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张雪门行为课程传承与创新
2022-02-23■文/张颖
■文/张 颖
20世纪30年代初,张雪门开始研究行为课程。张雪门的幼儿园行为课程在世界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孕育而生,对于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行为课程以满足身心发展需求、积累经验、培养生活能力为目标,立足于生活,贯彻实行“从做中学”的教育手段,让儿童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行为课程新的生长点。行为课程注重经验、生活、社会、行为,符合新时代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深究理论内涵,传承行为课程
张雪门受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结合当时中国国情,探索出以儿童为主体的行为课程理论。由于受到幼儿园自身场地和幼儿教师师资水平的限制,行为课程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广泛推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为课程所提出的“以儿童为主体”“重视儿童生活经验和感受”“行为中心”等思想越来越受关注,这使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行为课程的独特价值。通过深究行为课程的主要思想,笔者认为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生活为基点
张雪门在定义课程时指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由此看出,行为课程的起点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在生活中结束。”张雪门提出,将各个科目综合到生活环境中,从生活中感知美术、音乐等不同的领域。只有深入儿童生活,才能真正地了解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从而设计出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1952年,张雪门在其著作《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指出:“儿童有两种生活,所谓两种生活,换一句话来说,也可以叫作现在社会的需求和儿童个体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生活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儿童个人的需求,二者缺一都不利于儿童的发展。此外,张雪门强调了儿童生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儿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他们理解事物都是离不开生活环境的。所以,幼儿园课程应多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唤起儿童生活的需求,丰富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力量。
(二)以行为为中心
行为贯穿整个行为课程的核心。“课程未经过行为的活动,其所得到的经验,是表面的机械的,绝不是有机融化。”张雪门虽然没有明确地对“行为”进行定义,但是从其教育思想中可以发现,“行为”即“做”。儿童怎样做就反映出儿童是怎样学的,知道儿童怎样学以后,教师就可以怎样教,学、做、教三者不能相互割裂。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为都是有利于教育的,真正的行为是“在劳力上劳心”,行为必须是实际的、统一的。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儿童与各种材料接触,为儿童提供各种经验。另外,教材教法应统一于行为。行为课程不是不需要书本,而是要在行为中学会使用书本。通过行为,儿童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也可以从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获得更多的 经验。
(三)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主导
“先前的教法是成人理论的程序。现在运用的人在于儿童。”张雪门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只有儿童自己有兴趣、主动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他在理论中强调了儿童的独特性。每一名儿童都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发展阶段,教师不能以成人之便割裂课程与儿童的生活。其次,教师要重视自然环境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张雪门尤其强调让儿童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自然活动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儿童能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当然,教师决定了儿童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做好课前准备,考虑儿童的学习效果,鼓励儿童积极与环境产生互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重视社会环境,增强民族意识
受到以往民族危机的影响,张雪门重新审视了幼儿教育的目的,提出在课程中融入民族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将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建立在儿童的生活之上。他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环境特点,提出幼儿园课程要融合社会规范和国家观念,形成具有民主素养、体现科学精神的 行为课程。
二、立足新时代背景,发展行为课程
随着社会背景的不断变迁,纵观张雪门的行为课程,其目标和内涵也日益更新和发展。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探索,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行为课程,以顺应新时 代潮流。
(一)更加关注儿童的个性,推进教育现代化
要培养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儿童,就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这种对儿童个性化的强调在行为课程结构的调整中,主要体现在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组织方式及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上,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儿童愿意学、乐于学、自主学,确立促进每名儿童个性发展的总目标。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儿童,着重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引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在组织方式上,教师要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的方式代替以往的集体教学,更好地满足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在评价制度上,教师要综合多种评价方式,多使用及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重视儿童活动的过程。
(二)增强民族意识,坚持课程中国化
当前,随着幼儿园课程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如何根植于我国优秀文化并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建立适合我国儿童的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张雪门所提出的行为课程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他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根据时代背景的不断变迁对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如今全球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其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形成文化自信。确立文化自信,需要做到珍视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幼儿园课程“有根”和“有魂”。
(三)融合多个教育理论,体现新时代特色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当前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行为课程必须从新时代背景出发,遵循学前教育规律,融合多个发展理论,其中包括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张雪门曾提出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正是处于他们“会”与“不会”之间的,这一理论正好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所提出的要让孩子“蹦一蹦,摸得到”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提倡关注儿童主体性的新时代,新行为课程要从儿童的发展和兴趣出发,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吸收行为课程理论的精华,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要在充分了解儿童已有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设立课程目标,并提供合适的可操作材料,以充分激发儿童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强调不同领域间的整体性。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新行为课程更加注重各领域之间的融合,给每名儿童以多样化的选择,避免儿童片面发展,使其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创新课程的实施路径,践行行为课程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新时代背景,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区域和物质资源,尽可能地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丰富儿童的体验。
(一)丰富儿童一日生活
行为课程提出“行为即课程”,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这要求教师要重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生活中促进儿童发展。同时,儿童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幼儿园课程也要兼顾社会的需求,既着眼于儿童当下的生活,又关注儿童长远的发展。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丰富儿童的一日生活,让儿童成为幼儿园的主人。清晨入园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充当“小小门卫”,发餐用餐时充当“送餐员”“发餐员”,开展活动时可让儿童成为“小老师”。“小小园丁”可以让儿童亲近大自然,“我是卫生员”可以让儿童学会爱护环境,等等。这样,在一日生活每个环节都能见到儿童的身影,真正地把幼儿园还给儿童,逐渐培养儿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融合传统文化
新时代行为课程要延续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内容,重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充满信心地迈向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我国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民间故事、地域文化、民族服饰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民间故事想象奇特、情节丰富。儿童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亲身体验、自主认识,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整合多元区域资源
张雪门提出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儿童通过与生活环境相接触,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基于此,幼儿园应该立足于本园的具体情况,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等本土资源,比如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拥有特色建筑的现代城市,临近海洋的沿海城市,丝绸瓷器众多的苏杭地区,等等。课程内容立足于本地,源于儿童生活,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兴趣,也更容易在当地获得这些资源。此外,幼儿园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多渠道地将当地的人文、自然、社区、家长的资源有机地整合到幼儿 园课程资源中,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充分的实践机会,从而助力课程推进,提高课程品质。
综上所述,行为课程重视生活、经验、行动等因素在课程中的作用,对当今我国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传承行为课程独特价值的同时,也应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在《指南》精神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行为课程新内涵,创新课程实践路径,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