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情于诗,以景入画”

2022-02-21潘雯婷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承古诗词发展

潘雯婷

摘要: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有着借景抒情、意韵无穷、字字珠玑等特有魅力。我国的古诗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侧面的反映出了当时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文人士大夫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古诗词的语言艺术,了解世人为何总寄情于诗的内心情怀及以诗入画的意境感受。

关键词:古诗词;传承;发展

一、 古诗词的发展:夏至魏晋南北朝的古诗词

古体诗,又可称为古诗或古风。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在唐代之前的诗没有太多格律的限制,所以唐人将这种格律限制较少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世人便沿袭了这种说法,并把范围扩大成唐之前的乐府诗;文人诗;后仿古体诗格律写的诗歌等统称为古体诗。古诗词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通过探索古诗词感受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朝代的迭起兴衰。

(一)夏、商——初始的朦胧期

在周代以前的诗歌大多出自于劳动时,为了让劳动协调具有节奏感,先民们在劳作时喊出“邪”、“啊”等有节奏的语气词,逐渐这些语气词便成为有含义的措辞,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诗歌。在夏朝诗歌流传下来的只有《尚书》中《夏书》的《五子之歌》。诗歌《商颂》共有五篇,产生于商朝及周朝时期宋国。其中有《玄鸟》、《那》、《烈祖》、《殷武》、《长发》,前三篇中多为祭祀之歌。后两篇则是传颂征战荆楚的凯旋之歌,收录于《诗经》。

(二)周、春秋战国——进入赋比兴时期

我国现认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一共收集了311篇由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笙诗6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整体反映了西周初后约五百个世纪的社会风貌。其中,《风》大多收录的是各地民族劳动人民的诗歌,以重复咏叹的方式体现出风格特色。《雅》中分《大雅》与《小雅》。大多是上层阶级祭祀行礼;祈盼国泰民安;赞颂祖辈丰功伟绩的诗歌。也有一些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宗庙祭祀诗歌。对后世人探索早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有非凡价值。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如果说《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则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中的诗歌大量运用楚地的文学形式,方言韵律,语气词“兮”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篇章,对整个中国文学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代表诗人有屈原、宋玉等。

(三)秦汉、三国——曲词的风起云涌

诗歌发展到秦汉,辞赋、汉乐府诗体等诗歌持续显露出来 。乐府诗歌根据时期分成汉魏乐府和南北乐府等。有些描写上层阶级生活的诗歌,有些刻画平民日常的曲辞,大多是在民间流传整理而成的诗集。题材十分广泛,有抒发胸臆、叙述生活、寄物咏志等诗歌,但主要以反映社会现状的叙事文为特色。

三国的诗歌以杂言体为主,虽然辞赋也占有一定的文学比重,但始终不及诗歌的地位。此时的诗歌正如那个时代般有着豪情壮志、可歌可泣的精神寄托。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

(四)两晋南北朝——文学思潮的丰富更迭

随着曹植的逝世,诗歌的创作由建安时的悲壮刚健的格调变为正始时隐晦曲折的风格。在这个名士如林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等为主要的“竹林名士”与何晏、王弼等为主要的“正始名士”,他们的相继出现也使诗歌迈入新的进程。

自此后,直到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田园诗人陶渊明现世了。他大多描绘的是归隐田园的景物,作品饱含恬静自然之感,景象描写出淡薄逸适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而后再推移20年,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山水诗开辟者—谢灵运。还有鲍照的七言和杂言乐府诗的发展,以及标志着格律诗的开端的“永明体”的诗人谢眺等都浮现于世人眼前。

二、古诗词的传承:在意象里感知美

(一)美感之诗词

人们在欣赏或创作时会产生一种独有的心理感受,这便是审美感受,也可称为“美感”。在诵读诗词时常常会被带动情绪,时而为之悲愤,时而潸然泪下,这也是因为诗词中具有丰富的“美感”,即美学意境。所谓美学意境是由艺术意境与语言音韵两部分组合而成。艺术意境,是将外部的客观实在的现象与作者主观内在的情感相互融合而成的。以外界而言,诗词的意境讲究情致、韵味等。如果诗词没有意境,失去音韵、格调,这就不再是诗词。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诗词中将文字中所描述的人物、景致、心情等在情感和观念中创作出自己的内在的精神空间,这使得诗词它不仅饱含诗情,也使诗词画面描绘具有“美感”之意味。语言音韵,通过对诗词进行朗诵可以发现文字具有可听可闻的韵律。例如在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诗经》,它的文字中具有音乐与节律有机统一的语言艺术。诗的章节与行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是平仄和押韻相互融合的结果。因此,《诗经》有着韵律美,也是流动的美。

(二)画意之诗词

“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在艺术分析中,常常可见诗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它们都是为描绘出景物的形象,从而追求内心所表达的意境。画是看在眼里的可观艺术,而诗词则是感于心中的无形艺术。画以跳跃于纸上的形像取悦观者,诗词则以感人肺腑的意境打动读者,实属一脉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其中的韵味都离不来“意境”二字。正所谓“意境之追求,此乃诗之审美原则,画之审美观点是也”。而意境是在作品中诗人多个由主观情感所组合起来的物象整体。其中包括意象的特点与意境的构成。意象的特点有很多种类,每种意象所寄托的情感是不同的。比如诗中多用“月”来表达离愁思念之情, 烘托凄凉氛围。又如“杨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多用于表达离别悲伤之情,体现依依不舍之感。诗词中的意境通过各种形式的意象串连成特有的“绘画美”,从而将不可见的艺术变成有着视觉直观的画面美感, 这便是诗词之美所在。

参考文献:

[1]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2012

[2]邓启铜.《诗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2014

[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传承古诗词发展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