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主导的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构建及实施效果评价
2022-02-23周萌莉周怡虹陈怡高琴
周萌莉,周怡虹,陈怡,高琴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产科,江苏 常熟,215500)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因机体静脉血栓形成而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的潜在致死性疾病,主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1]。深静脉血栓可出现于全身各部位,尤其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若静脉血栓脱落并阻滞于肺动脉时,则会诱发肺栓塞。女性在妊娠期间受血液高凝状态、静脉瘀滞和血管损伤等的影响,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2]。有研究[3]表明,D-二聚体(D-D)水平过高、妊娠期糖尿病和高龄等均是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动态评估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并及时给予干预。本研究主要考察护士主导的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的构建及其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124名孕产妇的资料,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① 初产妇,单胎妊娠;② 顺利完成分娩;③ 神志清晰,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 临床资料不完整;② 合并恶性肿瘤;③ 腿部水肿或肺水肿;④ 半年内接受过抗凝治疗;⑤ 腿部受到严重外伤。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孕产妇资料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中,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为(26.93±4.17)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5.92±3.15)kg/m2;孕周11~15周,平均孕周为(12.84±1.37)周;分娩方式为剖宫产29例、自然分娩49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28例。对照组中,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为(26.73±3.98)岁;BMI为(26.13±4.05)kg/m2;孕周10~15周,平均孕周为(12.67±2.03)周;分娩方式为剖宫产18例、自然分娩28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6例。2组孕产妇的上述一般资料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孕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时间为建档开始直至分娩结束。初诊建卡时,即对孕产妇可能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方法和危害性,同时指导其饮食和运动,促使其养成健康的行为。动态评估孕产妇在整个孕期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并及时干预,给予其常规健康生活指导。
1.2.2 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 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并对观察组孕产妇予以干预,时间为建档开始直至分娩结束。
1.2.2.1 构建防控策略 ① 组建小组:8名护理人员组成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小组,邀请诊疗经验丰富的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顾问。② 明确工作职责: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调查和收集专家意见等方式来完善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方案,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和《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流程》等,规范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流程。③ 人员培训:采用分层培训的方法,由小组成员在院内外接受培训后,制订计划,再对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指南、风险因素、风险评估、防范方案、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
1.2.2.2 防控策略实施 ① 风险评估:全面梳理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包括定期产检、凝血功能、长时间卧床和妊娠期并发症等,动态评估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② 策略实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告知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方案和风险等级,与孕产妇及其家属积极沟通后,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给予孕产妇饮食、运动指导,动态监测其凝血功能。对于血液呈高凝状态的孕产妇,指导其进行物理预防、基础预防和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Xa因子直接抑制剂和华法林等。物理预防推荐穿防血栓梯度加压弹力袜,但这种预防方式仅适用于可自由活动的孕产妇;对于不适合穿弹力袜或长期卧床制动的孕产妇,可应用足底静脉泵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基础预防应叮嘱孕产妇保持膳食平衡、多饮水,鼓励其行早期主动和被动运动,如散步、环泵运动等,运动时注意控制运动时间、频率和强度。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组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知识知晓率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知识知晓率和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知识掌握知晓率(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和基础预防),单项问卷内容答对率≥60%即为知晓。② 分别于孕早期、分娩前和分娩后测定孕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水平,以评价凝血功能。③ 记录2组孕产妇出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情况,两者的总发生率即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④ 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评价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问卷满分为100分,≥85分为特别满意,70~84分为一般满意,≤69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特别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孕产妇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健康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和基础预防)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知晓率比较 [例(%)]
2.2 2组凝血功能比较
分娩后,2组孕产妇的PT和APTT均慢于孕早期和分娩前,FIB和D-D水平均高于孕早期和分娩前(P均<0.05);分娩前,2组孕产妇的PT和APTT均慢于孕早期,FIB和D-D水平均高于孕早期(P均<0.05);分娩前和分娩后,观察组的PT和APTT均快于同期对照组,FIB和D-D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孕产妇不同时间点的凝血功能比较
2.3 2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现1例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现2例深静脉血栓和2例肺栓塞。观察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1.28%(1/78),低于对照组的8.70%(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0,P=0.043)。
2.4 2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中,特别满意52例、一般满意17例、不满意9例;对照组中,特别满意24例、一般满意7例、不满意15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8.46%(69/78),高于对照组的67.39%(3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P=0.004)。
3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阻塞血管管腔,导致血液回流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这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有研究[5]表明,相比于非妊娠的女性,妊娠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高2~4倍。随着中国二胎、三胎政策的实施,高龄和行剖宫产产妇的数量显著增加,导致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不断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构建了护士主导的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通过征集专家意见、检索文献和临床调查,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方案。孕产妇在入院建档后,护理人员全面梳理其临床资料,包括定期产检、凝血功能、长时间卧床和妊娠并发症等,动态评估其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然后根据风险等级给予其饮食、运动指导和药物干预等,从而降低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6-7]。本研究也证实,观察组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健康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于整个妊娠期间对孕产妇进行干预,有助于帮助其提高关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知识的认知水平。凝血功能监测是孕产妇血栓疾病的辅助筛查工具,FIB是机体内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D-D是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敏感指标之一[8]。本研究结果显示,分娩前和分娩后,观察组的PT、APTT、FIB和D-D水平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护士主导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可改善孕产妇的机体凝血功能。该策略中,强调基础预防,指导孕产妇平衡膳食、合理控制体重并适当运动;重视物理预防,根据情况应用足底静脉泵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规范药物预防,优先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孕产妇选用普通肝素[9-10]。这些预防措施均有助于改善孕产妇的凝血状态。得益于上述措施,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护士主导的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的实施能够得到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士主导的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策略可有效降低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健康知识和预防知识知晓率,改善机体凝血状态,使其获得较高的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