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2022-02-19李慧刘江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

李慧 刘江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开设关于国家安全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金融知识、人口资源、社会责任、海洋科学、管理学等人文科学素养的选修课、拓展课或专题讲座(活动),将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具有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做人、做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学校公共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方案与执行存在“两张皮”现象

《指导意见》规定“中、高职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均应当不少于10%”。2013年以来,江苏省教育厅陆续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审批后实施。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限选课、任选课都有,且课时比例也都超过了10%。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学校并未按此方案执行,特别是有对口单招(综合高中)的学校更是如此,实际授课以最后单招统考的课程为主,非统考课程课时量都大大削减,选修课更是被边缘化了。审批过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应付上级检查,造成了方案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二)学生“被选修”现象普遍

公共选修课程数量少。据调查,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按照专业大类在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摄影、书法、音乐欣赏、社交礼仪等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数量很少甚至唯一,学生基本上没有选择余地,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往往由教务处和系部决定,公共选修课所起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此外,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同一班级的学生只能选修同一门课程,从而失去了“选课”的意义,“选修”变成了“必修”,学生的课程权利被所谓的班级课程权利所替代,学生处于“被选修”状态[1]。

(三)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设计

公共选修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能满足完成教学计划的需要,存在为开设选修课而开设选修课的现象,导致课程计划性不强,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缺乏客观的规范和标准,没有一套完整的公共选修课程计划。事实上,这样的选修课很难满足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需求。公共选修课应该是多样化的、生成性的,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所说,“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应成为个人转变的通道”[2]。由此可见,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从表象上看是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二、围绕核心素养开发公共选修课程“菜单”

(一)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 大素养,细分为人文积淀等18 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通用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职业意识、工匠精神、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等),体现中职人才培养核心素养的“通用”特征、“职业”特征、“多元”特征及“融合”特征[4]。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公共选修课程“菜单”

公共选修课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中职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菜单”,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程“菜单”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三大类,具体见表1。

表1 基于核心素养的公共选修课程“菜单”

三、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公共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开设的。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养成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养成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具有抗挫折能力的健全人格;养成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意识;培养规则与法治意识,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二)教学内容聚焦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公共选修课内容要坚持广泛性、科学性、综合性的原则,充分挖掘课程内涵,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是整合教学内容。对没有现成教材的公共选修课,教师要围绕主题和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收集、整理、选择、提炼、制作素材。二是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特色资源是指具有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同志故居”等地域红色资源开设“周恩来精神”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使选修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信仰课”“人生课”。三是要体现课程思政。充分挖掘选修课中的思政元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融入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课程实施落实核心素养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公共选修课的实施过程是落实核心素养关键环节,一是采用“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做中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坚持手脑并用,学思结合。二是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沟通交流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是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现核心素养

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公共选修课要实施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梯度化等多元评价方式,关注过程发展。评价内容要多元化,重点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以过程性和体验式评价为主,采用实物作品、讨论、活动报告、“笔试+实操”等方式进行。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以学生为主体,创建科学、宽松的评价氛围,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组间评价的方式,同时让教师、企业师傅、家长等都要参与过程评价。评价标准要有梯度化,尊重学生个体和群体差异,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既关注群体的成长,更关注学生个体兴趣的提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梯度,探索增值评价,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四、公共选修课程管理的建议

(一)细化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选修课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须达到10%,建议人文素质类课程占选修课的60%左右,专业技能类课程占30%左右,社会实践类课程占10%左右。每门选修课1—2 个学分,一般安排为18—36 学时。每个专业一般开设7—10门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人文素质类5 个子模块中每个模块只能选1—2 门课程,专业技能类可以选2—3 门课程,社会实践类可以选1—2 门课程。可将选修课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包含7 门以上的相关课程,有利于学生选择。由于公共选修课要打破班级授课制,这就要求教务部门克服排课困难,统筹师资、教学设备和上课场所,创新工作方法,为选修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加强日常教学督导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进行教学检查视导,抽查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各职业学校特别是有单招考试(综合高中)的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为了应试教育而随意减少或忽略选修课。

(三)加强对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

在学期开学前,教务处和系部要提前广泛宣传,在校园网上公布每门公共选修课的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课程特色和任课教师等基本情况,供学生了解、比较,还要组织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以及班主任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课。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评价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