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教师 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02-24■文/侯雪
■文/侯 雪
随着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是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最频繁的人,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心智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对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以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当前阶段,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认识不够充分,其实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而小学时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责任,对此,教师应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者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教师应该如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
一、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特点及问题分析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是学生从幼年阶段过渡到青年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不管是学生的智力发育还是身体发育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普遍是单纯、天真,一方面,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较少,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想象力与好奇心;另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不高,面对事物普遍存在畏难心理,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容易遭受打击。除此之外,在小学时期,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不同于青年人、成年人等经过岁月的打磨后对自身有一定的认知,小学生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 事,教师应积极地引导,让学生茁壮成长。
(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前阶段,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表现在攻击性行为上。首先是因为挫折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颓废、沮丧等消极情绪。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这些消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其次是因为模仿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信息比较复杂。例如,电视剧中的一些角色崇尚利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而学生缺乏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所以他们就很容易模仿这些暴力行为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再次是来自父母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有些家长喜欢用体罚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经常受到体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最后是因为教师自身素质引起的教学问题,在小学教学中可能存在一些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一味地批评,使得师生关系极不和谐,导致学生在出现问题后不愿意向教师倾诉并寻求帮助,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正常的社交。
二、新形势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
第一,环境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成长,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继续发展。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教师借助心理健康教学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很不成熟,心理发展也不完善,这时如果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很容易导致教学出现问题。第三,由于学生在校的生活时间逐渐增长,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所以,教师要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补充更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第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成为当下教育的主要诉求,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对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形势下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集体活动,内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更愿意接受以“德育、心理”等为主题的健康教学。首先,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应加强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可以在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实现人格的发展。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完成教育任务,让学生逐渐学会交流和合作。其次,在小组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学生为了同一个教学任务而展开探索、交流和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有自身独特的思考,同时也在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教师开展集体活动可以有效内化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集体活动中的户外活动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一些有特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指导。可能会有一些小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话,教师就可以开展“匿名投稿”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想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欲,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指导,有效解决当下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二)关注心理变化,了解学生心理需求
在小学教学与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借助心理访谈、社会调查等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耐心分析。小学时期,学生所有的情绪都会表现在脸上,教师应借助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问题的成因,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排解不良情绪。另外,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诉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与学生成为好朋友。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个性很强,只有成为很好的朋友,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除此之外,在小学时期,学生普遍争强好胜,教师应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宽容,认真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行为表现,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师生沟通,把握心理健康问题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他们十分关注外界对于自身的评价。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与学生积极沟通,展开良好、和谐的互动与交流,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逐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固定的“师生一对一交流”时间。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分析问题。同时,教师应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促使学生吐露心扉,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信任感。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关注班级上有学习困难、有生活困难的学生,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于学生的诉求,教师应适当满足,从而逐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运用家校合作,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在小学时期,学生受父母的影响较深,所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借助家访、家长会等与家庭展开积极的交流,使家长可以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来,以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开展联合教育,鼓励家长参与进来,展开良好的心理疏导,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另外,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一是学校生活实践,二是家庭生活实践。在学校的生活实践开展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问题即使教师能够发现,也并不是能够轻松解决的。所以,教师应与家长有效配合,开展家庭生活实践,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能有一部分家长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对此,教师应为家长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方便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家长可以及时、正确地做出积极的指导。
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只有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使其在未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问题时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因此,教师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心理诉求,开展集体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借助家校合作强化教学指导,以保障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