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以茶文化为例
2022-02-21李申淼
李申淼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学习和认同。对自己母国的文化充分认知和认同,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迎接各种挑战。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介,在人们生活中无声润物,亲和力较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种种精神以及思想在茶文化中都能得到体现。
1 茶文化
中国茶的历史发展悠久,从最早的“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药用到后来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之一,茶在发展中衍生出了丰富的茶文化,成为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纳融入了儒家、道家、释家等多家学说流派的思想精华,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变化、融合和完善,逐渐具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 茶文化在教育领域中弘扬的价值
2.1 丰富教育内容
茶文化融入到教育领域中,是茶文化发展与弘扬的最终诉求。通过教育教学的路径,促进茶文化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既丰富教育的内容,也创新教育的模式,使教育领域更好的弘扬茶文化。例如:茶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平台中,以思政教育路径传达茶文化信息,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深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也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与思维的生成,也为茶文化落实到学生思维层面中提供保障。例如: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思想,学校以茶文化的弘扬为导向,践行传统文化信息,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将茶文化落实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并为学生开展多元的茶活动,包含泡茶、茶话、采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使学生从中获取多元的茶思想及茶道精神,从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此外,以新的教育观念,践行茶文化的弘扬,使茶文化借助课程思政思维,给予学生发展与成长多元的引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茶文化与茶思想的认知能力,推助茶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广泛的传达。
2.2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在学生发展进程中,具有文化自信,可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使学生未来发展立足于祖国发展模式,以自身所学回报祖国,促进祖国繁荣昌盛。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瑰宝,与人们生活关联密切,在培养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中肩负重要职责。通过茶文化融入到教育领域中,以茶文化为导向,为学生开展多元的茶活动,使学生融入到其中,通过泡茶陶冶学生性情,并在教师的引领下,促进茶文化在活动中的融入,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学生喝茶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知晓茶对人体的益处,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并以茶为导向,促进自身全面性的发展。在多元的茶活动中,获取茶文化信息,明确茶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关联,认可茶文化,践行茶文化的弘扬,从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成果。
2.3 促进茶文化的弘扬
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彰显教育人、教化人的功效,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进进行传承与弘扬。但从当前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现状来看,茶文化的弘扬力度不足,多数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甚少,影响到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教育领域以教育教学为导向,践行茶文化,以茶文化为导向教育学生,为学生构建校园文化平台,使学生从中获取多元的茶文化信息,从而使学生喜好茶文化,认可茶文化,并自觉成为茶文化的践行者,促进茶文化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广泛弘扬。
3 茶文化的未来走向
3.1 以文化为发展基础
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若想在国际社会占据一定地位,就必须注重凝聚更大的文化力量,在文化宣传和推广方面形成强大合力。基于先进的融合理念,对我国茶文化的展现形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充分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优越性。以优质茶文化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基础,将我国优秀的茶思想和文化精髓嵌入到物质载体中。如研发具有极强流通性的茶产品,实现高效和多渠道的宣传和推广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相关企业要充分保证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协同与平衡发展,立足我国优秀的茶文化,研发与销售品质卓越文创类产品,或蕴含茶文化元素的其他衍生商品,以此大大提高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2 协调文化研究
我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拥有千年灿烂文明和优秀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构成要素,其中蕴藏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儒家思想。我国要利用不同方式与手段,协同各个行业与领域研究与挖掘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将茶文化深度嵌入到我国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以我国特色的茶文化为基础,对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等进行转型与升级。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文化创新应用需求,做好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融合,继而促使我国文化领域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在有效宣传和推广茶文化过程中,能在国际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较大流通性。
3.3 打造发展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我国政府也在大力支持下,相关单位可积极构建属于我国自己的文化发展平台,为各国的消费者提供技术的支持。如可利用我国茶文化绿色交流平台,面向中国乃至世界大众推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各国喜爱的茶文化为主题进行交流,或展示与茶文化相关的产品。如举办茶文化交流会时,应严格按照实际情况来创办,建议基于长期且有效的展示会,提前告知举办时间及举办地点,从而全面的提高我国茶文化的整体质量。
3.4 创新大丰收
茶文化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炼和弘扬茶文化中蕴藏的大繁荣及茶的价值观。相关人员或组织可大力弘扬我国优秀茶文化,对茶文化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等进行深度挖掘。茶文化研究不局限于茶物质基础,应积极挖掘茶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及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要时刻把茶文化发展当成研究的核心,从而来进一步丰富我国茶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内涵。要将茶文化普及到我国人民生活当中去,把社会与茶文化深刻联系起来。使得我国的茶文化从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三个大方面进行统一化发展,将茶文化作为核心,与茶经济及茶科技进行完美的融合,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大力的宣传,势必会在世界舞台发扬光大。
4 中国茶文化发展策略
4.1 线上推广
中国要想全面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需快速抢占互联网宣传阵地。利用互联网极强的信息传播能力,设计多样化的推广模式和方法,高质量的推进茶文化的推广工作。互联网宣传方式,应成为线上推广的重要办法之一。对于宣传茶文化来说,茶文化的产品在线上推广更易于信息传播和即时反馈,可针对地区或者产品特点实现跨平台和多方法的宣传茶文化,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最好以产品为载体,承载宣传茶文化的任务和目标,面向不同人群进行特色化和多元化宣传。如当地人对茶文化及茶文化产品具有一定了解,可更加直接和接地气的宣传,使人们更加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茶思想。
4.2 线下推广
注重多样化和高效化线上宣传茶文化的同时,要稳固和拓展线下推广渠道。根据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国家的文化特点,以线下渠道为主设计特色的茶文化宣传模式和推广方式。若盲目宣传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要根据目标市场需求,以及大众的文化认知,选取亲民的产品和符合他们生活状况的产品来进行宣传。例如,我国的红茶及绿茶,这些对于生活来讲实用性较高,当地居民通过体验来感受茶带来的神奇功效。在进行茶宣传的过程中,可宣传精美茶具等产品。茶具和茶作为基础用品,更易于大众接受和认可。企业可利用亲民的价格在当地进行销售,假如这些地区的人民很喜欢我们的茶饮,甚至都选择代替掉他们的饮品,那么我国的茶饮会迅速占领当地市场,这为我国茶文化宣传带来很大便利。即以饮品为媒介,引领当地群众了解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
4.3 借助茶文化衍生品弘扬中国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有关茶的文化习俗,如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的茶戏曲及茶艺表演等。这些文化产业属于我国茶文化在发展中诞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需要大力保护和传承的文化瑰宝。世界各国都拥有各自独特文化习俗,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国家意志,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我国在弘扬我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要对各国茶文化特点建立深刻认识,以开放的原则和融合的理念,对文化宣传和传播形式进行创新。例如,以茶文化为素材,研发和生产有国际特色和中国意蕴的文创产品,借助茶文化衍生品弘扬中国茶文化,并能针对各国的习俗要设计多样的推广方式,在保持我国传统文化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去融合各国的产业文化,使其我国茶文化与各国的产业文化能够有效的交流。
4.4 大力推动生活类的茶文化产品经济发展
我国在线下宣传茶文化的过程中,尝试利用日常可见的差类型产品来进行推广,从而来实现我国茶文化的多样化和大众化宣传。目前,在我国既定的文化市场中,与茶相关的产品有着一定需求,并以研发与投放相关产品。例如,蕴含我国文化艺术气息的茶具,以及利用茶叶制作的各种健康的饮品等,都被我国市场接纳和认可,并收获良好的市场反馈。在次基础上,要丰富茶产品的种类,并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优质产品能占领国际市场。茶企业要注重利用茶文化设计独特的产品外包装,利用互联网平台有特色的宣传和推广茶产品。
5 结语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温暖遗产的瑰宝。茶在中国社交一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有效载体,其内容丰富、传播较广泛,即富有哲理性,使人思考,也凸显了安静的心灵的闲适。中国传统茶文化它引导着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时刻告知人们,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时刻尊重彼此,启发人们感悟身心的统一。弘扬茶文化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笔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