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实施

2022-02-24刘小军

幸福家庭 2022年17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课文

■文/刘小军

农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部分学校实行小班制教学,这给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学生的减少导致部分教师忽视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一样,都是教育教学的重点,不但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实 效性。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城乡融合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德育工作,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非常不利。小学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启蒙阶段,还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阶段,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是在这个阶段通过各科教育和德育慢慢形成、厘清的。所以,农村小学的教师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将一些生动的德育元素融入具体的教育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实施,以供参考。

一、目前农村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对德育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德育内容认识不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总是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例如,在部分农村小学,德育课经常被语文、数学课占用,即使上德育课,部分教师也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导致德育的效果不佳。部分教师对德育课程的轻视,也让学生把德育课视为第二节体育课,在课堂上放飞自我,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听得一知半解,理解不透,进而导致德育课无法发挥教育的作 用,这使得农村小学德育的质量不高。

(二)脱离实际,德育知识固化

不论是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还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如果和生活实际脱离,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受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认识不到德育的重要性,不想花心思将德育引入实际生活,导致农村小学德育总是停留在课本上。例如,“周末巧安排”一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周末,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周末的劳动或者有意义的活动中。但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使得学生虽然上了这一节课,但并没有收获,周末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同时,部分教师没有引入生动的例子或者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巧妙安排周末,德育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影响了德育的质量。

(三)重智育轻德育,影响德育的渗透

无论是小学数学、语文学科,还是科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都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必选项,尤其是备受学生、家长、教师重视的小学语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渗透德育,还要关注它的实效性,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懂得礼让,有崇高理想和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好少年。但事实上,受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由自主地把重心偏向了知识的传授。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教育文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然而,部分教师只是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象征性地讲解一下课文内容,然后就偏向了生字、生词、分段、中心思想的讲解,没有拓展性地给学生讲亲情的温暖、奉献精神的伟大等内容,这使得课文的德育意义弱化。显然,教师错过了很好的德育素材,让德育契机白白流失,浪费了德育资源。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各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有拓展性、前瞻性,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吸取更多的养分,如思想、习惯、热情等。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从情感、认识、判断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 透德育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一些德育故事,既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搭石》这篇课文从表面上看是写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和它的作用,但实际上讲述了这个村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让,歌颂了人们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提取这些深层的内涵,并拓展性地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能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实现德育的目的。

(二)满足素质教育的改革需求

在我们的一般认知里,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很强,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语文学科其他方面作用的原因。但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单一性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打破传统“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时代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为学生的思想建设、道德品质培养保驾护航,还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

(一)改变认识,重视德育

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形成正确思想和树立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而德育是帮助学生立德、培养学生情怀、坚定学生信念的根本途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对德育的认识,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适当融入德育元素,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德育发挥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结合农村有利的条件,开展实践活动

相较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的条件有限,但农村小学也有城市小学不具备的有利条件。例如,农村小学的学生可以参加切切实实的劳动,这对学生来说有着实实在在的教育意义。语文课本中有一些与助人为乐有关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相关课文后,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田间地头帮助留守老人锄草、匀苗、松土等。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辛苦,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努力学习。所以,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也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农村有利的条件,做好德育的渗透工作,引导学生的行为,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挖掘语文中的德育素材,发挥其德育作用

相较于语文教材,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较少。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发掘德育素材,就需要结合内容有效延伸,从而实现德育。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认真挖掘课文,找到德育的素材,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就能挖掘许多德育的素材,这篇课文能让学生在一代伟人的无私胸怀中感受到思想的熏陶。教师深挖课文中的德育元素,能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思想教育。

(四)设计实质性内容,进行德育

教师要想实现德育的目的,一定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德育的一些有利条件,让学生结合实质内容去感受和体验德育元素的作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感恩父母平时对自己的付出,尝试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这次特殊的作业进行总结、汇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次作业的感受,升华这次作业的意义,从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德育的目的。

总之,德育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无论是农村小学还是城市小学都要重视德育。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结合学校有利条件和校本文化,把学科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拓宽德育的实施路径,培养“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小学生。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背课文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