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语境中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策略研究
2022-02-20◎闫军吴冰
◎闫 军 吴 冰
(1.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 061016;2.沧县大褚村中学,河北 沧州 061016)
一、新媒体艺术对文化遗产活化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整合,新媒体艺术继承了数字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包含图文视频、网站页面、计算机图形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交互游戏等,在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下能够有效地扩散与传播,加强作品与受众的互动,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硬件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与发布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开发与创作中来。
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存与活化的作用开始引起行业的重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这种作用被进一步加强。我国这几年在该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例如,2016年上线的敦煌石窟全景漫游体验项目,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身临其境地观赏莫高窟壁画,极大地促进了敦煌文化遗产的弘扬与推广。三星堆博物馆利用全景VR技术将著名文物搬到网络中,让受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观摩文物,同时也支持转发功能,对推广、科普三星堆文化起到了增益作用。可见新媒体艺术除了本身多彩的表现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遗产展示与宣传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外,其便捷的传播手段更能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的推广与科普,对文化遗产的活化有着双重促进作用。
二、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困境
千年运河的航运交通为沧州地区沉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44项,包括国家级18项、省级124项、市级402项,与大运河有关联的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物产类”“杂技类”“武术类”。物产类的代表有泊头三痴斋泥塑、东光雕花陶球泥塑、泊头三井十里香酒及其酿造技术等。杂技类代表有吴桥杂技,武术类代表有八极拳、青萍剑等。沧州大运河沿线的文物遗存、文化古迹也多达130余处,包括闸所、码头、沉船点、古建筑、墓葬、石刻等。其中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捷地分洪设施、东光码头遗址及沉船点、连镇谢家坝四处遗产点被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对古老的文化遗产赋予活力,让其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大运河为沧州带来的文化积淀,从而促进沧州大运河文旅项目的发展。但是当下在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中还面临一定的困境。
将梳理出来的与沧州运河文化遗产有关的关键词,在今日头条、百度、西瓜视频、抖音、穷游网、steam、720全景新媒体平台上,根据长尾理论,从概括到精细进行搜索后,通过整理信息数据,可以发现沧州运河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播在内容层面中主要存在三类问题。
(一)作品形式单一
以百度搜索引擎对“沧州运河”关键字进行全网搜索后,共得到搜索结果47 500 000个,除了广告、地图等无关信息外,其中图文资讯类内容占到90%,视频类内容占到10%,除此之外没有发现网站、游戏、全景漫游。随后对具体关键词进行搜索,以“吴桥杂技”内容最多,为8 560 000个,其中网站仅一个,是吴桥杂技大世界官网,图文资讯与视频大约各占90%和10%。“谢家坝”搜索结果为476000个,图文资讯与视频各占94%和6%。“泊头泥塑”搜索结果仅为218 000个,图文资讯占95%,视频占5%。随后对主打交互游戏的steam平台和主打全景展示的720云平台进行关于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均为0。
由此可见,沧州运河文化相关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形式主要集中在图文与视频上,缺乏其他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加持,作品表现形式单一问题突出。
(二)信息碎片化严重
以主打垂直内容的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平台为主,对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沧州运河”搜索结果为图文资讯176个、视频188个,以官方账号发布的新闻和个人账号发布的旅游或生活记录内容居多,遍历全部内容没有发现垂直内容的合集,各个账号的往期内容也不是以沧州运河文化介绍为主。“吴桥杂技”搜索结果为图文资讯170个、视频177个,以官方账号发布的新闻和个人账号发布的旅游或生活记录内容居多,遍历全部内容,只有“吴桥杂技大世界”西瓜视频官方账号紧密围绕“吴桥杂技”进行视频创作。其他关键词搜索中均未找到相关内容合集与专一的相关领域创作者。
这样的信息环境无法让受众详细深入地感受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碎片化的信息传达不利于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开发。
三、新媒体艺术对沧州运河文化遗产活化的创新策略
(一)展现形式全息化
新媒体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多样化,其中3D展示技术是最有特色的手段,使用3D技术对文化遗产中的遗迹、实物进行全息立体化展示,相比传统的图文、视频手段,全息展示形式会给予观看者更多的交互方式,提高参与感。消除立体实物在平面媒体展示中三维空间信息缺失的弊端,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
从国内外已有的文化遗产相关的基于全息展示技术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看,具体应用场景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平面类和空间类。
平面类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较为常见的平面媒体加全景虚拟现实的网站。例如,数字敦煌,本质上是一个介绍敦煌石窟的网站,其主要的信息载体是平面的网页形式,其中包括对敦煌文化的介绍、对石窟背景的介绍、对石窟中壁画内容的介绍等,其创新之处在于每个洞窟的子页面中都嵌入了有一个可以720度观看的全景洞窟页面,为受众提供了由浅入深地在线游览敦煌洞窟的体验感,使观看过程非常真实,对敦煌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种是基于平面媒体的增强现实作品。常常用于纸质科普读物或在线科普网站。具体使用方法是通过下载相应的APP工具来调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识别纸质读物或网站上的平面图片,在手机屏幕上生成平面图片中物象的3D模型并支持手势交互,甚至是提供可交互的动画演示、解说或超链接功能,能极大地扩大读物或网站的信息容量,增强交互趣味性。较为成熟的应用有奥义沧州开发的医学教学AR演示系统。
空间类是基于融合现实技术开发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这类作品的实现基于特定的场景和智能显示设备,常见的设备有带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和带有摄像头的头戴式VR头盔等。较为成熟的应用有AR导航,具体来说就是对特定场景中的标志性视觉形象进行分析,让智能设备的摄像头能够在不同角度识别出该物象,同时在屏幕上生成相应的图形或信息与受众进行交互。未来这种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用在大运河公园的开发中,形成基于多维时空的受众互动与旅游打卡体验。
(二)内容组合矩阵化
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可以从内容、形式、平台和作用几个维度形成作品矩阵,使矩阵内的作品之间相互联系,让内容与受众产生互动,充分发挥新媒体艺术的即时性、互动性与多元性的特点。其中内容是核心,作用为导向,结合不同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与推广。具体组织结构如图所示。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内容的分类可以参考《沧州大运河文萃》中的分类方法,每类内容又可以继续细分成子类,形成相互关联、互为背景的系列内容,以网页为依托,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杂技、武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系列短视频形式展示。人文景观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文物工艺品等可以采用3D交互形式或增强现实形式展示。由于形式的多样化,就需要将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上传到相应的平台上,例如,虚拟现实作品需要上传720云平台或自建展示平台,AR作品需要上传Steam或自建APP下载平台,短视频可以上传抖音或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形成样式丰富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矩阵。
丰富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需要有一个网站进行集中呈现,通过超链接技术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内容有机联合起来,让碎片信息接收者可以找到同类信息的集群,这样更方便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的推广与普及。网站主页主要展示沧州运河文化的六类基本内容。通过点击导航按钮发现同一内容类属的作品的索引页或通过搜索找到关键词相关内容的索引页,索引页显示不同标题及缩略内容,通过为标题添加超链接来跳转到不同平台上的作品即可。同时,在不同平台、不同作品的内容中添加网站主页链接的二维码,为刷到零散内容的受众提供更为详细的内容目录,解决内容碎片化的问题,增强沧州运河文化遗产推广的系统性,提高文化科普效果,提升受众黏度。
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新媒体艺术作品矩阵结构图
(三)传播运营游戏化
游戏化的概念在1980年由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查德·巴特提出,特指“把游戏领域以外的实物或工作变成游戏”的现象。在媒体融合语境中,游戏化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手段。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信息盈余时代的有效传播一定是符合游戏逻辑的。以参与、沉浸、反馈为要素的“游戏范式”是促进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广义的游戏范式与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性也有着诸多重合点。
游戏化运营可以有效增强文化遗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性,提高受众黏度,打造受众社群。这就需要设计者从三个不同层次上思考游戏化方法与策略。第一是平台互动,打造承载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有关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矩阵的网站时,应提高对受众评论区提问的解答能力,让受众问有所答。可以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网站助手来节约人工,同时内容创作者也要关注受众评论,对一些人工智能不好回答的问题进行及时补充。在个人用户界面显示受众等级,设计签到积分制,通过积分提升等级,也可以通过发布友善评论、回答其他受众问题和加入讨论组等形式增加积分。等级提升后可以授予受众不同的虚拟勋章和实物奖励,或者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受众提供本地产品的优惠服务。第二是打造可以多人在线互动的新媒体艺术内容,从内容层面应注重提升受众的跨时空情感共享体验。因此,打造支持多人在线的文化景观或文物展览体验模式势在必行,在虚拟展示空间中,受众之间可以实现交流与互动,结合等级晋升与奖励机制,鼓励受众讨论和转发有关话题,形成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效应。多人在线虚拟场景的建设要虚实结合,既要有对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现状的展示,更要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再现运河古代的繁荣场景,为受众营造超脱现实的跨时空体验,通过虚拟奇观提升沧州运河古城形象,增强沧州文化的历史厚重感。第三是线上互动带动线下互动,进一步发挥受众跨时空情感共享优势,满足受众“在场介入”的参与心理,让受众加入到沧州运河文化遗产科普、推广的信息传播行动中,结合在线地图信息完成景点打卡、旅游体验图文分享和好物推荐等活动。
四、实施策略的构想
基于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沧州运河文化活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以人才培养和内容创作为主要目的。要充分发挥本地高校新媒体和相关专业的优势,从垂直领域的视频创作入手,引导学生以新媒体平台用户的身份进行艺术内容创作。同时,建立教研团队,对基于游戏化传播、全景展示和融合现实等形式的作品进行开发,边推广边创作,逐步积累创作技艺,完善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新媒体艺术形式作品系列,形成内容上有关联、层次上有深度的产品矩阵。
第二阶段以扩大传播效果与产生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在拥有创作团队、系列作品和一定数量的粉丝后,寻求社会与企业的助力,将新媒体艺术作品与博物馆、运河公园、历史人文遗迹和历史村落旅游景点进行深度信息联动,形成“推广—打卡—分享”的游客UGC传播途径。让游客、新媒体用户通过新媒体艺术作品与沧州运河文化遗产发生深度交互,促成良性循环。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运河文化遗产的活化现状存在作品形式单一、内容碎片化严重和缺乏互动等问题。使用新媒体艺术形式对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再创作,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与推广,不断发掘这些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价值,是保护与传承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沧州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合理分析新媒体技术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升作品质量,是新媒体时代保护与传承运河文化遗产的必然选择。探索如何打造内容上有关联、层次上有深度的沧州运河文化遗产新媒体艺术作品矩阵,既要解决创作团队培养问题,又要解决展现平台选择的问题,这样才能将沧州大运河文化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推广出去,并形成长久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