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共育未来
2022-02-23高金娥
高金娥
摘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引领家长自然融入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为之搭建平台、提供支持、给予指导,是非常必要并且是可行的。通过实践,我们初步探索了“四联动一整合多途径”的家校合作模式。
关键词:家校合作;沟通;有效途径;方法探索
一、“四联动”即以家为本,建立有效的“四级联动”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相对于学校来说,其广域性、多端性尤为纷繁复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庭的构成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家风、教育氛围不同等等,要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我们从“每一个家庭出发”,开展“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就是要以家庭为中心,其形式和层次依据每个家庭特性需要而定,因家而异,是要求学校指向家庭,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为此,我校建立了“四级联动”的家长委员会,即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这样,不仅从体制上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教育责任和任务还给了广大家长,并通过一些家庭教育素养高的家长的带动和辅导,使更多的家长承担起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并重的新格局。
二、“一整合”指借助学生家长的有利资源整合对学生的教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有利资源整合我们的教育。利用身边资源,用家长教育家长,用家长启发家长。例如,发现孩子的问题,请家长参与讨论,集思广益。教师与家长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多种看法,自觉帮助家长从生理、心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促使家长从多种角度去看待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
三、“多途径”即通过多种途径,密切家校交流,加强家校之间联系。
(一)落实家校互访制度。针对问题学生反复犯错,必须长期跟踪教育才有实效的实际,落实家校互访制度,促使家长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问题学生的教育动态。班主任教师应定期进行家访,具体要求是:①每位教师每学期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家访次数应达100%以上;②家访前教师应对该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明确本次家访的主要目的及将解决的问题;③家访时应与学生及家长处理好关系,要达到相处和谐,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意见,提出改进办法。
(二)搭建家校联络平台。在教育學生的过程中,及时沟通家长信息,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电话联系、短信联系、微信联系等。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家长群了解班级状态,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了解学校近期的工作情况及教学改革动向。大家既可以在网上及时讨论问题,也可以留言回复,深入探讨。内容既有孩子一天中某一方面的表现,也有向家长发送家教方法,回复家长的咨询,互相交流教育工作,也可以向家长发送孩子的获奖情况、有关通知等。上述交流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保证家校互通、互补、互促,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三)开展家校书面互联活动。书面联系活动分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定期书面互联”安排在期中和期末两个固定时间进行,主要内容是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纪律、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和对家长提出指导性建议;“不定期书面互联”是在家校有必要交换意见时进行,比如根据每个月学校发放的《致家长一封信》,又如针对问题学生近期在校表现,向家长反映情况并就教育方略给予提示。这些书面交流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或答复问题后,反馈给老师。
(四)开好家长会。过去的两年,我们发出征求意见书、调查书;从家长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了解到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表现,了解到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每月召开线上家长会,每学期召开一次线下家长会,学校心理咨询师老师在家长会上开展心理讲座,向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和经验,这样有效提高了家长素质。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学生和家长可以把自己在学习上、生活上的烦恼,及对同学、老师、学校的建议等写在信中,发到心理咨询师“关爱邮箱”。学校承诺为每一位来信的学生、家长保密,辅导教师会通过邮件的形式尽快给予答复。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学校将公开予以解答。
(六)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助于增进三方的相互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水平。如:把家长请进德育课堂,参与学生的德育课程,我们安排家长接触新课标下的德育课,使家长在课改下的育人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了“互信”关系,更加有助于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活动的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精心规划、悉心组织。只有通过构建“协同”的教育模式,实施“革新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跨界行动的制度化特征——对家校合作的经验分析[J]. 吴重涵,王梅雾,张俊. 教育研究. 2017(11)
[2]家庭教育中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J]. 周奇,陈旭. 教育现代化. 2019(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