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护理在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23贾美荣张欢张梦雅邹华孔凌
贾美荣,张欢,张梦雅,邹华,孔凌
(东部战区总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南京,21000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针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所采取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治疗的关键是维护血管通路[1]。患者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风险较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因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可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措施[2-3]。临床为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还需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全面护理依照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指导,有助于改善其预后[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面护理在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满足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适应症;② 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③ 治疗依从性理想,愿意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的血液透析并发症;② 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③ 合并恶性肿瘤;④ 伴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⑤ 其他器官存在严重病变。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8例)。对比2组间一般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频率为每周2~3次,每次4 h,于透析12周后评估护理效果。①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其体征变化,评估其血管通路情况,保证其血管通路处于畅通状态。②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为其做好抗凝治疗的相关护理,加强体液管理。③ 常规健康指导、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并讲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明确其负性情绪的发生原因,促使其于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④ 饮食干预:于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采取营养支持管理,保证机体所需营养物质充足。
1.2.2 全面护理 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的干预方法采取全面护理,持性血液透析频率为每周2~3次,每次4 h,于透析12周后评估护理效果。
1.2.2.1 术前护理 ①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采用视频宣教等方式向患者讲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相关知识,例如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及诱发因素,日常生活期间不可提重物,尽可能穿宽松衣物,加强皮肤清洁及保护手术侧肢体的重要性。叮嘱患者适当开展肢体功能锻炼,改善血流速度。② 心理疏导:在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前向其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流程及重要性,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缓解不安、紧张等负性情绪,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可通过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愈信心。③ 环境干预: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干净、舒适的治疗环境,定期消毒和开窗通风,保持空气处于流通状态,将室内温度控制于22~28 ℃,湿度控制于50%~60%。在患者休息时尽可能减少仪器操作及交谈声音,确保患者安心休息,同时避免频繁出入病室引起交叉感染。④ 异常情况处理及操作注意事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留意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动静脉瘘处是否可闻及血管杂音,若有异常情况发生,则及时处理。护理人员在患者下机前将穿刺针正确拔出,对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采取规范的封管措施。
1.2.2.2 术后护理 ① 内瘘护理:在患者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20 min,护理人员注意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组织是否出现肿痛、渗血现象,依照患者个体差异判定内瘘是否通畅。② 血管通路护理:护理操作期间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免发生感染;有效维护管路各个连接口,以免进入异物;观察导管是否出现滑脱和穿刺点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处理。③ 体位护理:造瘘后护理人员及时抬高患者的肢体,嘱其更换宽松衣物,避免对瘘侧肢体产生压迫,避免于患者造瘘侧测量血压、采血及输液。④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于患者血液透析间隙,注意采取保暖措施;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确保穿刺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若存在皮肤破溃,则采取抗生素预防治疗,以免发生皮疹。对于出现肌肉痉挛的患者,减慢血液透析速度,进行肢体按摩,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来缓解症状。⑤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评估其吻合口状态,告知其保持内瘘处皮肤清洁,叮嘱其出现异常症状后及时就诊。告知患者定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学会自我监测血压,避免因低血压引起动静脉瘘闭塞。
1.3 观察指标
1.3.1 透析血流量 于透析前、透析2周、4周及12周后,测定2组患者的透析血流量。
1.3.2 血管内径指标 于透析前、透析4周及1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和血管壁厚。
1.3.3 并发症发生率 计算2组患者在透析12周内的血管狭窄、血栓、假性动脉瘤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透析血流量比较
透析2周、4周及12周后,2组的透析血流量均较透析前增加(P均<0.05);观察组的透析血流量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透析血流量比较
2.2 2组血管内径指标对比
透析4周及12周后,2组的血管内径和血管壁厚均较透析前增大(P均<0.05);观察组的血管内径和血管壁厚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血管内径指标比较
2.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血管狭窄和血栓等)总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体外循环血管通路对于保证透析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中首选的血管路径,应用优势体现为维持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有效提升血液透析疗效[6]。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内瘘狭窄,进而容易引起血管阻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故为改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7]。常规护理模式单一,护理内容较简单,难以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护理需求,取得的护理效果不够理想,为此还需研究更为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
本研究分析全面护理对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情的影响,结果显示,透析2周、4周及12周后,2组的透析血流量均较透析前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说明全面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血流量。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在全面护理干预期间对血管通路加强了管理,可保证血管通路处于畅通状态,提高透析血流量;术前及术后叮嘱患者适当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可增加血流速度。此外,实施有效的内瘘护理措施,不仅可以避免内瘘血管硬化、水肿,还能够增强细胞活性、促进内瘘发育成熟和提升内瘘通畅率,故能有效提高透析血流量[8]。透析4周及12周后,2组的血管内径和壁厚均较透析前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优(P均<0.05),提示全面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厚。分析此结果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依照患者个体差异提高内瘘通畅率,嘱其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这对修复血管内膜能产生促进作用,进而可改善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厚[9]。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提示全面护理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原因在于,采取健康指导、心理干预等措施能够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帮助其做好自我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密切留意皮肤状态和并发症,在出现异常情况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0]。
综上所述,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全面护理,对改善其透析血流量、血管内径和血管壁厚,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