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2017-08-22杨涵涛
杨涵涛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市场繁荣、流通能力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具有更高标准。而流通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更好地促进了城乡消费的能动性,不断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流通产业能力得到提升。随着现代化新型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进一步拓宽,使流通产业网络布局更趋于合理化,流通能力大幅度提升,带动了各地区间的流通产业发展,使得市场更加繁荣,流通渠道更为通畅,从而使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的产业。
模式创新、流通发展多元。随着消费模式的多样化,流通产业也呈现向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的态势。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流通手段和技术的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云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超市等一系列企业的出现,使得流通产业模式向产销一体化方向转变,同时也决定流通产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升级加快、流通产业融合。“十二五”以来,我国流通企业专业化分工体系已经逐步形成,并推动着流通产业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各流通企业间的竞争也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且正逐步由单一竞争转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而,流通企业不仅要依靠自身力量以探求发展,还要和购买商、制造商、供应商达成发展共识,使流通企业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阶段,有部分大型现代化流通企业,以发展商业资本为中心,形成了以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流通产业链,从而更好地对上游企业进行控制和资本渗透,甚至有些流通企业实行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布局,流通产业已向上下游进行延伸,使产业链得到更好整合,加快流通产业升级。流通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的新型经营模式。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流通成本高、装备差。我国流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且流通技术装备较为落后。流通技术信息的不对称说明我国在流通产业信息化中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流通信息不同步,使流通产业供应链中的部分环节出现供需脱节。而且,我国生产信息、需求信息及价格信息的形成与传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不强,致使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呈现较低水平。流通企业生产间逆向引导性比较弱和返空现象比较严重,又直接导致物流配送与运输空驶率偏高。并且,信息化的欠缺直接导致我国流通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落后,加大了货物损耗,尤其在农产品物流上的损耗更为明显。
流通效率低、竞争弱。现阶段流通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其中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流通企业经营主体间的竞争意识不强,且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我国流通企业间集中度不高,流通行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呈现小、散、乱、弱的方式。而且,我国流通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落后,使得许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被流通企业采纳,因此,大多数流通企业还没有形成相对规范化和相对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的内部管理手段,尤其是物流配送体系中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效率水平较低,造成了流通速度的缓慢,直接导致流通企业负担重、流通效率低。较弱的流通竞争和较低的流通效率,更加制约了我国流通产业的生产关系,使流通企业间的整体合作效率较低,制约我国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流通渠道乱、监管散。我国流通产业市场壁垒呈现过高的壁垒与较低的壁垒并存,流通企业间缺少形成合理壁垒的机制,导致市场机制与监管体系的松散。主要体现在:我国流通产业进入壁垒较低,但是由于市场的分割加剧和地方行政性垄断,导致异地市场进入壁垒过高。而且我国流通产业缺乏统一监管,市场失序现象普遍存在,行业垄断、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频频出现。并且我国流通产业布局不合理,使传统流通产业和现代流通产业出现并存的局面,这种二元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城乡间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有效流通,流通不平衡的形态制约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首先要加大对流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并实施现代化流通技术,促进流通产业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技术革新。“十二五”以来,在流通产业创新上,我国流通产业加大了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且对流通产业科技水平进行持续创新,加强了一体化,使传統流通企业向现代化流通企业过渡,还建立起了集高效率和安全可靠于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在流通产业管理上,我国流通产业的信息化管理从传统的商业服务业向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化转变,逐步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管理手段,不仅能有效运用信息管理技术来更好地提高流通企业营销能力,还能使其与采购和配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管理,使流通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购物平台更加完善地面向消费者。在流通产业技术上,我国政府应拟定流通网络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方案,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与实体流通交易相结合。
其次,加强流通企业的竞争力,积极主动培育流通企业主体,加大流通企业间的资源重组,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使其不断对外拓展,并且合理调整流通产业结构,鼓励中小型流通企业整合,各级政府应对其在资金的扶持上建立起短期的绿色通道,从而有效解决中小型流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应持续加大流通主体的改革力度,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企业管理制度,推进流通企业的改革步伐,增强活力,营造有利于流通企业发展的环境。因此,在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中,应不断探索企业间创新途径,大力提升流通主体的创新能力,流通企业只有在科技创新中脱颖而出,才能在现代化发展中独树一帜。
最后,要营造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安全绿色环境,就必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违法等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信用制度和诚信道德教育的建设力度,营造出诚实守信和依法经营的现代化流通产业大环境。要大力加强对流通市场的运行监测能力,建立起监测市场的长效机制,保障市场的监测机制顺畅运行,更要进一步加大对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的基础性建设,健全网络平台的监测信息,用高科技手段促使信息采集向智能化发展,提高流通市场监测系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持续加强对流通产业安全预警监测水平的分析和建设力度,提升流通产业中主要产品的监测水平。
(二)转变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式
首先,要树立现代流通理念,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对流通产业的扶持力度,强化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树立“工商并举”与“现代流通”的全新概念,确立流通产业的先导性与基础性地位,加大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创新,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流通领域的分割状态。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规划力度,致力于做好面向全国各个层次以及各个领域之间的衔接与规划,逐步更新和健全城乡流通空间设施,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逐步向组织推进,使各级政府将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工作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中,把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
其次,在我国流通产业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二元化情况下,一些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加大地区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建设,并扩大流通产业规模与地区的覆盖程度,更好地发挥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形成。除此之外,还应着重对一些流通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创新流通业态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企业的战略组合步伐,积极鼓励外贸企业开展组合和互透型参股,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低成本的对外扩展。并且应鼓励和优先发展具有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支持和鼓励民间连锁经营以及特许经营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实行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相结合的发展,鼓励流通企业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部署相结合,多开展国际性交流与合作,以此提高流通产业效率,扩展流通产业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新空间。
最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流通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中小型流通企业发展,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优化流通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不断推进财税政策改革,减少流通企业和物流领域的税收,全面落实优先和优惠的通行待遇。积极开辟金融支持绿色通道,健全流通产业信用诚信和担保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流通企业的全面合作,使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可以更好开展资本运作,各级政府更应支持和鼓励流通企业上市,鼓励流通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以促进发展。此外,提高流通企业商业信用,是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信用的高低是衡量流通企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