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部编历史教材涵育学生家国情怀

2022-02-20杨铎善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杨铎善

[摘    要]部编历史教材内容把家国情怀置于一个特别而又醒目的位置,从一个制高点上编排了诸多栏目,有利于从一个更全面更细微的角度醇厚学生的情感。“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正是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典型课例,教师不妨活用教材优势,更好地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部编教材;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现实印证

涵育家国情怀应该成为初中生情感纯化过程和学校德育内涵式改革中被补上的一课,应该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涵育的载体应该离不开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因为新的历史教材已经把家国情怀置于一个特别而又醒目的位置,从一个制高点上编排了诸多栏目,有利于从一个更全面更细微的角度醇厚学生的情感。教材中不同主干材料的呈现与价值,佐证性材料的补充与指向,均有基于家国情怀的明确指向。下面仅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进行探析。

一、点面穿插,以唯物史观涵育家国情怀

涵育家国情怀不应空转,而应有强力的支撑与依托,其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之“物”的触摸,能够化“无形”为“有形”,而这正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以物载史,“载”的不仅仅是历史事实,也是家国情怀。从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出发涵育家国情怀,远比空洞的理论更能让“情”的打开显得自然而然,并且印象深刻。当“物”比较典型时、当“物”呈现出生动的一面时、当“物”成为重要佐证时,情感的滋生与丰富也就有了依托。某些“物”经历了岁月的侵蚀,至今依然散发着强烈的光芒,依然是家国情怀的见证。“精心选择典型生动之物,让他们发声”,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筛选资料时的一个基本视点。这其中,注重点面穿插显得不可或缺。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呈现了很多的“物”——精美的丝绸、闪闪发光的漆器、高大的良种马、金灿灿的宝石,以及香料、胡桃、石榴、玻璃、苜蓿、葡萄等,“课后活动”栏目中还有“为什么以‘胡’命名”的思考题。如此之多的“物”全部呈现出来,不免让学生眼花缭乱,妄谈典型、生动。不妨大浪淘沙——尽可能少一点,但更典型,既淘“点”上的典型之“物”,也淘“面”上的关键之“物”,如此,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很好地建立学生的唯物史观,当然,更重要的是高效地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不妨从地域实际出发进行“物”的选择,抛开一大堆常见的“物”不管而专门选择“永昌胡萝卜”(红萝卜)。无疑,这样的选择就源于“典型生动”,说它典型,是因为它是众多历史之物中传承至今仍然鼎鼎有名的,说它生动是因为它的美好形象几乎被当地的学生天天所触摸,它的美味早已深入当地人的脏腑深处,这是从“点”上进行筛选的。然后进行“面”的展开——永昌胡萝卜的“前身”是什么?原来最早的最早,“它”就是胡人的产品;原来最早的最早,永昌地区就居住着胡人(匈奴),南方或中原或更多地区的胡萝卜就是由此传入的。教师利用“互联网+”展示今日永昌胡萝卜成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荣誉证书,本地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荣誉。如此,先由“面”到“点”,后由“点”到“面”,学生升腾起强烈的家国情怀——爱家乡爱祖国之情的酝酿、铺陈和浓厚变得自然而然。

实践证明,从“典型生动之物”出发,并且既聚焦于“点”也展开于“面”,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的需要,也是醇厚学生家国情怀的需要。

二、碎整结合,以时空观念涵育家国情怀

涵育学生家国情怀也离不开时空观念的建立。“特定”的时空内,“情”才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形态、规律或特征。“大中华、汉人、汉族、丝绸之路”等等具有多重意蕴的称谓,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离不开特定时空中发生的一波又一波的具体事件。如果抛开特定“时空”而妄谈情感的滋生,如果不以“时空”为坐标系去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不深入典型的现场去激活情感,那么,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必然是无源之水,情感上的空泛与苍白也就是必然而然的。时空观念的建立应该以何种形式架构呢?实践证明,“碎”与“整”的结合不可或缺。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安排这个“材料研读”是有深意的。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先从“碎”的角度去理解。所谓“碎”就是局部,就是个人状态,就是个性行为。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纪录片《中国通史》的部分镜头,在出示“荣誉的力量”片头字幕之后,解说员介绍了张骞的个性及心路历程:“他原本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一个勇于用实际行动去取得荣誉的人,一个敢于挑战艰难险阻的人……”这样“碎”的史料选择一下子抓住了初中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后面“整”的史料呈现及情感激发奠定了基础。

接着,教师从“整”的角度进一步夯实课堂关键行为,利用教育云平台出示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汉的边境一直未曾安稳,匈奴人屡屡进犯,国家主权屡屡受到践踏,此时此刻,保卫边疆和捍卫主权成为整体大势。但是,西域环境的恶劣有目共睹,荒凉、崎岖与荆棘让人胆战心惊,茫茫无际的戈壁滩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张骞敢于向这样的地带挺进,的确是一种“凿空”行为。如此,从“整”的角度出发,让“豪情”“大无畏”等精神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最后,教师进一步由文本中的“凿空”上升到一个更大层面上的“鑿空”,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凿空”吗?人类踏上月球是“凿空”吗?引领学生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由张骞到更多个善于、勇于“凿空”的人,必将更好地浓厚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的“碎整结合”既彰显了初中生学习上的深入与拓展,也彰显着历史课堂的创新与厚重,更彰显着学生家国情怀的强力激发。

三、古今对比,以现实印证涵育家国情怀

仅仅停留在古代标签式人物的品鉴上是不够的,仅仅以典型人物为鉴去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不够的。引领学生进行古今对比,从身边触手可及的人事中汲取家国情怀的力量,就成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必然指向。部编版历史教材中有大量活用现代化例子的地方。

如“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教学中一段课末的探究设计及部分课堂环节,出示时政新闻:“以前,从乌鲁木齐到兰州的高铁到张掖后‘拐弯’到青海的部分地区到达兰州,与金昌地区无缘。但是这种局面现在终于结束了。一条长518公里,途径金昌的高铁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丝绸之路由过去的骡马或者骆驼为运输工具的时代真正过去了,高速以及高速生活方式也在金昌地区了出现了……”作为金昌人你有自豪之感吗?你的体会或者反思是什么?你想对张骞说些什么?接着,教师出示新的高铁路线图、六七十年代绿皮火车的时速表、现代高铁和古人步行的对比动态视频,从丰富的欣赏、辩论和憧憬中,一点一滴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与学生的现实息息相关,都在生活中能够得到印证,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因而学生情感的打开变得自然,情感的质地更加朴实、情感的触摸变得更加具象和细腻。古时的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互惠之路、文化互鉴之路、政治合作之路。而这样的路就在身边,就在家乡人的口口相传中,可能触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改变家乡人融入世界的速度和方式。如此,家国情怀的醇厚变得更有力、更自然、更持久。

事实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本就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并列地培育这些核心素养,亦可以互为因果,通过一个递进的方式,螺旋上升,依次渗透。历史教师,应该以家国情怀的建构为重,依据部编版初中教材优势,整合多个因子,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逐步推进、有效衔接的整体框架”,加大情感润泽的力度,以此更好地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孙军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0(7):68.

[2]金毓.以物载史,涵育唯物史观[J].历史教学,2020(13):72.

[3]赵晓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10):78.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镜头中的组诗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