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研究
2022-02-21黄金时陈凤钻
黄金时,陈凤钻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0 引言
冠心病(CHD)、2型糖尿病(T2DM)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研究证实,T2DM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稳定,机体处于高血糖环境下,会引发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等,是引发CHD的危险因素之一[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对T2DM患者血糖作出准确反应,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HbA1c≥6.5%判定为发生糖尿病(DM)的标准之一[2]。基于此,为探究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HbA1c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本文对本院2021年1~12月住院的48例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48例老年单纯CHD患者和48例老年非冠心病、非糖尿病患者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21年1~12月住院的48例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作为甲组,同期48例老年单纯CHD患者作为乙组,48例非冠心病、非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丙组。所有入组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甲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3.25±6.95)岁;体质量指数(BMI)19~33kg/m2,平均(25.73±3.09)kg/m2;吸烟15例,高血压34例。乙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62~85岁,平均(72.27±7.20)岁;BMI 17~31kg/m2,平均(22.44±2.99)kg/m2;吸烟6例,高血压28例。丙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61~85岁,平均(69.29±6.99)岁;BMI 15~32kg/m2,平均(23.77±3.64)kg/m2;吸烟5例,高血压18例。一般资料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均满足《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3]中对“CHD”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对“T2DM”诊断标准;②年龄>60周岁,不限男、女;③实验室资料完整、齐全。
排除标准:①合并甲亢、糖尿病酮症等疾病者;②入组前1周接受过降糖治疗者;③合并创伤性疾病者;④合并慢阻肺等疾病者;⑤过敏体质者;⑥合并肺结核等疾病者;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者;⑧合并恶性肿瘤者;⑨重大脏器衰竭、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血糖检测:告知患者采血前3d停止服用相关降糖药物,禁止高脂饮食,采血前一晚8:00,禁食水,采集次日8:00 5mL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BS-2000;生产企业: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空腹血糖(FBG);采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型号:普门H9;生产企业: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HbA1c。
血清炎症因子检测:抽取所有受检者5mL空腹静脉血,立即送检验科检测。采用全自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CRP(巴迪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SAA(广州市微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SysmenXN1000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记录血小板(PLT)和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得出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血糖指标、血清炎症指标、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总发生率。对比甲1组、甲2组、甲3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软件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血糖指标、血清炎症指标),不同组间数据计算以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为主,通过()表示,计数资料(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单元格期望频数<5,连续校正χ2检验,以“[n(%)]”表示,Pearson分析血糖指标与血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乙、丙组血糖指标对比
甲组FPG、HbA1c均高于乙组,乙组FPG、HbA1c均高于丙组(P<0.05),见表1。
表1 甲、乙、丙组血糖指标对比()
表1 甲、乙、丙组血糖指标对比()
注:与甲组比较,aP<0.05;与乙组比较,bP<0.05。
2.2 甲、乙、丙组血清炎症指标对比
甲组血清CRP、SAA、PLR均高于乙组,乙组血清CRP、SAA、PLR均高于丙组(P<0.05),见表2。
表2 甲、乙、丙组血清炎症指标对比()
表2 甲、乙、丙组血清炎症指标对比()
注:与甲组比较,aP<0.05;与乙组比较,bP<0.05。
2.3 甲、乙、丙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对比
甲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高于乙组、丙组(P<0.05),见表3。
表3 甲、乙、丙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对比[n(%)]
2.4 血糖指标与血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FPG、HbA1c与CRP、SAA、PLR均呈正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血糖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2.5 甲1组、甲2组、甲3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对比
甲3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高于甲2组、甲1组(P<0.05),见表5。
表5 甲1 组、甲2 组、甲3 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T2DM多见于40~60岁人群,喜食甜食、肥胖、应激反应、感染等均为诱发T2DM的危险因素,具体表现为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少,给社会及家庭均带来了沉重负担。临床研究证实:CHD是T2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T2DM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5]。据调查显示:将近50%的T2DM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中[6]。CHD主要表现是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还伴有窒息感、憋闷感,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患者生存质量显著降低,极易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增加死亡率[7-8]。冠脉造影是目前临床诊断CHD的金标准,但由于存在创伤性,并未在临床中推广开来[9]。HbA1c与血糖浓度存在正相关性,长期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诱导血栓形成,还会糖化脂蛋白,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10-11]。因此,寻求一种准确、可靠、有效的实验室标志物,预测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成为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
血糖浓度会受到饮食、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大范围波动,只能表现某一点的血糖情况[12]。但HbA1c是在高血糖环境下产生的一种非酶促糖化反应产物,HbA1c的合成过程不可逆、缓慢,存在于红细胞的整个生命周期,血糖浓度与HbA1c的合成速率呈正相关性[13]。通过检测HbA1c可以对前8~12周的血糖控制水平做出反应,不会受到使用胰岛素、抽血时间、是否空腹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可将HbA1c作为诊断T2DM的重要指标。CRP属于全身炎症反应指标,正常人群机体血清CRP含量较低,当受到创伤、感染时,血清CRP浓度就会显著增高。SAA是全身炎症标志物,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血清SAA浓度会增高1000倍以上,与CRP相比较,SAA更容易检测。PLR是一种新型的炎症标志物,现已被临床证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血清PLR浓度较高[14]。CHD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较,血清CRP、SAA、PLR浓度均较高,对于合并T2DM的CHD患者而言,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下,炎症反应更为强烈,血清CRP、SAA、PLR浓度比单纯T2DM患者的更高。本研究显示:甲组FPG、HbA1c均高于乙组、丙组,甲组血清CRP、SAA、PLR均高于乙组、丙组,甲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70.83%)高于乙组(43.75%)、丙组(2.08%),FPG、HbA1c与CRP、SAA、PLR均呈正相关性,甲3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93.75%)高于甲2组(66.67%)、甲1组(50.00%),P<0.05。表明HbA1c越高,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更高。分析如下:HbA1c会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HbA1c水平增高,会引起高血压、高血糖等亚临床病变,加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增加心绞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15-16]。HbA1c升高意味着脂质清除功能异常,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加重冠脉受损程度,极易发生心肌细胞坏死、内皮细胞增生、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大等一系列心肌病变。CHD合并T2DM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重、累及范围广泛,闭塞、钙化等病变较为常见,病变程度与HbA1c升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应加强HbA1c检测,及早给予降糖、戒烟、降压、降脂等对症治疗,尽可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老年CHD合并T2DM患者血糖水平与CRP、SAA、PLR均呈正相关,HbA1c越高,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