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2022-02-23刘美妤
刘美妤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寻求最高效、最有价值的数学教法与学法,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神圣使命。我校打造数学善学课堂的研究之一“类课的教学研究”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这学期,我们每个教研组在做好以往的版块知识架构复习课的同时,又将版块架构的经验迁移到了类课的教学研究,为孩子们开辟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下面我就谈谈我们对类课研究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做法,愿与大家切磋共勉。
一、享受类课研究过程,集思广益让师生受益
跟随着学校同研类课的研究部署,我深切地感受到,类课的研究让我们教师和我们的学生教学相长、受益匪浅。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绿叶满枝桠、开花又结果,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促我们专业化成长,而成长才是最难得可贵的!
(一)对类课的认识与定位
在长期坚持“全面疏通三维教材”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对“类课”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定位:类课也属于一种复习课,它所涉及的内容比版块知识相对来说要少,旨在通过一类知识的学习、整理和操练,提高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技巧与能力。
在学期进一步研究之中,我们更加明确了版块复习课和类课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版块复习课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疏通与建构,而类课更注重对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提炼。
(二)类课研究的内容规划
數学教材是呈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同一领域的知识安排在不同的单元。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理解新知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局部而不能关注整体,这也将影响学生深入感受和体会数学的本质、精神。因此,根据小学阶段教材的这个特点和学情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对“类课”的内容划分分为“知识类、思维类、思想方法类”三大类。
(三)类课研究的具体操作
在学校层面为教师的类课教学搭建全方位的研究平台:
学期初先进行学科大教研的集体研讨,每个教研组至少确定两至三个类课的研究内容,先自行研究;然后在学校层面上,将类课研究与“骨干小项目研究”课题相结合;将类课的教材疏通和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大赛相结合;将类课研究课与数学教师每学期的各种校级公开研究课相结合。
这样,每个教研组就都能有骨干教师引领,辐射带动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横向教研组内集体备课研讨,纵向跨级部跨教研组互听互评说课议课,大家集思广益,又共同受益。
在学生层面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架构类课的知识体系:由于类课跨度大,涉及内容较多,容易遗忘等原因,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很难全面系统的回顾所学内容,所以我们延续了用数学思维导图整理架构类课的知识体系,真正让学生达到自主自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做学习的主人。
二、享受类课课堂教学,打造自主自能善学课堂
我校对善学课堂的打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现人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自主自能,全人发展。类课的课堂教学研究,是真正的授人以“渔”,更好的助力于学生们的善学之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终身受益!
下面我就从“建立知识间的整体联系”、“体验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策略”、“感受建模的力量”三方面列举我们对类课案例的研究与悟道。
(一)让学生在类课中整体建构知识间的网络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数学学习就是要把知识点串成串、连成片、铺成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记忆的负担,运用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二)让学生在类课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策略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进而有效进行算法的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鸡兔同笼》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发散思维,枚举、假设、方程,几种方法逐一探究。研究完多种方法之后更不忘进行辨析优化,把几个问题解题方法的异同、优劣、适用范围比较一番,实现了各类题型的算法优化,让学生能根据实际灵活的选择最适合、最简便的方法。
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生活中没有见到鸡和兔子关在笼子里的情况,为什么要研究呢?”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我们又为学生们整体架构了“鸡兔同笼”这一类问题所有类型的归类,经过研究和对比让学生们发现,很多类似的问题都可以看成“鸡兔同笼”问题:
中国古代:《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问题;
外国的:日本的“龟鹤同池”问题;
拓展的:人狗同行、牛鸡问题……等。
有了这样的归类整理,学生在今后的解题中就游刃有余。
(三)让学生在类课中感受数学建模的力量
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进而才能对数学和数学学习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教师要在类课教学中,善于挖掘每一具体教学内容中隐藏着的“模”,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模”,并用所建的“模”和“建模”的过程影响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按比例分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梳理这一类问题的基本类型、题型结构和解题思路:首先,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同类知识的本质特征,在大量的练习中提炼有冲突但又相似的变型题,以便从中发掘数学学习最基本的知识结构模型。通过分析发现,以上三类题虽然结构不同,但解题思路却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部分量。通过这样的归类分析,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理解就深刻了,这种模型思想就会植根与学生的心中,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式也更加清晰了。
总之,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数学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这些山路我们都曾经领孩子走过,只不过因为时隔太久,孩子们可能已经遗忘了,或者当时因为某些孩子气力不佳,这些路不是孩子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是坐着缆车过来的。”对于成长的本质来说,爬得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看到更多的风景。我们坚信,类课的研究是真正的教孩子一时,想孩子一生,让孩子们受益终生的!享受类课研究之美,采撷更多成长的果实,那时的我们将和孩子们一起更充实、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