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方媒体文化副刊高地
——以《泰州晚报》“坡子街”副刊为例
2023-01-10唐春杰
唐春杰
两年多来,江苏《泰州晚报》“坡子街”副刊从当初的每周1版,扩张到现在的每周12版,这在全国地方晚报中并不多见。
“坡子街”微信公众号注重编读互动,创新理念,打造盲人朗读版块,受到各界好评。目前,该公众号注册粉丝已超4万,“坡子街”作者群尤其活跃,晚报总编、编辑和作者交流频繁,不少好选题、好策划在交流中频频产生。
一、精准的平民定位:记录社区故事家长里短
“坡子街”副刊创办初衷是倡导大众写作和大众推广,为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搭建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坡子街”作者群体来自全国各地,不论何种身份、文化水平高低,只要愿意拿起笔写出身边的人与经历的事,写出真情实感,都可能成为“坡子街”作者,在“街”上“开馆练摊”。
“坡子街”作品定位为身边事,关注当下,谢绝虚构。“坡子街”作者队伍包罗万象,包括小吃店经营者、荷锄农户、外来务工人员等各行各业人士。作品为情感真实自然表达,字里行间透露着烟火气、市井味。
“我是棵小草,同样可以酝酿花苞,风雨也挡不住它的盛开。”这是泰州市区馄饨店业主常玫瑰发表在“坡子街”副刊上的作品《小草也开花》中的感言。
这篇942字的作品讲述了她不放弃文学梦想、利用业余时间创作20万字文学作品的故事,文章文字质朴,却饱含人生哲理:“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一条路失败,另一条必将为你展开……坚持走下去,总会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
作品刊发以来,常玫瑰已创作出《女儿留守的日子》《老两口》《陪读妈妈》等20多篇作品。常玫瑰坚持文学创作的故事,感动众人,堪称“小草也开花”的典范。
“坡子街”副刊搭建了一个大众写作平台。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叶橹认为,从《泰州晚报》“坡子街”副刊具有不同身份的作者身上,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各自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可以欣赏到文风迥异的写作方式。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的多层次的作者的基地,“坡子街”所显示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是显而易见的。“坡子街”在团结了一大批作者的基础上,更吸引着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的关注和加入。
不少作者爱好阅读、写作,还是励志人物。泰兴盲人封红年是一名基层残联工作者,他坚持写作,已在“坡子街”副刊发表《老大碗》等13篇作品,《老大碗》写的也是一位盲人,他自幼被遗弃,后被好心人收养,成长路上得到社会关爱照顾,后创办盲人按摩机构并反哺社会。这篇文章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受到读者好评。盲人封红年用自己的笔,影响和带动了不少残疾人爱上阅读和写作。
“坡子街”作者戴荣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他的推介和倡导下,“坡子街”副刊走进校园橱窗,推动更多学生爱上阅读和写作。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坡子街”的用稿特色。作品总体要求写实非虚构,但允许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坡子街”作者们用自己的表述方式,记录着生活的点滴,分享着个人的感悟。“坡子街”副刊通过这些包罗万象的作品,在各地掀起了大众写作的热潮。
为响应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寻找最美社区工作者”活动,2021年,泰州市民政局和《泰州晚报》联合开展“泰有爱·社区故事”征文活动,许多普通作者积极参与,踊跃供稿,一起发现和书写“最美社区工作者”。这些文章记录的社区故事,散发着生活里浓浓的烟火气、满满的正能量、淡淡的书墨香。征文除了择优在“坡子街”副刊上刊发,还汇编成册,在读者中交流,对讲好社区故事,建好精神家园,传承“文化基因”,让百姓情怀和社区故事传递文化温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弘扬真善美: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
为扩大副刊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泰州晚报》打造“坡子街”微信公众号,组建“坡子街”作者微信群,通过系列推广活动,“坡子街”微信公众号粉丝量已超4万,这在全国文学类公众号中并不多见。有了受众和影响力,“坡子街”副刊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注意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困难群体。
泰兴肢体残疾人姚林芳三岁时因手术致残,一手拄拐,一手撑着小板凳艰难前行,是她“走路”的独特姿势。她身残志坚,自信乐观,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靠自学掌握了阅读和写作;学过竹编、刺绣等技能,曾获泰州市残疾人技能大赛刺绣二等奖;她热心公益主动担任志愿者,积极用残缺之躯帮助他人。
姚林芳请人拍下自己走路的视频,制作短视频《第一次,看自己走路的样子》,在网络推送后感动了不少人。她创作的散文《谁能说匍匐前行不是前行》在“坡子街”副刊和“坡子街”公众号推出。“虽然我的前行,只能算是匍匐前行。但谁能说匍匐前行不是前行!”“虽然一步只能迈出一寸的距离,但就是这样一双伤痕累累的脚,陪伴我走过我人生的‘万里长征’。”……文章讲述了她在褥疮病痛、肢体残疾之苦面前保持乐观,奋力前行的故事,坚定的话语力透纸背,她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市民。
得知姚林芳患有严重的褥疮,泰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朱莉主动联系她,并组织专家上门会诊。姚林芳入院治疗期间,该院手足科主任孙旭和他的团队历时两个多月,对她进行精心治疗,经过四次手术,困扰姚林芳38年的褥疮被彻底治愈。
“坡子街”副刊的人文力量给姚林芳带来了温暖和好运,“坡子街”续写着书写爱、传递爱、创造爱的真情故事。
“丈夫没了,我的良心不能没了。哪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2021年3月9日,“坡子街”副刊刊登的作品《小吉》讲述了下岗女工小吉(化名)用20年还完亡夫当年治病借款的故事,充满正能量。时隔20年,她在还最后一笔欠款时所说的那句话,令人动容。
刊发在“坡子街”上的这篇文章引起《新华日报》交汇点的关注,记者一番辗转,找到故事的主人公——姜堰市民钱宏霞,通过精心采写,交汇点于3月17日推出文章《泰州“信义妻子”20年后把亡夫当年治病借款全部还完背后的故事令人泪目》,进一步弘扬了诚信之美。后来,钱宏霞获评“感动江苏十大人物”提名奖。
三、创新举措:打造盲人朗读栏目
“坡子街”公众号创新举措,打造“泰有爱·社区故事”“坡子街·盲人朗读”等特色栏目,吸引了不少读者关注,提升了副刊和报纸的影响力。
从2021年5月25日开始,“坡子街”公众号推出“坡子街·盲人朗读”栏目,发动全国各地盲人朋友朗读“坡子街”文章,并择优在公众号上播出。在泰州、泰兴两级残联的帮助下,经过5个月的运作,栏目吸引了来自河北、内蒙古、山东、四川、北京等20多个省市的54名盲人朗读者参与盲人朗读栏目的录播。
首篇盲人朗读作品《父亲的病》由高港盲人女孩高梓涵演绎,她声音甜美,全情投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人入胜,受到听众好评。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泰州市残联副理事长、泰兴市残联党组书记封红年是一位盲人,也是“坡子街·盲人朗读”栏目策划者和推动者。他说,开设盲人朗读栏目,目的是不仅要让盲人听到美文,而且也让盲人参与朗诵美文,丰富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自信,同时,也让明眼人听到后能受些触动,从而推动大众阅读。
作为推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坡子街·盲人朗读》栏目已初见成效,不少残疾人成了“坡子街”的忠实粉丝。编辑以明眼人的标准要求盲人朗读者朗读的作品,不会因为朗读者是盲人而降低评选标准。
盲人是如何朗读“坡子街”上的作品的?有三种方法:一是用读屏软件,软件读一句,盲人朗读者跟读一句,然后合成;二是把汉字转换成盲文,盲人用手摸着读;三是背诵全文,再一遍遍录制。
内蒙古盲人学生、朗读爱好者小杜声音甜美,但起初录制的作品噪音较大,《泰州晚报》总编辑了解到其原因是用手机录制造成的。随后,“坡子街”微信群发布了为小杜捐赠电脑的倡议,引发爱心如潮,群友孟惠平主动捐赠了一台电脑给小杜,热心群友还自发筹款为她购买了声卡、读屏软件。温暖的故事感动人心,激励更多残疾人自立自强,拥抱美好生活。
“坡子街”注重编读互动,开展“我们都爱汪曾祺”“‘坡子街’作者团金秋高邮行”“茅山会船节”等宣传推介活动。2021年下半年,“坡子街”作者交流团走进贵州毕节,采写毕节故事,加强两地交流。“坡子街”开设“毕节故事”栏目,《毕节日报》副刊定期向“坡子街”推送“毕节故事”稿件。两地定期开展人文交流活动。
系列创新举措,促进了“坡子街”副刊编读互动,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凝聚了人心,强化了宣传和传播效果,助力《泰州晚报》打造出当地有名、群众喜爱、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副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