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编辑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2022-02-20陈苗雨
陈苗雨
时事编辑是以编发新华社电讯稿为主的编辑岗位。一张地方报纸,除了刊登地方新闻,还要刊登新华社播发的国内外新闻。时事编辑和地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一样,都是报纸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长期时事编辑工作实践,我认为时事编辑要想干出一番成绩来,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必须消除“时事编辑工作无学问”的错误认识
在一些新闻单位,有的领导和新闻从业人员错误地认为时事编辑只需机械地照搬新华社电讯稿,用电讯稿撑满版面即可,没什么学问,谁都能干。其实,时事编辑工作不仅有学问,而且学问很深。只要钻研下去,会发现这里奥妙无穷。
从表面来看,新华社提供的时事稿件质量都很高,所以不用费多少气力,搬来照用即可。也因为如此,有的时事编辑仅满足于看看新闻联播,力求不漏掉重要的新闻。有的甚至连新闻联播也不看,认为反正重要新闻上一版,与时事版无关,自己不必操心。实际上,时事编辑要想将时事版办出较高的质量,要想将所有时事稿件妥善处理好,必须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这正如同仅仅有较好的菜肴原料还远远不够,要想端出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还须厨师拿出高超的厨艺,进行炒、煮、烹、馏、炸等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单就选稿而言,就大有讲究。新华社每天发稿上百篇,时事版用哪些稿、不用哪些稿,哪些时事新闻要推荐上头版乃至上头版头条,哪些时事新闻虽放在时事版但要作突出处理,哪类稿件集中刊发会产生副作用,哪些稿件对本地发展经济有借鉴意义等等,都需深入研究探讨。时事编辑在专栏的开设、标题的制作、版式的设计、版面的美化,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在处理好时事版与报纸的地方特色的关系,在如何适应融媒体的新形势、如何办好时事副刊、如何增强时事新闻的可读性等许多方面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研究探讨。要当好时事编辑,不但要能吃苦耐劳,而且要有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时事编辑工作包含了选稿、编稿、设计和美化版面、校对等报纸编辑工作的全流程内容,因而,时事编辑必须熟练地掌握包括现代编辑技术手段在内的编辑工作的“十八般武艺”。
在长期的时事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时事编辑学是门科学,是座“富矿”,只要勤于钻探、开采,日久必有可喜的收获。时事编辑工作是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的创造性的工作,做好不易,做出成绩更难。
二、必须解决好长期夜班工作所带来的孤独感和闭塞感问题
时事编辑长年累月上夜班,被人戏称为“夜猫子”。凡是做过较长时间时事编辑的同志,可能都会有一种孤独和闭塞、近乎与世隔绝的独特感受。一位时事编辑同事曾说:“凡担任过时事编辑的人,都以让‘读者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荣,实际上,时事编辑自己最孤独。他们成天关在编辑部里与新华社电讯稿打交道,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选择稿件、组织编排等工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时间一长,容易形成性情乖僻、反应迟钝、机械操作等毛病。”一位时事编辑同事说,“长期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感……我很喜欢新闻工作,时事编辑也有学问、有干头,就是太熬人、太闭塞。”
的确,与活动范围广、结交朋友多的记者和地方新闻编辑比起来,时事编辑几乎没有什么社交可言,长年与他们打交道的仅是周围的那批人。在家和办公室这两点一线日复一日的机械往返之中,在每天工作时间里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中,产生孤独和闭塞感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对此,时事编辑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想方设法,努力减轻孤独和闭塞感、祛除消极和负面情绪。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多与同事、亲朋等接触,通过交谈等了解外界的情况,弥补社交范围狭小的不足。要多分享积极的东西,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帮助他人,以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
二是尽量挤出时间外出采访,以开阔眼界,同时锻炼采访和写作能力,弥补缺乏作品的不足。外出采访也可以了解基层的情况,促进自己对如何将时事版办得更适合本地读者口味有新的思考,使时事版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是培养兴趣爱好,如集邮、休息日钓鱼等等,始终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面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
四是主动与新华社和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等加强联系,与本地记协、与本单位工会等加强联系,争取多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类活动,这样在业务上可以有向同行学习的机会,在业余生活上可以有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机会。而这些,对时事编辑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三、必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淡泊名利
平时,时事编辑与各行各业的通讯员、与“上头”和“下头”均没有什么联系,他们的名字不为读者所知,可谓“默默无闻”。时事编辑工作是典型的“为他人做嫁衣”。当了时事编辑,在外面没有什么朋友,有了私事找不到人帮忙。长年累月的夜班生活使生物钟紊乱,对身体健康必然有损害。长期担任时事编辑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疾病。时事版版面经常被广告和一版转文挤占,致使时事编辑常无用武之地,难以发挥聪明才智,业务水平提高较慢。时事编辑自己写的作品不多,得奖作品更少,评职称时捉襟见肘、令人尴尬。时事版平时不为领导重视,有时却要承担很重的责任……对这些,时事编辑难免会有想法。在一些报社,时事编辑队伍极不稳定,年轻的同志向往当经常有作品见报乃至获得各级各类新闻奖、贵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向往当有决定通讯员稿件取舍权、社会各界朋友众多的地方新闻编辑,而不愿干披星戴月、默默无闻、难出工作成绩、无一滴“油水”的时事编辑。一些报纸采编人员所说的“一流记者二流编,三流人物上夜班”即是指此。
面对以上现实,时事编辑一定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坚决摈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树立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精神,沉下心来,在时事编辑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干出一番成绩来。时事编辑绝不能当一名照搬照用新华社稿件的“搬运工”,不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能混日子。要经常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想法,争取领导对时事编辑工作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同事之间要经常探讨业务,营造浓厚的钻研业务的氛围。对整个版面内容要站在报纸采编工作全局的角度用心谋划,对新华社稿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节和加工,对标题要重新斟酌,版面设计上要综合运用线条、色彩、底纹等元素加以美化……总之,做时事版要做到精益求精。只要版面做得好、工作有成绩,读者会予以肯定,社会会予以肯定。而各方面的肯定,将会给时事编辑以最大的安慰。
新闻漫画《助企纾困》 徐骏/作(新华社发)
时事编辑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同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21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时指出:“90年来,新华社坚定不移跟党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对新华社工作的充分肯定,对专门编发新华社稿件的报纸时事编辑是个巨大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华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时事编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树立岗位的光荣感、自豪感,以编好时事版的实际行动,实践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
记不清哪位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工作上不甘寂寞,名利上甘于寂寞。”时事编辑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