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思复启蒙 曲韵传经典
——论《鲁镇》对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的成功探索

2022-02-23岳林锟

牡丹 2022年17期
关键词:鲁镇涌泉祥林嫂

岳林锟

中国戏剧在千年长河之中,经历了无数的冲突与嬗变,经历二十世纪初的改革、五四思想的洗礼、革命样板戏的禁锢、八十年代的复兴,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依旧不温不火,在电影、电视、短视频的多重围剿之下,如何走出困境,成为困扰一代戏曲人的难题。2021 年年末在河南演出的大型现代曲剧《鲁镇》,以扎实的剧本、精湛的演出、恢宏的舞美与音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赢得了专家与学者的一致赞扬,在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的道路上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一、启蒙精神的传承与革新

剧作家陈涌泉对鲁迅经典作品的改变有其来自,他剧作生涯的首部作品《阿Q 与孔乙己》就是来自对鲁迅作品《阿Q 正传》与《孔乙己》的改编,其后的剧作《风雨故园》(描绘鲁迅及其原配夫人朱安的故事)更是入选大学语文课本,而《鲁镇》作为他改编鲁迅经典作品的第三部剧作,更是综合了其毕生研究鲁迅作品的精华,将出现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人物一一摆进“鲁镇”这个背景之中,以狂人作为引导人物,串联起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与青年学生的导师,鲁迅的作品向来以启蒙为第一要务,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传统文化(吃人礼教)、对革命的反思等都是其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主题。陈涌泉在对鲁迅作品进行改变之时,深深地抓住了这些主题,用传统戏曲的“旧瓶”装了启蒙的现代理念,将主题与精神的现代性贯穿于曲剧这样的“旧戏”之中,实现了传统戏曲在本质上的现代化转变。

早在五四运动之初,陈独秀就指出:“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事实上,一部戏的现代与否,戏曲表现形式的新与旧无关紧要,关键的是其精神内核的新旧与否。清末时期的“文明新戏”在形式上创新之后,脱离时代之后,亦不免落入市井之流;而田汉在30 年代到40 年代对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创作与改编,则给这种旧戏赋予了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生命。而传统戏曲根植于乡土社会的传统,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更易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无怪乎鲁迅也曾哀叹:“戏剧还是那样旧,旧垒还是那样坚;当时的《时事新报》所斥为‘新偶像者’,终于也并没有打动一点中国的旧家子的心。”

时至今日,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话剧,都已经在形式、内容更符合时代的电视剧、电影与长短视频的冲击下逐渐没落,重拾启蒙精神,用现代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戏曲,反而成为传统戏曲现代化的一条可行之路。陈涌泉对鲁迅经典作品的改变,正是在这点上真正对接了五四精神,对接了鲁迅的思想。对此他曾说过:“经典是被唤醒的。”他深知鲁迅作品的主题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是要健全国民的灵魂。在改编作品之时,他也时时刻刻以此为主题,将启蒙精神融入自己的剧作之中。

《鲁镇》剧作无论从背景营造、人物刻画上,都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个主题。开幕伴唱:“曾经有个镇,住着一群人,或梦或醒多混沌,堪笑堪怜泪涔涔……”短短的一段就已经奠定了整部作品唤醒国民的主题,其后出场的众生相,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N 先生,都以代表性的语言,体现了旧文化在他们身上刻下的深深烙印。而剧作的主要人物祥林嫂,更是吃人礼教与宗族文化的直接受害者,童养媳、被族人强卖、被围观者嘲笑、被封建礼教排挤……在祥林嫂一点点步入深渊的同时,宗族文化、旧神信仰、夫权文化等旧文化糟粕被血淋淋的展示出来,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不仅深思,时代变了,而这些旧时代的糟粕,是否还潜伏在我们身边,蠢蠢欲动呢?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涌泉在继承鲁迅作品“批判国民性”的主题同时,更善于深挖其作品中人物的复杂人性,展现出更深刻的人文关怀。早在《阿Q 与孔乙己》之中,他就挖掘了阿Q 对吴妈纯洁的爱欲以及孔乙己对阿Q 的关怀,而在《风雨故园》中,更是直接展现了朱安这个“旧时代”女性内心的挣扎与困顿。在《鲁镇》之中,除了对祥林嫂心路历程的丰富展现,他还挖掘出了贺老六这个勤劳朴实的山里汉子的内心世界。在第四幕戏中,贺老六与祥林嫂成婚,贺老六与祥林嫂之间对唱的戏文,深刻反映了贺老六这个老实汉子的复杂心情:放了祥林嫂,心疼自己花出去的钱;不放祥林嫂,自己就成了恶人。内心的挣扎不止通过戏文向观众讲述,更通过精心设计的舞蹈用形体向观众展示出来。

正如其题记所说:“病态环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尽管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看似所有人物都有劣根性,都不可原谅,但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悲剧的根源呈现给大众,正是经典剧作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根本所在。

有论者言,陈涌泉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对民族精神的高扬,对社会正义的呼唤,对贪腐邪恶的鞭挞,对贫苦弱小的同情。诚然如此,陈涌泉在对鲁迅经典作品进行改编的同时,注意吸收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将中国传统戏曲中对人性善、人性美的赞扬传承下来,增加了作品的思辨性与厚重感。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根植于农业时代乡土社会,老百姓们在观看戏曲之时,多希望看到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强权与恶势力的鞭挞,而多年浸润戏曲领域的陈涌泉深谙于此,在对鲁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改编时,更着力深挖他们身上复杂的人性,以期得到观众的认同。鲁迅本人在创作作品时,为“听将命”起见,也为了让自己的生命理想有所皈依,不能不暗暗地消了心中“鬼气”,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带有国民劣根性的典型人物;而陈涌泉在改编作品时,为传达时代之音,为让作品展现悲剧更深层次的困境,将人物身上的善与恶同时展现给观众,亦是对启蒙精神进一步的革新。

二、戏曲美学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自己的一套美学系统,通过“唱念做打”来表现人物的形态与心理,通过写意化的动作及舞台设置来创造氛围,通过惩恶扬善的大团圆结局来教化民众等等。这套根植于乡土农业社会与宗族理法制度的美学系统,经历晚晴及近代的变革之后,一则上升为雅,唱腔与表演艺术逐渐烂熟,成为上层人士玩赏的玩物;一则下沉为俗,掺入了不少乡间俚俗的元素,成为市井之间传唱的小曲。新时期以来,传统戏曲面临的危机日益严重,而传统戏曲美学规律却日益被研究者所重视。如何在保留继承传统戏曲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让其更接近时代精神,为更多大众认可,成为各个地方戏曲剧种面临的难题。《鲁镇》作为河南省曲剧团2021 年倾心打造的年度大戏,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探索可谓十分成功。

首先,《鲁镇》剧本是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剧本。剧作家陈涌泉的作品向来饱含现代文学气质,表现在对自然人性的自觉关注、对人的生存的促进、悲剧的审美趋向、现实主义追求、戏剧结构的现代化等。

文化底蕴、文学品位、现代理念——这三点一直都是陈涌泉在改变鲁迅经典作品时所追求的目标。在《鲁镇》中,作品通过对启蒙理性的呼唤、对传统社会中悲剧根源的探索与呈现、对底层人物生存困境的叩问,充分展示了作者自觉的现代文学追求。同时,作品在戏曲结构和人物塑造上,既顾及了的传统戏曲单线叙述模式,起承转合之间,将祥林嫂的故事圆满的呈现给观众;又引入了现代戏剧的复调叙述模式,以狂人为线,穿插了鲁定平的革命故事与等。如此一来,《鲁镇》剧本既吸取了传统戏曲美学的结构美,又展现了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人文主义气质。

其次,《鲁镇》唱段及唱腔设计既兼顾传统又有所创新。梁献军作为河南曲剧界资深的作曲大家,为《鲁镇》中各个人物的唱段均进行了量身打造,一个个取自传统戏曲的曲牌,丝丝入扣地反映出人物当前的喜怒哀乐;一段段吸取了现代音乐元素的旋律,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曲剧的现代魅力。在唱段剧本的编写上,陈涌泉也下足功夫。一方面,他发扬了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独特优势,在剧本当中合理地安排了祥林嫂、狂人及贺老六等人的身段表演和大段唱词,祥林嫂一出场,就以唱段交代了自己凄苦的身世,而在最后,更以大段的总结性唱段,向观众倾诉了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将其“想死不敢死,想活活不成;想哭无有泪,想喊难出声”的境遇通过唱段剖析给观众看。传统戏曲大段的独白正好可以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心理动态,陈涌泉更擅长以此展现悲剧人物内心的心理世界,通过利用传统戏曲“唱”的优势,将原著作品中人物难以展现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使得小说经典人物在传统戏曲之中“活”了过来,成为更加丰满的经典“戏曲人物”。

再次,《鲁镇》在戏曲表演方式上兼具现实性与虚拟性。在人物表演上,祥林嫂从逃出婆家的惊慌、再嫁时的决绝到走投无路的悲怆,都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旧社会下底层人物的现实处境。而在剧本设计上,狂人不止起到了串联祥林嫂悲剧故事的任务,作为一个“觉醒者”,他还承担起了向观众阐释“吃人礼教”本质,剖析悲剧起源的解说者的任务。这个人物能打破“第四面墙”,走出故事外,亲自向观众传达“鲁镇”颓败的原因——旧文化的因袭,向观众剖析人性最深层的恶——“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这种解说阐释式的表演,不仅源自中国传统戏曲的说唱表演,更是编剧在戏剧表现形式上做出的另一种尝试——打破第四面墙,从而让中国传统戏曲抽象、虚拟的表现手法,接上了现代派戏剧的美学风格。演员表演方式上,《鲁镇》吸取了传统戏曲中“做打”的虚拟性,为人物编排了一段段既生活化又戏曲化的舞蹈,祥林嫂与贺老六结婚的那场舞,运用传统戏曲中“打”的各种身段,反映了两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而祥林嫂独自追寻阿毛的那场戏,则融合了现代舞蹈的肢体表达语言,充分反映了人物惊、急、惧、悲的复杂心理过程。

最后,《鲁镇》舞美及音乐设计上兼具古典性与现代性。舞台设计上,《鲁镇》以暗沉的书简,作为背景,勾勒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铁屋子场域;书简上模模糊糊地书写着狂人日记的原文,在字里行间仿佛可以都可以看到“吃人”二字。随着剧情推进,通过书简上一个个小窗户与门的开合,背景人物时不时偷偷露出头来偷窥主演及观众,又契合了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的主题。这种将鲁迅作品主题契合于舞台设计上的做法,既体现了创作人员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又让观众仿佛身在鲁迅作品之中,极富现代性。除此外,创作人员在几场“祝福”戏的设计上,又充分尊重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古典美,通过大红灯笼、烛台及丰满的祭品,让观众感受到切实的“年味”。音乐设计上,《鲁镇》既兼顾了传统曲剧的音乐规律,将民族器乐独特的韵味发挥到极致,又吸取了现代大型交响乐的经验,在戏剧每一出起承转合之处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氛围,映衬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天籁之音。

董健曾说过:就戏剧而言,“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三条:第一,它的核心精神必须是充分现代的;第二,它的话语系统必须与“现代人”的思维模式相一致;第三,它的艺术表现的物质外壳和符号系统及其升华出来的“神韵”必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猜你喜欢

鲁镇涌泉祥林嫂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
滴水能涌泉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