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体位控制器在颅骨牵引治疗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2-02-23武宇航梁秋萍赵成毅
武宇航,梁秋萍,赵成毅
(中山市人民医院 骨科,广东 中山,528400)
颈椎受到严重屈曲暴力时会发生骨折、骨折伴脱位,有时还会并发脊髓损伤,部分患者甚至会发生高位截瘫[1]。对于颈椎骨折、骨折伴脱位患者而言,积极开展颅骨牵引辅助颈椎复位,不仅有助于解除脊髓压迫,还是改善保守治疗效果或奠定手术基础的重要手段[2]。然而,牵引重量不适宜和牵引时患者体位不正确等均直接影响着颅骨牵引治疗的效果,且患者肩背部塌陷也极易导致其后枕部皮肤受压,严重时可能引发压疮[3]。为解决传统颅骨牵引技术的弊端,中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研发了一种新型体位控制器,旨在通过增加肩部阻力、限制颈部活动,确保持续有效牵引体位的维持,同时提高牵引舒适度和安全性。本研究在颈椎骨折、骨折伴脱位患者行颅骨牵引时采用新型体位控制器护理,并对其护理价值进行了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中山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本院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颈椎骨折、骨折伴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① 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颈椎骨折或骨折伴脱位;② 具有颅骨牵引治疗适应证[4];③ 意识清晰,且配合度佳;④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有颈椎手术史;② 合并颈椎畸形等其他病变;③ 合并精神或认知障碍。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按照1∶1比例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间受伤类型和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5]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颅骨牵引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颅骨牵引护理,持续4 d。护理人员先垫高患者的肩部,在患者颈部两侧放置沙袋以使颈部处于中立位,然后根据骨折位置调整牵引重量进行有效颅骨牵引。护理人员需定期调整牵引角度、牵引时间及牵引重量,以颈部略微屈曲(<30°)为宜。嘱患者每隔2~3 h翻身1次,如患者取侧卧位,则在其背部放置梯形垫,同时嘱其尽量保持头、颈、躯干位于同一直线。牵引期间给予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和抗凝等干预。
1.2.2 新型体位控制器下的颅骨牵引特殊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型体位控制器下的颅骨牵引特殊护理,持续4 d。参照图1完成新型体位控制器的安装,其中,A区为底板,边长即患者肩膀距牵引床床头距离;B区为肩板,通过自控器肩板增加阻力、抵抗大重量牵引和保持合适的牵引体位,达到快速复位的作用;肩板同时还具有代替护颈沙袋和限制颈部活动的作用;C区为后枕减压区,安置透气性能较好的聚氨酯泡沫垫,预防受压部位发生压疮。主体架构连接完毕后,以高密度、高回弹力海绵做整体填充,并在外层包裹有防水性能的皮革,头枕部安置透气性能好的聚氨酯垫。嘱患者按图2状态仰卧于新型体位控制器上,并使用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型号的牵引弓开展颅骨牵引。
图1 新型体位控制器安装
图2 新型体位控制器使用示意图
1.3 观察指标
① 牵引效果:记录2组患者牵引复位时间及住院时间,牵引复位以X线片检查结果作为判定标准。记录2组患者的无效牵引率,无效牵引率=无效牵引次数/该组患者牵引总次数×100%。② 压力性损伤:记录2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压力性损伤判断标准参照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和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等组织联合发布的压力性损伤快速参考指南,压力性损伤分期包括Ⅰ~Ⅳ期,分期越高说明压力性损伤越严重[6]。③ 疼痛情况:分别于牵引前、牵引1 d、牵引2 d、牵引3 d和牵引4 d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VAS总分范围为0~10分,评分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于每日10:00、20:00分别评估1次,取平均值作为当日的VAS评分。④ 牵引满意率:于出院时,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评估2组患者的牵引满意率,评估选项包括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总满意率=(很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牵引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牵引复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观察组的无效牵引率为9.44%(17/180),相较于对照组的20.56%(37/180)更低(χ2=8.715,P=0.003)。
表2 2组牵引效果比较
2.2 2组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3例发生Ⅰ期压力性损伤,对照组9例发生Ⅰ期压力性损伤,1例发生Ⅱ期压力性损伤。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总发生率为6.67%(3/45),较对照组的22.22%(10/45)更低(χ2=4.406,P=0.036)。
2.3 2组疼痛情况比较
2组在牵引1 d、2 d、3 d及4 d时的VAS评分均较牵引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在牵引1 d、2 d、3 d及4 d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VAS评分比较分)
2.4 2组牵引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的牵引总满意率为95.56%,相较于对照组的82.22%更高(P<0.05),见表4。
表4 2组牵引满意率比较 [例(%)]
3 讨论
颅骨牵引是当前临床治疗颈椎骨折、骨折伴脱位的常用方法,该治疗方法可尽早解除脊髓压迫,避免脊髓损伤加重,具有帮助颈椎重建稳定性、改善保守治疗效果和为手术治疗奠定基础的积极作用[8]。
常规颅骨牵引护理需将患者向反牵引方向搬移,受牵引重量的影响,患者可能因短期内体位上移出现无效牵引,为保证牵引效果,常需反复进行人力搬移,耗时和耗力[9]。同时,常采用沙袋固定颈部,但易因患者自行移除沙袋或挪动沙袋位置,影响颈部固定效果。此外,常规颅骨牵引护理中多使用水垫或泡沫贴保护后枕部,具有良好的局部减压效果,但患者体位更换后,水垫或泡沫贴移位会造成后枕受压风险上升,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0]。为解决常规颅骨牵引护理的弊端,本研究加入新型体位控制器干预,其优势在于:① 增加肩板结构,通过肩板施加合理的阻力一方面有助于对抗牵引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帮助牵引体位的维持。得益于这一优势,观察组的无效牵引率为9.44%,相较于对照组的20.56%更低(P<0.05)。② 肩板的使用能够取代沙袋,且肩板固定、不可移动,能够维持颈椎稳定性,对于减少人力、缩短牵引复位时间也有着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牵引复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印证了这一优势。③ 后枕减压区采用减压敷料固定,不仅能够保证减压区位置的稳定性,还可实现后枕部的有效减压,从而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因此,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降至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此外,新型体位控制器将患者肩部与牵引轴线作为整体进行固定及牵引,能够在保证牵引有效性的同时,提高牵引舒适度。这一优势也使得观察组在牵引1 d、2 d、3 d及4 d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在出院时的牵引总满意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P均<0.05)。在新型体位控制器应用期间,笔者还提出以下几条优化护理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牵引舒适度。其一,建议在患者牵引、翻身前完善心理护理,使其了解牵引的必要性、配合牵引的重要性,减轻其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其二,鼓励患者于胸腹间增加抱枕以在减轻胸部受压的基础上预防肩部内旋,同时踝部也可放置水袋以预防足部发生压力性损伤。其三,鼓励患者在牵引期间积极表达自身感受,并通过播放舒缓音乐、与患者交流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在确保牵引效果的同时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新型体位控制器下的颅骨牵引特殊护理能改善牵引效果,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牵引满意率,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