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2-02-23张佳蕾
张佳蕾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了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要求之一,这就决定了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应改变传统模式,不能只是单调地向学生传递各种科学知识,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科学原理,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了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化教学;运用
科学技术水平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的,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开展科学教学要格外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应将问题化教学和初中科学教学充分结合,将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提问以及学生的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等落实到教学活动当中,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各种科学原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化教学简述
问题化教学也被称为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外在表现形式是对问题的探究,作用是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从问题的角度入手开展科学教学,可以让学生将科学原理、规律等充分掌握,进而促进认知水平的显著提升。通常问题化教学法都建立在相关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将学生和学习内容充分关联,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化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同时要注意控制问题难度,然后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开展独立探究或者合作探究[1]。教师在学生针对问题开展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问题化教学的使用方式,最终便可在问题化教学的推动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化教学法的运用
(一)问题的合理设计
这是应用问题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问题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要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初中科学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初中科学教学的课程标准,然后再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这样问题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有实际指导价值。第二,问题要充分关联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时要思考当前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充分关联,否则问题化教学将失去意义。第三,问题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和学生的认知事情发生冲突,也就是说问题要高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利用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得到显著提升。第四。问题应具有一定趣味性[2]。结合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初中生实际情况,所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够和现实生活就有一定联系,这样问题也会变得更加有趣,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创建生活化问题情境
科学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学习科学知识也要充分关联现实生活。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化教学,也要从这一点出发,要创建生活的问题情境,从而利用问题将学生和现实生活充分联系到一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植物与土壤”为例,其中第二节为“各种各样的土壤”,但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产生疑惑,认为所有土壤都是一样的,可以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不同营养含量的土壤之间有什么区别,种植所用的土壤和普通的土壤的不同点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土壤都适合用于种植”。提出这些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和土壤有关的资料,这样学生就会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的土壤种类,以及植物生长对土壤有哪些要求,最终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实践类的问题情境
实践类的问题情境指的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然后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类情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课本知识的真实性产生深刻感知[3]。一方面可以令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便也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以“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为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觉得水资源是充足的吗,如果水资源不充足请利用相关案例加以阐述,调查你身边的水资源情况并阐述当前的水资源现状”。提出这几个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切社会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淡水资源现状,从而便让可学生通过实践真正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首先正确认识什么是问题化教学,然后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和实践问题情境的方式应用问题化教学,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科学知识,并推动各项能力的良好发展,进而真正提升科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思思.问题化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1(5):28-29.
[2]朱建娟.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09(10):106-107.
[3]曾友.問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2019,21(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