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斗争精神的时代思考

2022-02-20刘笑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刘笑

摘  要:斗争精神是国家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青年学子承担着发展自己、建设祖国的重任。培育和践行高校大学生斗争精神是时代主题的呼唤,分析时代压力与社会风气,通过自我价值的塑造解决学生群体中“佛系”“躺平”的萎靡风气,唤醒其反听内视、踏实苦干、敢于承担、奉献社会的性格品质,是斗争精神的价值旨归,勉励自我、携手家庭、联合学校、立足社会,多角度激发大学生的斗争意识,是培养斗争精神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斗争精神;大学生;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048-04

斗争精神跨越时代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魅力。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抗战精神,到新时代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斗争能力;从战火硝烟的敌我相对,到理论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斗争精神带有某个特定时代的特点。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是现实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坚实力量,必须明确斗争精神对社会、对自身的重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品质,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在独特的生活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和平年代发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感悟较少,对斗争精神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合理培育斗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争意识、提升斗争本领,是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前提。

(一)立足国家,析时代压力

经济是一个国家物质实力的基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下行,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从外部环境看,境外疫情影响仍然很大,加之经济全球化逆潮的侵袭,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不断挑战多边主义,国际社会中充满了或大或小的摩擦,为缓解国内危机,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增大与他国的摩擦,借以转移国民对疫情的关注以及疫情下国内发展的压力。从内部运行看,我国经济在改革中发展,发展前景虽然向好,但体制性、结构性等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疫情的不断冲击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影响,合理开辟市场、扩大内需,发挥人口优势联通资源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肩负强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担,因此必须激发斗争精神,昂扬斗志,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植根社会,正不良风气

“四个全面”是党在新形势下根据国家发展状况与趋势所作规划。在两个百年的交汇期,改革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一招,已形成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因此面临的问题将更加深刻,体制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更加注重效率、公平等问题,面对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大学生群体更关注生活质量问题,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热点问题与他们紧密相关,巨大的贫富落差让部分学生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他们或投机取巧,钻法律漏洞;或被人利用,走网络捷径,不劳而获,一心“暴富”;也有部分学生难以走出舒适圈,在安逸生活与残酷现实的冲击下,宁愿堕落逃避,甘作“咸鱼”,也不想奋力拼搏,这些消极现象需要警惕。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主动力,国家和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成才成材提供坚实的外部环境,因此,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斗争成为挑战来临时学生自觉主动的反应,让斗争成为助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改革的推动下,社会正快步发展,需要厘清斗争的范围,明确斗争的界限,为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

(三) 回归自我,解“佛系”本质

财富的满足、网络的发达,使当代大学生成熟较早,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快节奏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群体不仅面临同辈压力、学业压力,还要面对各种竞争带来的就业好坏、学校层次、家庭财力等不同层面的比拼,为逃避现实,“佛系”“躺平”“反内卷”应运而生。“都行、都可以”“与世无争”等消极态度只会降低个体对成就感、幸福感的追逐,以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此外,大学生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容易出现是非难辨的情况,难以构建客观完整的价值体系。加之受网络意识形态影响较大,人格的不完善导致他们在应对错误思潮时,不能客观评价事物的发展变化,容易在舆论中丢失理性、盲目跟从,这是时代变化对大学生群体的考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2]为此,在社會压力与自我成长的压力下,需要唤醒大学生群体的斗争精神,引导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看待事物的发展,以客观公正的视角评价社会现实问题,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应对成长挑战,让“佛系”的人生不再“佛系”,把“都可以”的消极态度转变为“我认为”的主动思考,让他们的目光更加聚焦个体发展,与自我斗争,成功化解“佛系”本质。

二、 大学生斗争精神的价值旨归

斗争在个体的塑造中往往经历反省自己、对抗他人、奉献社会三个层次,即大学生斗争精神可以分为自我精神、他人精神、无我精神三种境界,表现为从提升自身精神需要出发,学习借鉴他人优势,进而转化成为社会进步、为国家发展贡献自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党中央始终强调自我革命,培育大学生斗争精神也应从自身出发,把斗争精神化为反听内视的内省精神。“佛系”“躺平”“反内卷”是现在一部分大学生的标签,研究表明“大学生整体状态良好,但仍有49.4%的学生把自己标榜为‘佛系青年”[3]。这种心态其实是自身在面临压力与困难时的消极避世,美其名曰“心大、不计较”,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不积极、不作为的表现。秉持着“都行、都可以”的做事方法,不争取、不敢争、不想争,这是一种行为上的懈怠。新时代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首先就是反省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实现自我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基础,发挥决定性作用。唤醒大学生群体的斗争精神,关键就在于自我反省,客观审视自己,从中寻找不足,并主动改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在这个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必须练就“打铁还需自身硬”本领,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从思想上入手,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坦诚地面对自身优缺点,与自身的一切不足和缺点斗争到底,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精神文化,争做“行动派”,从本质上抗击“佛系”“躺平”等带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努力成长为建设祖国的坚实力量。

其次,新时代斗争精神是与他人的斗争。这里的斗争不是革命年代的斗争,不是拼得你死我活,不给对方留任何退路,而是注重在斗争的过程中,虚心学习他人优点。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人本身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在复杂严峻且充满挑战的现在,人们最避不开的就是与人竞争。在各大高校中,竞争可以是分数的竞争,可以是奖项的竞争,也可以是个人利益的斗争。与他人斗争的过程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里斗争精神可以是踏实苦干的奋斗精神,“在奋斗中摸爬滚打。”[5]通过学习他人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能力,努力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斗争能力。斗争精神也可以理解为敢于承担的责任担当。只有充分学习他人的优点,夯实基础,才能让自己具备扎实过硬的本领,敢于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才能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与他人的竞争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在相互学习中成长,在相互竞争中发展。个体只有存在于社会关系中才有价值,只有融入集体生活中才能成长,彻底独立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理解与他人的竞争时,必须明确这种竞争是激励自我不断奋斗、不断成长的一种形式,是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个体较量,是为找寻自身不足提供的便捷平台。

最后,斗争精神是奉献社会的无我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的誓言铿锵有力。回望过去,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任劳任怨、慷慨解囊的伟大民族,牺牲奉献是历史的写照。作为未来建设者,大学生身兼重任,如果没有心怀“国之大者”的自觉,就不能全心全意地为祖国奋斗。这种奉献既能是小奉献又可以是大奉献,如小到完成学业、坚守岗位、发展家庭,大到终其一生从事科研工作,助力国家发展,再大到为国捐躯等。大学生的“无我”首先是掌握专业所学,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一切资源完成学业,为祖国发展助力。新时代斗争精神在大学生身上最高的表现就是奉献国家,服务人民,在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面前,分轻重缓急,通过具体的行动把精神化为力量,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其为民族、为国家努力奋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个人价值体系的重塑。只有坚定干事创业的初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路,只有把握自我成长的大方向,才能在风险挑战面前不迷茫。无我的精神境界需要斗争精神的助力,需要大学生群体自觉主动地意识觉醒。

三、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路径

近来社会上流行的“佛系”“躺平”以及“反内卷”都在削弱年轻一代的奋斗动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走出舒适圈,只想安逸地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于国家发展而言这是一种消极的现象。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产物,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發挥促进作用。大学生的培养路径可以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入手。

(一)管理自我品行

精神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自我认知的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追求知识的求真精神。自我品格的修养是最艰巨,也是最直接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首先,要熟知中国历史,从经典的诗词歌赋、小说与纪实文学中深刻领悟古人不服输的拼搏精神、革命先辈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改革开放以后无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者们的向上精神,同时着眼防疫抗疫、抗洪救灾中逆行者们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主动消化吸收优秀品质,在榜样力量的勉励中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次,在“四史”的学习中坚定自身信仰,鉴往知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客观学习历史,从内心深处认可斗争精神的存在价值,以实际行动检验自己的精神定力。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需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精神认同感,在文化学习中领悟精神的重要性,在遇事办事时保持主动不退缩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阐释斗争精神的当代内涵。

(二)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小的耳濡目染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是精神养成的首要场所,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教育以及家风的影响至关重要。据研究,“高亲密度的家庭氛围中的‘佛系大学生的人数比例较少”[3]。需要每个家庭加强勉励斗志的相关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的品格,构建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增强孩子的斗争认知,奠定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家庭基础。家庭教育的成功对促进大学生精神文明养成的深度、厚度至关重要。国家是由千万个小家组成,若每个小家完成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社会就能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家是一个人的根基,只有把斗争精神充分融入个人的生活中,融入千家万户,才能更好地熏陶大学生,让其从内心深处认同斗争精神,明确斗争精神对自我成长、家庭生活、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而把斗争精神化为自己学习实践的动力。

(三)稳固学校根基

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最佳场所,学校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而言是最专业、最全面、最直接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提供过滤浮躁、净化心灵的物质空间,心静方能思考,高质量的文化空间为校园斗争精神教育提供稳定和谐的氛围。首先是教材的更新。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知识载体,在学科建设及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斗争精神的当代内涵及价值所在。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向学生讲解斗争精神的相关知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每天面对的人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其斗争精神的培养水平至关重要。精神的形成是内化与外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精神培育和引导的作用,是精神的传播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整个学校斗争教育的水平,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超高专业水平、坚定斗争意识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前提[4]。教师应成为斗争精神的研究者、传播者,成为大学生斗争精神培养路径上的保障者。最后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大场所,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养成具有凝聚作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发挥榜样力量,从学生身边的榜样入手,做好宣传工作,在学风建设中融入斗争精神,多组织相关活动例如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更好地形成斗争精神。

(四)净化社会舆论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已不是一个陌生词,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社会正在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因此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影响。好的氛围事半功倍,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社会打造成一个风清气正、向好向善的大环境,净化网络环境。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直面网络的机会增多,各种新闻、言论充斥其间,如果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网络将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危险之地。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社交媒体的指引作用,做好社会优秀文化建设工作、舆论宣传工作、先进事迹报道工作等助力斗争精神的培养工作[5]。在当下最重要的是进行自我革命,认清自身的缺点不足,积极向他人学习,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克己自责、奋发向上的斗争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斗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N]. 人民日报,2020-07-31(0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徐美华,刘轩. 当代大学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响——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2021,9(11):1-12.

[4] 习近平. 发扬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 人民日报,2019-09-04(01).

[5]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荐稿人:姜海珊,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