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上如何进行思辨训练

2022-02-23

关键词:赵王蔺相如语文课堂

于 淼

(辽宁省沈阳铁路第五小学)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语文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真正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特点,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才能营造良性的语文教学环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思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一、概念

思辨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反应、质疑、辨别、分析、总结、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前期备课阶段,教师就要将语文学习目标与任务,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转化成思辨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全班讨论交流,运用思考、辨析、阐述等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其思考范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水平,使其有了思维意识。

二、操作流程

1.反应、质疑,探寻“意义”

思辨语文的课堂区别于常态课堂,其功夫不仅在课内,更在课外。课前预习时,学生经过阅读文本,在已知或者未知中找到与新知联系的切入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反应也不同。教师在思辨语文的课堂中,连接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和文本的不同层次,让他们读出属于自己价值的故事,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共同完成更接近真相的阅读体验。

笔者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种可提出思辨问题的切入点:

(1)文章矛盾处。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叶圣陶老先生为什么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2)相同文本对比。例: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虽同为送别诗,可有什么不同?

(3)假设法提问题。例: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一课中,如果郝副营长能活到今天,他会见证历史,会如何给我们讲光明的故事?

(4)追源头。例: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题目可以改成《家乡的桂花》吗?重点的场景描写以及以物穿珠的写法凸显深情,就立显出来了。

(5)要结果。例: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中,到底谁赢了?学生开始以为是诸葛亮赢了。可是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思考:周瑜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十万支箭。他得到没有?那么鲁肃呢,作为周瑜手下的大将,他帮助诸葛亮完成草船借箭,他赢得了什么?刘备和孙权共同抗曹的局面,得以巩固了没有?这样想开去,学生的思维就不拘泥于一处了。

(6)作者意识。例: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中,梁晓声能成为中国作家中有杰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与他的母亲有没有关系?只是因为母亲给他买了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吗?

这类问题往往没有统一答案,却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深度学习也就从这儿开始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还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带着思考进课堂,和同学交流,完成再启发、再思考的过程。

2.辨别、分析,追求“开拓”

思辨语文不同于辩论,不是单纯要得到问题或是事件观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是需要更开拓阔视野,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而达到接近真相的语文教学模式。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中“渑池相会”的部分教学中,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蔺相如举起缶准备与秦王拼命,这时他是“真拼”还是“假拼”?

持“真拼”观点的学生比较多,因为蔺相如想保住赵王的颜面。 但是马上出现的空白时间,说明学生进入了另一个高阶思考过程:

(1)蔺相如是赵国使臣,陪着赵王出使秦国,必须做好各种预案。羞辱赵王是秦王的目的,他又怎么会如此草率杀了秦王。这一定是威胁对方。

(2)如果真拼,赵王因此死在秦国是必然的结果。蔺相如会拿自己国君的生命开玩笑吗?

(3)此次出使秦国,如果秦王死了,赵王也死了,这是一次重大外交事故,发生战事不可避免。两国百姓又该陷入何种境地?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临危不乱、勇敢机智、有外交才能的蔺相如。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认为蔺相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蔺相如是在做好万全考虑的基础之上,拿出准备“真拼”的姿态,争取“假拼”的结果。

学生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蔺相如此举的真实目的,接近历史真实事件、真实人物,又训练了思维的全面性。当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思维转换的训练。学生各自找到自己的观点、理由后,我们还可以安排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阐述不同的理由。这个思维训练就有深度了。学生的思维是单线的,经过两次角色转换后,这就可以回环往复了。在不同的课文中坚持这样的训练,思辨的味道就有了。

3.总结、迁移,追求“真相”

思辨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成熟后,学生能主动把思辨的方式带到课后自主阅读上。思、辨,思是基础,思的基础又是什么呢?要学学前人的经验,多读书,多吸收。前人的观点也是百家争鸣,要分辨、辨析,然后方能接近真实。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讲的是周瑜让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三日内就草船借箭成功。这样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是历史上的周瑜真的就是心胸狭隘、妒忌诸葛亮、要致人于死地的坏人吗?其实,这就是讲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要小说好看,就要弱化周瑜,重点突出诸葛亮。“要你好看”是小说的需要,也是课文中塑造人物的需要,但是历史和故事总有区别。

据史料记载,正史里的周瑜是风流倜傥的才子,又极具雄才大略。课文中那样写,显然不合情理。聊到这儿,作业都不用布置,出了课堂,学生们立刻又投入查阅资料、思辨学习之中了。

三、效果呈现

思辨语文课堂不仅使学生在“已知”中读出“未知”,也让教师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1.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思维水平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自主思考,根据各类不同信息,分析综合,得出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思辨方式也可以使学生看待事物更全面、合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师睿智、提升,共同成长

教师要想取得思辨语文课堂的成功,必须对所讲内容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认真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小组、全班讨论的时候应变能力也要很强。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也是陪伴者和学习者。

3.课堂鲜活、灵动,彰显理性

在思辨语文课堂上开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总能从学生角度碰撞出来独有的阅读体验和见解,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理性而完美地达到文本新的阅读高度。

思辨语文的教学主张,在很大范围内已经得到认可。4 月初,我去沈阳师范大学给研究生上课,他们认为思辨语文课堂很震撼。我带的一位实习生已经把毕业论文定为思辨语文,导师正在帮她指导。另外,5 月14 日,辽宁省教育学会去凌源送教下乡,四县两区的300 多名同仁,在听到我的教学主张时,无一不凝神静思。很多场合,只要我一提到思辨语文,大家都会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思辨语文一定会被更多的教师应用于自己的语文课堂。

思辨语文,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示出的平等、尊重、积极思考探讨的状态,也会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其养成自主思辨的习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赵王蔺相如语文课堂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王骨折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将相和》缩写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