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地方精神文化发掘和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思考
2022-02-20潘小鸭
潘小鸭
摘 要:地方优秀精神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很多地方文化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是不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地方文化獨具特色,在多年的文化沉淀及革命、建设、改革中凝练出广西精神。当前,各地市虽也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很少了解本地精神。因此,本地高校思政课应多挖掘本地的优秀精神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凝聚力、自信心、使命感,加大对本地优秀精神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关键词:地方精神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全面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072-04
中国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每个地方都拥有较为特色的精神文化。广西地处边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也是革命老区,多年来,广西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艰苦奋斗、努力进取,淬炼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广西精神。广西地方精神集中反映了广西人民爱国爱家、艰苦朴素、锐意进取的品格,值得青年一代学习和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向。大学生是中华文明的塑造者和传承人,将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重要性。
一、优秀地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地方精神是对本地区人民在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多角度表达。各地通过凝练地方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实道路。高校扎根地方,为了更好地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2],内容集中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体现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不畏牺牲、爱国敬业的精神,体现了广西作为一个边疆省区、多民族地区的开放包容精神。广西各地市也有自己的地方精神。如南宁市的“能帮就帮,敢做善成”,体现着南宁这个世界宜居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温情;崇左市“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展示了立屯人民为了改变山里的艰苦困境,花了二十多年用双手开凿了一条隧道的故事,体现崇左人民改变贫困面貌、打通幸福道路的奋斗精神,是当代的“愚公移山”,是身边的“红旗渠”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立屯人民也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一个标杆等等。这些精神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地方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对思政理论课内容的具体化。地方优秀精神是教学的重要素材,这些内容对于本地学生有着高度的契合度,为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3]。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要求。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人们更容易受到自身所熟悉的环境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方精神是本地区人民精神品格的体现,地方性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区,当传递的正确价值观是他们所熟悉的内容时,能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传授、宣扬的事物和他们看到的事物具有一致性,这更易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方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精神的提出是为了让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而不是只一味强调有英雄人物,将中国精神具体化才能让更多学生传承和践行。地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将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强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建设的一大重要内容是文化建设,其也是大学的本质性建设。但当前很多地方性高校的这方面是薄弱环节,大学建设更多还停留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校园大楼的建设,还没有达到梳理、凝练、建构、提升精神理念的系统层面,因此,很多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有的高校在强调校园文化,但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形成特色,不成系统,只是零散地堆砌,这也造成千校一面、部分高校缺乏文化特色的现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找着力点。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地方高校在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的同时,还要致力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地方精神是对本地方精神历史的表达,是人们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特质,不仅是本地区人民的价值导向,也是对来到这里的人的一种精神引导。特色校园文化应当是地域文化和行业文化的融合表达,脱离了地域文化、只有行业文化,就会造成雷同,如果没有了行业文化,也就脱离了大学的办学意义,也只有将两个文化结合打造,才能更好地做到继承和创新。因此,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达到“以文化人”“环境育人”的目的[5]。
二、当前地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广西高校的各类教育中,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对本地区优秀的精神文化挖掘和利用都比较欠缺,以至于很多学生对自己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精神都不是很了解。本研究在上课过程中曾经做了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有较为多数的学生不知道在广西边境曾经发生过历时十年之久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对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革命事迹也了解甚少。这样的现象说明,将广西当地的优秀精神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较大的欠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本地的精神文化比较零散,不成系统,有的地方精神提出来了也没有做较大范围的宣传,更多人不是很了解,随着时间流逝,又变成了少部分人的记忆,不利于发扬和传承;二是学校从整体上没有意识到本地优秀精神文化对塑造学生的重要意义,脱离本地精神文化来教育一方学生的教育是停留在表面的教育,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收到实实在在效果的工作,应当以务实的精神来对待,需要研究和深入挖掘本地的精神文化,了解本地的文化心理,从而找到更好的突破口;三是很多教师往往在有限课堂时间里更愿意选择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人和事来举例说明、深入分析,很多任课教师自身对本地文化精神不是很了解,无法做准确、深入的分享和讲解;四是学生缺乏定位,不了解本地精神文化是否优秀,缺乏自信心,不愿意主动分享家乡优秀精神文化。
三、将广西地方优秀精神文化融入本地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分析
(一)深入挖掘地方优秀精神文化
广西具有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历史文化,如各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这些都是广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广西还有由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回、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所形成的多彩的民族文化,表现出了各民族和睦团结的精神;还有广西在长期的革命及战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不畏艰险、甘于贡献的精神等等。各地文化丰富多彩,有的是能直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的资源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这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需求,可以以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思政教师或者工作人员对本地文化精神深入挖掘研究,当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时,可以开设一些相关选修课程。
2020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工作的方案》,要求地级市党委宣传部和高校结队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很多地级市和高校都以此为契机,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建设。例如,广西外国语学院与广西崇左市委宣传部是结队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单位。在合作共建的过程中,高校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开展实践活动,挖掘本地优秀精神文化,这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在合作共建过程中,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崇左市委宣传部在崇左市天等县立屯精神纪念馆成立了共建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对这个实践基地的深入了解,发现“立屯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政课堂能充分利用的活素材。立屯精神,讲述的是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原本生存环境恶劣,喀斯特地貌,四面环山,过去“看天吃饭”,交通也极为不便,居民只靠一条沿着山腰、跨过山顶的羊肠小道跟外界联系,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从1973年开始,三届村党组织班子带领群众与大山抗争、开辟出山通道。历经了24年,打钝钢钎2000多条,烧掉蜡烛3.2万根,用坏电筒330多个,用坏手推车460多辆,终于打通了一条长460米的隧道,圆了世世代代立屯人的“出山梦”,也塑造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立屯精神”是当代愚公移山精神,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素材。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思政教师每年都有较多内容的培训,培训地点遍布广西众多城市,内容涉及五门高校思政课程,为了让更多青年教师了解广西本地精神文化,在培训中可以适当加入广西本地精神文化研究成果或者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很多青年教师是硕士或者博士刚毕业就进入高校教学或者工作,对本地文化没有做过相关研究和深入梳理,对于不是很熟悉的内容一般很少会拿到课中分享和讲解。如果高校能在新教师培训中使教师认识到该项内容的重要性,这对于后期的知识积累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指示。例如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在承办广西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时,充分利用了湘江战役遗址这个全国性的爱国教育基地,给很多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极大的心灵震撼,这对新教师来讲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也让教师体会和认识到身边的事迹和人物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新途径
地方精神不仅体现在官方的言论中,更体现在当地人民的思想行为中。优秀地方精神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地方精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情上找到共鸣点和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取得该项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认为:“学生对问题感觉得越充分,解决问题的决心越大,心理定式与有准备状态、满意感与烦恼感就越充分地帮助他成功,并帮助他从所做的事情中学习。”[2]这显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主体地位主要是在思政课的实践环节体现的,教师必须花费较多的心思进行实践课的设置。地方精神文化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学生身上,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自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梳理,并呈现出来。广西精神不仅体现在人民的身上,还更多地以纪念馆、历史事件遗址、物品等方式呈现,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实践课或者是节假日,给学生布置相关主题的课题或者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当学生自身亲自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个内容、这个精神就更易根植于他们的内心,转化为行动的内驱力也会更强,这不仅仅是学习和践行了本地精神的实践,更是弘扬了中国精神,实现了对本地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形成全面育人合力
当前的“00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普及成长的一代,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哪里,学校的思政政治教育阵地就在哪里。高校要牢牢把握住網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动权,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网络将带给思政教育工作重大挑战。因此,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同样的,优秀地方精神文化要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也离不开网络平台的使用。一方面,高校要鼓励思政教师结合本地精神文化资源录制优秀网络公开课,也可以邀请地方党政领导或者本地研究地方文化精神有所成就的人士进行宣讲等,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优秀地方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熏陶,明确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联合式构建优秀地方精神文化的参与式传播模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络平台,部分高校还专门成立了融媒体中心。高校网络平台是本校宣传的窗口,也是教育的阵地。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对传播内容做到精心策划、挑选,有侧重地挖掘和传播本地的优秀精神文化,定期发布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经典名篇,引导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
四、结语
当前,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和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只有每个国民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感到自信,才会有整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长期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样,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一辈子”的工作。由于其长期性,就需要高校精心地去挖掘各种有效的方式。地方优秀精神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的根基和瑰宝,拥有深厚的价值底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必须充分汲取和借鉴地方精神文化的精髓,并形成长期性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 薛庆超. 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行政管理改革,2017(12):20-25.
[2] 罗海源. 谈广西精神的现实意义[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201-203.
[3]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孟庆鹤. 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以三明学院为例[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3):70-73.
[5] 威廉·赫德·克伯屈. 教学方法原理[M]. 王建新,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荐稿人:周献策,广西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