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助力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开展初探
2022-02-20陈雪丽
陈雪丽
【摘要】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面临着因学生阅历少、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不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作品的时空隔阂等问题而无法创设学生真正能参与的情境,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可以弥补以上的缺陷,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视频音频软件的使用有助于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的开展,让备课更高效,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从而能够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
情境化教学指的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运用,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初中语文的情境化教学就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让文字化为形象的体验,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一些策略方法。
一、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的困境
情境化教学是基于一个情境创设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对这个情境有更多的切身体验是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语文教学是一种以文字创设情境的教学,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字的理解而成功地转换成一个情境却往往会出现问题,这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作品的时空隔阂、生活阅历等关系比较大。对于一些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而生活體验又比较少的学生来说,只是单纯地通过文字创设的情境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共鸣。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作品的时空隔阂、生活阅历少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是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来进行突破。因为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形象化的图文信息,甚至是更为形象的生活情境再现,这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因生活经历少而造成的情境不可想象与理解的问题。
二、信息化技术助力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有效开展
情境化教学需要教师创设一个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有意识地去学习。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个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否则创设的情境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信息化技术手段就可以让语文情境化教学有效开展。
(一)信息化技术助力备课更高效
备课是教学起始的重要环节。备课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效。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问卷星这一类的软件发送调查问卷,可以比较快速地得到有关问题的调查数据。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古诗文学情,我们利用了问卷星向学生发布了古诗文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我们知道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占了调查人数的85.3%,但同时,90%的学生都觉得古诗文里的语句典雅,希望可以在作文、说话时适当引用。这两项调查让我们知道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古诗文,只是对古诗文的教学形式不满意。而且,从调查中也知道学生对于古诗文语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感兴趣的。这些调查结果就是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展教学的基础。
信息化技术除了可以让我们比较快捷地掌握学生的学情之外,还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地寻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例如,笔者在学科资源库输入“课堂实录”,就可以查看到很多教师的课堂录像。这些课堂录像让教学情境真实地再现在教师眼前,让备课参考资料更加直观。信息化技术让海量的教学资源集中在一起,而且是形式多样的、突破传统的一本教案或教学设计。同时,信息化技术也可以拉近教师之间的空间距离,让教师可以快速地获取不在身边的其他教师的帮助。备课时就可以通过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软件实行远程的听评课,获得更多的指导。
(二)信息化技术让课堂学习在情境化中深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现实中,课堂上的空间有很多的限制,要想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现情境化教学,不能只是依靠学生的想象。因为对于缺乏相关经验与阅历的学生来说,那个情境根本就无法想象。这个时候,信息化技术手段就可以把课堂的空间扩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到更真实的情境,并且在情境中让语文的学习得以深化。
(下转第25版)
(上接第24版)
《梦回繁华》语言典雅优美,里面大量的词汇是学生学习写作时的范本。但在上这一课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学生对于《清明上河图》缺少基本的认知,课文篇幅较长,文字晦涩难懂,这对于来自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学习课文时基本只能对着文字想象,对文字描述的情境未能有真切的感受,学生想要积累这些词汇也只能靠死记硬背。为了让学生对文字有更好的理解,笔者先是上网搜出了清明上河网,并用软件截成大小适宜的一张张图片,然后制作成PPT,把课文中那些典雅的四字词语标在图片的相应地方。通过这样图文并茂的方式,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就更明晰、更到位了。理解词语的意思只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部分,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能运用这些词语,因为语文本就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就是要运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词语的掌握应该要放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清明上河图》真人讲解”,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汇并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来讲解《清明上河图》。学生在讲解中实现了真正运用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对词语与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课堂上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讲解。而信息技术就可以帮助解决时空的限制问题,笔者利用课前制作PPT课件的图片,通过剪映这一类的软件按课文内容制作成一个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视频,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个短视频配音。学生再把视频上传到学习QQ群里,大家可以互看互评。信息技术手段就这样帮助我们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更直观的学习方式,也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学习的机会。从原来课堂上少数学生拥有训练机会变成了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然后,笔者再让学生在学习了如何有条理地介绍说明后,再让学生自己拍一个短视频介绍我们的东涌水乡。学生学会了先选取景点,撰写拍摄脚本,然后拍摄视频并配上解说,并用上合适的古诗文。此外,笔者还开设了一个专题写作《二十四节气的东涌水乡》,让学生用视频与文字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特点。学生在拍摄视频时特别重视突出一些有特色的镜头。这样的情境就是最好的写作指导。学生通过捕捉镜头会慢慢感受到写作时要突出与注意的方向。这些情境中的感受与实践比课堂上单纯地讲写作理论与课文分析更直观、更有用。这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了真实,营造出了最真实的情境,语文也从书本走向了运用。这些就是对语文学习的深化。从书本、从课堂走向了真实的生活,学生对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感知。
(三)信息技术助力消除隔阂,让情境化更形象
语文教学中想要情境化更真实,就必须要呈现更多的细节,有了细节的情境化才是真实可感的。这样的情境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接近生活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完成语文的学习,让语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喜欢概括性表达,不习惯于描写性的陈述。这样会让学生的写作语言乏味,内容不生动。所以,信息技术助力下的情境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细节呈现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到呈现细节。
在教《卖炭翁》这一长篇叙事诗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笔者尝试让学生将这首作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学生的第一次改写基本上就是对原诗句的翻译,缺少合理的想象,更缺少细致的描写。如何让学生明白诗歌简练的文字里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与信息呢?学生无法从文字中脑补出形象,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大的阻碍。于是,笔者利用网络找来了《卖炭翁》的短视频给学生看。在观看时,笔者会在每个场景里都暂停一下,让学生看着画面对卖炭翁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从衣着、脸色、手、神情、自然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描述,再结合原诗句,让学生明白细节描写是可以让文字更生动、更加清晰。诗词的文字只是露出水面那百分之二十,还有水面下那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需要我们用理解、用想象去完成对诗歌的解读。这样就完成了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一个语文学习过程,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更真实可观的情境,弥补了时空距离造成的古诗文学习隔阂,并且使学生对于古诗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信息化。教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这个时代发展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信息技术让人类进入第四次革命。这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教育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可能再用以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现在的学生面对未来的社会。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思维,让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提供新的助力。这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有利的。新鲜的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信息技术让文字变得形象,不仅可以提升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文杰.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成长之路,2021(23).
[2]王惠芳.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情境课程设计——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2020(Z2).
[3]宋克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究[J].中小學电教,2020(12).
[4]冷永.信息技术辅助观察,助力语文作文教学[J].数字课堂,2019(7).
[5]马聪.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操作策略[J].语文学刊,2013(10).
[6]沈玲玲.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管理[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3).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