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思政元素城市地理学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单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课堂教学的视角

2022-02-19王玉琳刘光盛王红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城市化思政世界

■ 王玉琳,刘光盛,2,3,王红梅,2,3,

(1.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63;3.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也曾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中提到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育人正是回归教育的本真路径[1]。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和核心。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研究等[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节讲述了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重要知识点之一,是该课程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课堂教学浓缩在单节课中,集中思考其融入路径和方法,以期为今后城市地理学甚至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上学习“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课程,希望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中世纪前城市的发展、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分水岭,工业革命前,城市化发展速度慢,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工业革命使城市人口大量、快速地向城市集中,形成数量众多的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因此本节会重点剖析工业化社会阶段的城市化特征,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前十位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城市体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内容、方式手段、效果

如表1所示,当前课堂教学处于根据选用教材,教师在PPT辅助下,主要给学生讲解应完成教学内容的状态,涉及思政元素较少,仍未找到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和方法。

表1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模式

三、思政元素融入单节课堂教学的路径

思政元素融入单节课堂教学的整体路径详见图1。

图1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融入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且真正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城市体系格局形成根本原因。在达成前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大国复兴以及创新科技等思政元素。具体实施路径是:对照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阐明中国城市发展在世界史舞台上的重要性,突出古代中国城市在世界史上的杰出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在单节课堂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分析世界前十位城市的位序变化,承认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逐步衰落,直至退出世界前十位城市的历史事实,厘清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强国的原因,当今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我中华大国复兴梦,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再创新辉煌,自然融合了大国复兴梦的思政元素;讲解世界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近代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超越中华的深层原因就是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科技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努力进行科技创新使其达到世界领先,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学理念的融入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看法、认识或思想”[3]。很久以来,普适性教学活动中教学理念,多是强调专业或者技术层面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这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不相符。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当今教学理念中必须融入思政要素,创新教学理念。所谓课程思政,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4]。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教学中,就是秉持着这种融入了课程思政的新教学理念,将思政要素贯穿在教师课前备课、课上讲授、课后评价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教学主体的控制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主体——教师的掌控程度,即教学主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控制。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纳入思政元素和道德资源,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可见,教学主体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6]。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必须以德为先,“正人先正己”。教师需要自身道德高尚,修养足够,并且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教育能力,能够挖掘“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中的思政要素,而且贯穿于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学载体的融入

教学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主体结合在一起,最终都汇入到课堂,从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环节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课堂授课。

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具体见附表1),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设计。

附表1 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的设计

其次,体现在课程环节的设计上。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四大文明古国、西方中世纪、唐长安城、近代和当代世界知名城市的材料,熟悉相关内容,教师准备上述城市的图片、资料、小视频,制作PPT。课中,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外城市化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中世纪前着重强调四大文明古国城市的对比分析,中世纪时期主要强调唐长安城与欧洲城市的对比,以教师讲授为主;工业社会时期主要以世界前十大城市的排名变化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挖掘城市形成的驱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甚至近代中国历史;当代世界城市化仍然采用数据图表分析和提问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和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得出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城市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激励同学们为科技强国而努力,为我中华之复兴而努力,为实现大国梦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课后,教师布置一些参考文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最后,体现在学习效果评价上。从学生学的角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层面,学习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知识;在思想层面,提升了爱国主义、科教兴国的认识和觉悟;在能力层面,掌握了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教师基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对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改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获得感,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课程教学的角度,通过教学目标设计、内容、教学组织的再思考,重新进行系统设计,使原有课程除了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外,同时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

四、思政元素融入单节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建立时空交融的二维逻辑分析框架

首先以时间为一个维度,进行不同历史阶段的对比分析。讲授中,以时间段为参照坐标,阐述各个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指出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进行城市发展概况的纵向比较分析,找出并突出中国城市建设的特色和亮点;其次以空间为另一个维度比较分析中国与世界各国,讲授中以空间为另一个参照坐标,比较分析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最终,在象限图上凝练出中国城市发展在世界发展史上的地位;剖析和总结中国城市发展的兴衰与成败(见图2)。

图2 时空交融二维逻辑分析框架

授课中,在讲述中世纪前城市的发展、城市产生和早期城市发展内容部分时,指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讲述欧洲中世纪及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发展时,指出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是倒退的,而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最繁华的城市,激起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在讲述近代社会城市发展时,指出近代欧洲因为科技革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欧洲的城市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而中国由于技术革命没有跟上,城市发展速度滞后于欧洲,中国的大城市逐步衰落直至退出世界前十位城市的历史事实,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励同学们为科技强国而努力;当讲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现状特征时,指出中国发达城市和世界领先城市之间的差距,激励同学们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的大国梦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深度挖掘城市发展驱动机制

在描述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城市形成发展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深度剖析城市形成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的关系,思考如何从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中总结经验,找到城市发展的驱动机制,在历史时期城市形成发展的驱动机制中汲取养分和经验,指导当今及未来的中国城市建设。

(三)结合大量量化分析手段

在一般质性分析基础上,对于世界城市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尝试引导学生利用数据融入量化分析,探寻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地,城市人口规模是反映城市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通过不同阶段城市人口规模数据的统计分析、位序与规模交叉融合,探寻城市发展变化规律,揭示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比如在讲述近代工业社会城市发展时,通过分析世界前十位城市的位序变化,看清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在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舞台上逐步衰落直至退出世界前十位城市的历史事实,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强国的原因,在于科技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我中华大国崛起的大国梦,我辈须奋发图强,努力再创新辉煌。

选择城市地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尝试了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探索出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控制以及教学载体——课堂上”的“四维融入路径”,创新了“逻辑分析框架搭建—驱动机制深挖—量化分析融合”的“三重结合方法”。期待单节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与方法,可在今后城市地理学甚至其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上进行推广和应用,为思政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城市化思政世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