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牌工作室”的“文旅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2-19濮德锁
濮德锁
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是为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促进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首批建设的省级名师工作室,笔者的工作室以教学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引进行业大师,打造了校企双主体的金牌工作室。为更好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根据“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的指引,进行了基于金牌工作室的“文旅创”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文旅创”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文旅创”火热的需求与人才零供给
文创,全称“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2013年以来,特别是2018 年提出文旅融合后,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智慧文旅”“创意文旅”等旅游新业态逐渐兴起,对文化底蕴深、旅游服务水平高、创业创新能力强的新型旅游人才需求迫切。
扬州作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也提出了全力打造“旅游名城”的战略定位,亟须高素质新型旅游人才,面对市场对新型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的旅游教育无法提供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通过对扬州市及各县市区文旅集团、扬州各大景区和企业文创部门的调查发现,近几年扬州旅游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多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没有独创的爆款产品,各家都希望能招到文旅创复合型人才,但是没有在旅游专业毕业生中招到一个适合的学生。瘦西湖1757 街区与瘦西湖夜市是相对成功的案例,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的员工都是自己送出去学习或从外地高薪聘来,负责人认为现有的旅游教育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现在毕业生只能从事传统的相对简单的旅游服务,无法提供高层次的新型旅游服务。
(二)文旅创人才零供给的原因
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化”,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培养目标因循传统的思维和定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考证、轻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培养目标“窄化”,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相对缺失,传统文化知识与职业素养相对较差。
旅游人才培养载体“单一化”,难以提升学生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依赖过去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缺乏促进校企全程协同、校企深度合作的交流平台,缺少有效对接的育人载体,人才培养能力“弱化”,使得校企合作始终未能真正落地,导致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较弱。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化”,难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和学生都远离行业一线,与市场脱轨,教师专业能力弱,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虚化”,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与技术技能单一,以致毕业生较差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提升的需求。
二、金牌工作室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一)金牌工作室的由来
2004 年以来,笔者坚持校企“双元”育人,为解决校企合作虚化,缺少平台的问题,2010年学校依托笔者的名师工作室引进行业大师,建立了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校企双主体工作室,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制约着工作室高质运营。2015 年借助工作室成为省级名师工作室的机遇,学校深化“双元”合作,对原校企“双主体”工作室进行升级,重构育人新载体,打造了由“4 位金牌教练+8 位金牌教师+4 位金牌大师”组成的金牌工作室,他们是“金牌工作室”的技术标杆、道德榜样和管理主心骨。
(二)金牌工作室的内涵
金牌工作室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以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旅游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省级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融合共生而形成的育人平台。金牌工作室实质是一个由教育名师、行业大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高度融合“学场+职场”,赋能教师团队,共同培育高素质旅游人才,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一种探索。
(三)金牌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金牌工作室由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提供企业专家和实践场所,学校提供专业教师、教学场所、办公场地,共同组建而成。金牌工作室在专家指导委员会、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严格遵守工作室例会、学习、研讨、工作、考核、经费、奖惩等规章制度,积极承接政行企校活动项目,在获得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获得相关经费,通过校内、校外不停的循环,最终实现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双提升,同时依托金牌工作室,积极邀请高校及行业专家,以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交流,并根据学生专业能力的不同给予差异化培养,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三、依托金牌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
(一)合理定位“文化+旅游+创新”的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人才培养新目标。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工作室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调研,邀请专家专门研讨,确定将传统文化与旅游教育相结合,以培育“文旅创”融合型旅游人才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
建构人才结构模型。学习国家、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最新行业标准,对照岗位要求和国赛、省赛要求,确定了以旅游专业课程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课程,凸显创新创业意识,构建“文化底蕴深、旅游服务水平高、创业创新能力强”的“文旅创”融合型高素质旅游人才结构模型(见图1),全方位提升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图1 “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型人才结构模型
新模型一方面强调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利用文化和旅游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强调创新教育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努力让更多旅游专业学生成为创新创业者,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升职业能力层次。
(二)创新建构“特色课程+特色资源+特色实践”进阶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商,确定成长三大阶梯。工作室把学生从初学者到胜任者的成长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专项知识、专业综合知识三级;实践能力分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专项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级;技术岗位分为认岗、跟岗、顶岗三级。知识、能力、岗位的三级阶梯一一对应,共同构成了学生的三大阶梯目标。
校企共建,开发特色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艺术文化等纳入课程体系,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第二阶段开设音乐才艺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三阶段开设艺术修养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开设的特色课程有节令文化、诗词赏析、地方曲艺、扬州评话、书法、竹笛、著名旅游景点鉴赏、艺术品鉴赏、北京专线导游等。
校企共研,建设特色教学资源。工作室与集邮协会合作建成了模拟景点扬州邮游文化体验中心,与导游协会合作编制新型活页式教材《地方景点导游》等。此外校企合作开发了《模拟导游虚拟仿真软件》等特色资源,基于泛雅等平台开发“扬州导游大讲堂”和“扬州旅游文化大讲堂”线上教学资源,加强信息化资源赋能。
校企共谋,组织特色实践活动。依托“金牌工作室”与扬州市导游、收藏、集邮等行业协会合作,充分利用职业体验、素养拓展、技能提升等项目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门票展览、邮票展览等特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文旅创”综合素养。建立校园教室(小课堂)—工作室(大讲堂)—旅游场(演练堂)的联动空间,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电影《你好,李焕英》热映时,与收藏协会联合策划举行“李焕英那个时代的老物件”展览;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与集邮协会策划举行“百年党史邮展”。策划、布展、导游讲解、巡回展出,学生全程参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特色课程+特色资源+特色实践”进阶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实现了岗课赛证融通,助力学生从“新手—熟手—能手—胜任者”的进阶蜕变。
(三)建立“多元”评价考核体系,开发“教学+实训+考试”实战化系统
校企共定评价标准。通过与行业协会建立双向任职、开放共享的交流机制,工作室领衔人在行业协会任职,工作室中的行业大师担任学校旅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形式对接行业,工作室牵头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新标准注重过程与能力考核,体现“企业评、过程评、游客评”等多元考评。
校企共制专业考纲。专业课程考什么,以往都是由教者决定,缺少科学性与效度。工作室根据实际情况、进阶标准,科学制定考纲,实行教考分离,第三方依据考纲命题,邀请企业师傅现场考核,实现以考促教、以考规教、以考促学。
校企共设考核软件。工作室创新开发“导游现场考试模拟系统”,基于真实场景,全面应用于实训及考试,适用于省市及全国景点,帮助学生提升讲解能力,利用信息化软件促进评价的深度与广度。
四、人才培养成效
金牌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获省教学类大赛一等奖11 项,省技能大赛金牌5 枚,晋升省特3 人、正高2 人、苏教名家1 人、全国金牌导游1 人,充分证明了工作室助力教师成长的成效。金牌工作室成立以来,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在国、省“双创”大赛获1 金3 银,省技能大赛获3 金7 银10 铜。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96.16%的单位评价学生文化素养高、技能好、创新能力强。学生导游证得证率达92.3%,多数毕业生入职北京国都、青旅、瘦西湖、何园等合作名企,一次性对口就业率高。领衔人多次在长三角职业教育发展创新论坛、省名师工作室建设协作组活动等场合介绍做法和经验。省、市领导对金牌工作室进行视察调研,并充分肯定工作室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