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肠道息肉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02-23谢宏民李佳璇钟永锋
谢宏民,李佳璇,钟永锋
(中山陈星海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中山 528415)
胃肠息肉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是指胃肠黏膜表现凸起的乳头状组织,主要涵盖胃息肉、肠息肉,病情早期表现隐匿,无明显症状,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便血、腹痛、贫血、息肉脱出等症状[1-2]。过去对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主要术式为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可将胃肠息肉切除,操作简单,但在切除深度方面难以把控,在带蒂型息肉以及隆起性息肉中有显著疗效,但在扁平型息肉中难以把控深度,可导致病灶切除不完全,或引起一系列并发症[3-4]。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开始得到应用,将电凝切除、黏膜下注射进行结合,降低了创伤性,提升了安全性、可靠性[5]。本研究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胃肠道息肉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62例胃肠道息肉患者开展分组试验,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采取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2~66岁,平均(45.21±3.15)岁。胃息肉患者18例,结肠息肉患者13例。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46.11±3.02)岁。胃息肉患者17例,结肠息肉14例。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两组各项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内镜检查确诊为胃肠息肉;息肉直径在5 mm以上;患者在知情情况下加入研究。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存在意识障碍、交流障碍、精神障碍;伴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对研究药物过敏;伴有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
1.2方法
1.2.1对照组:开展内镜下电凝切除术,经内镜明确息肉具体位置后,采用高频电刀于息肉边缘2~2.5 mm处将切除息肉,尽量切除至胃肠黏膜下层,完全切除后对创面予以电凝止血。
1.2.2观察组: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胃肠镜明确息肉具体位置,将肛侧边缘设为注射点,需确保针尖达到黏膜下层,取生理盐水于息肉底部进行注射,依据患者病灶确定注射量,注射后可见黏膜下层分离并抬起,息肉基底明显隆起,息肉隆起充分后拔除注射器。之后插入圈套器,套住息肉并收紧通电,应用混合电流切除息肉,应用钛夹,预防创面出血。息肉较大的患者予以分次切除。切除后渗血较少的创面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为0.8%)予以喷洒;渗血较多的创面应用钛夹夹闭。切除的息肉予以病理送检,术毕将胃肠内气体抽出,并观察是否出现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
1.3观察指标:①切除率:记录两组患者的完全切除率,并予以比较;②红细胞免疫功能:应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评价,指标包括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技术对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检测;③炎性因子:治疗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并予以离心,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5 min。抽取上层清液血清,应用ELISA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试剂盒产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穿孔、出血量大、黏膜层损伤。
2 结果
2.1两组完全切除率比较:观察组31例均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100%;对照组26例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83.9%,观察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9,P=0.020,<0.05)。
2.2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组间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RBC-ICR、RBC-C3bRR、C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ICR、RBC-C3bRR高于对照组,CI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治疗前两组间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n=31]
3 讨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属于新型内镜下术式,其通过对黏膜肌层、消化道黏膜层注射,从而分离息肉,再应用圈套器切除隆起的病变组织。相比传统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该术式对病灶的观察更为清晰和直观,且圈套器可完全清楚病灶黏膜组织,从而使复发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升疗效[6-7]。分析认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过术前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隆起组织、固有肌层得到分离,可清晰显示息肉病灶的界限,可使手术切除更为精确,提升完全切除率,避免对外膜或肌层造成损伤,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8-9]。
分析本研究结果认为,内镜手术可使患者消化道黏膜受损,导致黏膜组织炎性反应激活,炎性因子大量分泌,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表达联系密切,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不明显,从而使炎性反应减轻[10-12]。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息肉患者开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有效保护红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疗效,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