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心理学赢得中途接手班级小学生心的策略探究

2022-02-21赖小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共情

赖小燕

【摘要】在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常常因为人事的变动而需要临时进行调整,从而导致出现要中途接班的情况。这种情况常被戏称为要当“后妈”。学生对原教师的熟悉和依恋,常常导致他们对新教师挑剔,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是教师感慨“后妈”难当的原因。下面,笔者结合亲身经历,探讨如何巧妙利用心理学,第一时间赢得中途接手班级学生的心。

【关键词】中途接班;心理效应;共情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中途接班常被戏称为当“后妈”。“后妈”是不好当的,因为对教师而言,需要时间适应新的年级、新的学生,还要适应或改变新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工作负担增加。对学生而言,他们对原来的教师有“亲妈”般的熟悉和依赖,对新教师往往比较挑剔,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双方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整个班级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将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2019年2月,笔者接到了校长的电话。同事周老师因临时调动即将离校,学校希望笔者能接手她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这项任务,笔者是感到不安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接手的时间比较尴尬,是在学年中间、第二个学期开学一个月之后,而不是新学年或新学期刚开始。这样,学生必然会感到特别突然,也更难以接受。其次,接手的学生年龄不小。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五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已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又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容易具有片面性);对教师已有十分明确的喜好和判断。最后,接手班级的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优秀、十分用心,深受学生爱戴。开学一个月了,周教师的突然离开,新教师“鸠占鹊巢”,这对学生的冲击可想而知。

虽然这个工作不轻松,但作为教师,笔者也不会退缩。笔者很快给自己做好了心理调整和建设,把这次任务当成一次挑战,并迅速确定了自己的首要教学方针——攻“心”为上,巧妙利用心理學知识,争取第一时间赢得学生的心。

一、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学生积极暗示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人在情感和观念上尤其会受到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下意识的影响和暗示。结合教育心理学来说,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

笔者即将接手的班级学生十分喜欢周老师,对班主任也较为信任。于是,笔者联系了这两位教师,了解整个班级的基本情况,并请他们在笔者接手班级前时不时地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和提出期望,如,新来的英语教师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们一定会喜欢;希望他们能用平常心对待这次换教师的事情;相信以他们的能力一定能够很快地适应,等等。这样先让学生在思想上对笔者有一个正面的认知,又明白周老师和班主任对他们的期望,更对自己拥有信心。在那之后,就是笔者“登场”的时候。

二、利用“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会产生影响和作用。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人与人之间的第一次印象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十分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也表明,“首因效应”的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长。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必须抓住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的机会,也就是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深刻的印象,这将有利于之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第一次去上课的当天,笔者穿上漂漂亮亮的“战衣”,仔仔细细打理了发型。上课铃响,笔者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室,微笑着环视全班学生一周,说道:“同学们早上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或许是受笔者的感染,不少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回应“老师好”。此时,笔者知道自己已经拿到了部分学生的“印象分”。紧接着,笔者开始了另一个攻心策略——“共情”。

三、利用“共情”技巧,促进师生互相理解接纳

虽然“首因效应”起了一定作用,但仍然有些学生带有情绪和“敌意”,回避和笔者的眼神接触,有几个还脸色不悦地看着笔者。但笔者并没有因此感到恼怒,而是积极与学生进行“共情”。“共情”,也叫同理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指的是一种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设身处地”或“感同身受”,常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医生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

在本次中途接班事件中,笔者和学生双方既是“医生”,也是“病人”,因为我们都需要对方理解自己的内心。因此,笔者没有急于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理解他们的感受,觉察他们心中所想。笔者对他们说了一番话:“我知道你们的心情一定不怎么样,还可能很难过,因为你们熟悉的、喜爱的周老师因临时调动,即将离校,不再担任你们的英语老师了。所以你们想念周老师,希望她回来,对新来的我感到不熟悉、不信任、不喜欢,这些情绪或想法都是很正常的。我明白你们的感受。”笔者把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理解、接纳了他们的情绪,并且向他们传递了理解的信息。接着,笔者又说道:“其实,我也很舍不得周老师,因为她真的很优秀,不仅教学素养高,教育理念方法先进,在工作上更是帮助过我很多,我特别佩服她,很希望她能留下来。”这样,学生发现原来笔者和他们怀着同样的心情看待周老师的离开。

在对学生进行了“共情”之后,笔者感觉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都比较平静,能接受笔者要传达的意思。此时,笔者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理解笔者的感受:其实,不仅是他们换了教师,笔者也换了学生。“我本来是三(2)班的班主任,和学生的感情很好。他们很优秀,各方面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在年级名列前茅。但是,现在我突然被调到五年级了。想想,他们、你们和我目前的处境其实是不是一样的?”最后,笔者打了个趣:“但老师和你们还是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你们只需要熟悉一个新的老师,我却需要熟悉49个新的学生。你们看,这么一对比,是不是我更压力山大呀!”说到这里,有些学生会心地笑了,整个班级气氛立即融洽起来。笔者也就顺利地开始了精心准备的第一节课,给他们良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对笔者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和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共情技巧的时候必须真诚,要讲真话,要经得起考验,切不能为了博取好感而编造谎言。有好几次,笔者和学生走在校园里的时候,遇见三(2)班的学生,后者总是热烈地喊着“老师好”,然后围过来,说很想念笔者,问为什么不教他们了。学生看在眼里,也就明白笔者当初对他们说的是真话了。

中途接班的任务往往来得比较突然。“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抓住机会,在第一时间赢得学生的心,就能帮助我们顺利地开展之后的工作。当然,之后我们还需要用心经营、真心付出、持之以恒,让学生收获爱和进步,相信经过时间的验证,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

参考文献:

[1]刘志红,王辅贤.社会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李雪盈.“后妈”三部曲——略谈中途接班的几点小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2(4).

[3]应丽莎.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探研[J].成才之路,2020(27).

[4]黄健文.班主任中途接班促变化的心理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19(7).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共情
共情准确性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情,没那么简单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