违反粮食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当粮食经营者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时,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以维护粮食经济秩序,管住粮食质量。
8.建立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突出强化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要建立健全粮食流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以及粮食和储备管理等部门分别按照职责,组织实施全国粮食流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粮食和储备行政管理等部门分别按照职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粮食流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随着粮食质量检验项目的增加,除常规检测外,还要进行粮食质量调查、粮食品质测报和粮食卫生安全监测,包括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含量的测定,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N)等真菌毒的测定以及农药残留的测定等,这就使得粮食检验机构的专业性和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要突出提高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的地位,保障经费,加大投入和人员培训,加强技术监管和对企業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公平公正的检测提高粮食检验机构的社会公信力,使其成为粮食质量监管的重要平台和粮食质量检验技术交流的中心。同时,要加强粮食质量的信息化管理和检测结果的定期公开化,强化社会监督。
9.做好两个衔接,完善技术规范和粮食质量监管体系。一是完善粮食质量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标准对接。粮食流通领域以粮食的商品属性制定标准,农业生产领域则按照农业生产的属性制定标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通过国家标准把二者联系起来,给广大粮食质量管理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和方便。二是完善中央直属企业粮食质量监督体系。央企在管理体制上接受上级的领导和监管,质量管理亦是如此,可以考虑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构建有机统一的粮食质量监管体制,作为对“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有效补充,促进各级粮食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10.加强对农民自留粮食的质量技术指导和服务。乡村人口中以老龄人口居多,粮食质量安全意识较差,在粮食质量监管中有可能成为一个死角或薄弱环节。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农民掌握粮食质量新概念,提升粮食质量意识,可以通过抓住农村种粮大户、城镇集贸市场和小型加工厂这个牛鼻子,加强对农村重要节点的粮食质量监管,提高农民自留粮食的食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