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味”,用好统编教材
2022-02-22陈银英
陈银英
【摘要】“语文味”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特点,要守住“语文味”,就要重视字词的品味和运用、重视学生的情感朗读,切实做到与文本交流,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守住“语文味”,能帮助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统编版教材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守住“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文体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统编版教材的投入使用后,语文课堂教学万象丛生,很多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压缩了语文精读课的时间,使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越来越淡。多媒体动画、黑板贴画和字条、课件板书等充斥着语文课堂,却缺乏对字词的品味和运用、琅琅的读书声和亲近文本的体验。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即便出现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也不要丢掉语文教学的灵魂,要将“语文味”的教学贯穿到课堂中去,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字词的品味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 ,研究文化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发现他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误失。”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咀嚼和品味字词,养成积累和运用字词的习惯,这也是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
(一)通过表演品味字词
通过表演来品味字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表演的基础上,理解了字词和课文,也使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其中有一个片段是闰土教鲁迅捕鸟:“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其中,写捕鸟的四个动作词用得非常准确:“扫”“支”“撒”“拉”,教师利用边读边做动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准确性。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四个词语,而且感受到了闰土的机智聪明、身手敏捷。
再如,教学《书戴嵩画牛》时,牧童看到了戴嵩的画,于是“抚掌大笑”。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解释“抚掌大笑”的意思;再让学生去表演这个动作和神态。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记住了“抚掌”的意思,也体会了牧童一边拍手一边“大笑”时的天真无邪,为下文分析人物的形象做了准备。
(二)通过比较理解字词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词语使用效果不同。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词语使用的妙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牛和鹅》中有一段话这样描述:我们放学回家,看见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害怕得“贴”着墙壁悄悄走过去。名师张学伟为了让学生体会“贴”字的准确性,他将“贴墙”换成了“靠墙”,让学生比较一下,两个词语哪一个更好。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贴墙”离墙壁更近,更能体现“我”害怕的心理,而“靠墙”较轻松经过,不能体现害怕。
笔者在教学郑振铎的《猫》这一课时,也用比较的方法。文中写的第一只猫,它十分活泼:“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为了品味“扑”字的准确性,笔者将“扑”字换成“走”和“跑”。学生逐个替换后,发现“扑”字更迅速,更能体会猫的活泼和敏捷。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不仅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课文,而且为写作养成准確用词的好习惯。
(三)通过遣词造句运用字词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语文味总是原生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之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中……”由此可见,要守住“语文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十分重要。
名师任亚军在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使用词语的。他在分析课文时,先出示课文的新词语:欣赏、匀称、别致、挣脱、差点儿、不禁、皱起、配得上、抱怨、撒手、狮口逃生;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词语;接着,他让学生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上几个就用上几个。这种引导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主动地理解和使用词语。
在学习《腊八粥》时,有一句话是这样写腊八粥的:“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在这里,作者用“单看……何况是……”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八宝粥诱人的清香。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并用上“单看……何况是……”这两个词语。有的学生描写烤鸡翅:“单闻那诱人的香味,无暇的外表,就可以让人垂涎三尺了,何况是尽情地撕咬,大口大口地吃着呢?”有的学生描写绿豆糕:“单看那绿豆糕,就足以让你味蕾满足,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吃进嘴里呢?”也有学生描写汤圆:“单闻那种鲜甜的香气,口水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了,何况是一个一个灌入嘴里吃呢?”学生在运用词语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朗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的是书要开口读很多遍,才能真正领会其含义。可见,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重“言”轻“读”,把“读书”当作是鸡肋环节,草草了事。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带学,以读促学。
(一)教师的示范朗读
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读,能感染学生,比起理论的指导要简易方便得多。如,吴静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宝葫芦的秘密》中“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这句话时,要求学生读出奇妙和惊喜。吴静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性朗读,把“立刻”一词读得语调稍高,从而体现出惊喜。学生也被教师的情感朗读感染了,一下子也跟着读出了感情。
文中的节奏停顿、语气把握等朗读要求,并非学生所能驾驭的,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朗读的示范性作用尤为凸显。如,罗燕芳教师在教授《囊萤夜读》时,就采用示范性朗读的方式,先把这篇文章的停顿,节奏和语气读出来,展现了古人读书的味道。学生感受到了课文的节奏美,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像她那样读起来。这样的课堂,仿佛让人走进古人车胤的世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文段的情景创设
朗读需要酝酿感情,如果教师能根据朗读内容,创设一个合理的情景,学生就能设身处地、水到渠成地进行情感朗读了。如,柯芳芳教师在教授《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齐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坚决的革命精神的。
师(创设情景):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就是他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一种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能让李大钊明知留下来命悬一线,却还是坚决地对妻子说:“ ”。
生(齐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课文句子)
师(创设情境):朋友对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北京的局势这么紧张,你趁现在,赶紧逃走吧,父亲还是说:“ ”。
生(齐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创设情景):妻子对他说,孩子们还小,你是咱们家的顶梁柱,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怎么过阿!父亲还是说:“ ”。
生(齐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柯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以李大钊先生的角色,反复读同一句话,从而领悟李大钊先生投身革命的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也体会到了课文的情感美。
(三)边做动作边朗读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做动作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使他们情感更丰富,更能读出感情。如,欧阳敏君教师在教授《花钟》时,就要求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当读到:“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时,就做一个吹喇叭的动作;当读到:“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时,就做一个花开的动作;当读到:“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时,就做一个伸懒腰的动作。在一边做动作一边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花的可爱有趣,也感受到了拟人手法的生动形象。
再如,罗燕芳教师在教授《囊萤夜读》时,在充分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意后,就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当读到“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时,就左手捉萤火虫,右手当袋子。接着,将右手手指弯曲成灯状,高高举起,左手手掌张开,做出捧书的动作,再慢慢移向右手,做出照亮书本读书的动作神态。学生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感受到了车胤的勤奋好学,情感便不知不觉通过朗读宣泄出来了。
三、语文教学要守住语言文字的“本色”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代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具了。于是,各种有趣的动画图片代替了学生的想象、多媒体精彩纷呈的文字代替了黑板板书。这种教学方法无疑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久而久之,语文也渐渐失掉了它的“颜色和味道”。教师不应该过度追求花俏的教学形式,而是要适时返璞归真,亮出语言文字的“本色”。
(一)通过文字想象画面
文字描写的画面虽然可以用视频图片展示,但其中的意境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要让学生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交流,想象作者的所见所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著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为了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力”的作用,整理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这是从高尔基的《海燕》里摘录出来的。
白濛濛的海面的上头,风儿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洋洋地掠过了海燕……
海鸥在暴风雨前头哼着,——哼着,在海面上窜着,愿意把自己对于暴风雨的恐惧藏到海底里去。
潜水鸟也哼着,——它们这些潜水鸟,够不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轰击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
只有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这泛着白沫的海上飞掠着。
——“暴风雨!暴风雨快要爆发了!”
那是勇猛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的头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
——“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罢!”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透过文字,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掠着。透过文字去想象,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同时体会到,一场暴风雨之后,天地将被洗刷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舒适愉快。想象海燕回头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因此不愿看見这清明的天地。于是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这时,学生或许想象自己就是一只海燕,翱翔于暴风雨中,感到无比地自由快乐,这种想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
引导学生多角度去鉴赏作品,使他们对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产生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用线条和文字呈现板书
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易懂,重点突出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汇聚。它应该是文章的精华,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敲击学生的心灵深处。好的板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管是色彩的美感,还是构图的美感,都如同一幅画,令人赏心悦目。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题都城南庄》这一首古诗的时候,是这样板书的:
教师一边教学诗歌,一边在黑板上画画写写。诗歌讲完了,黑板上呈现了一美丽的图画: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展示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采用图画的板书,让人赏心悦目。也有教师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是这样板书的: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地展示了事情的发展脉络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课文的情节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语言训练,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语文味”;用淳朴的线条和文字,展示“语文味”。守住“语文味”,能帮助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时,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3.
责任编辑 陈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