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2022-02-19张丽英张子轩
■ 张丽英,张子轩,韩 英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建设“健康中国”己成为国家战略,维护人民健康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健康内蒙古行动实施方案》[3]。
人体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来看,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标准[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规划性管理[5],而乌兰浩特各盟市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落地较慢,存在着工作缺乏协调、服务内容重复、场地和设施简陋、服务机构资质不规范、专业仪器利用率较低、心理辅导队伍紧缺、辅导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居民心理亚健康状态严重等问题,居民对现有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满意度一般与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之间表现出强烈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6]。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专业团队历时两个月,以内蒙古8个盟市的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现状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力求为构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及初步设想。
一、调研方法及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课题小组采用了问卷调研法和实地座谈法,由小组成员通过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发放问卷2107份,其中内蒙古居民1838份(未知具体盟市的424人),264人来自区外各省市。实地走访座谈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近200人。本调研报告主要以内蒙古居民1838份问卷调查结果为支撑。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二、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数据
1.对心理健康内涵及标准的把握:74.51%的居民认为身体健康、无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
2.对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79.4%的居民认为是悲观抑郁,78.36%的居民认为是思想偏激,73.37%的居民认为是性格孤僻。
3.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应对:41.53%的居民认为心理问题会根据情况而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29.14%的居民认为心理问题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10.29%的居民认为心理问题的解决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三、社区居民心理服务需求调查
(一)寻求心理帮助的心理感受
1/3的居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部分居民会有这方面的顾虑,但还是会去寻求专业帮助。仅有少部分的居民会担心身边人的非议,不好意思去做心理咨询。
(二)心理服务项目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压力调试与情绪管理、学业指导、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相关内容、就业创业辅导、职场人际关系、婚恋指导均有需求。大部分居民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急待解决情绪宣泄、压力缓解的问题(见图1)。
图1 居民心理服务项目需求分析
(三)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调研
有大部分的居民对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有需求,另有居民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及对心理疾病的种类和症状有需求。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需要了解寻求心理救助的途径(详见图2)。
图2 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情况
(四)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调研
目前,居民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专家讲座、社区科普宣传栏获取、电话咨询及其他方式来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获取方式较为传统(详见图3)。
图3 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五)希望获得的心理服务方式调研
大部分居民会选择一对一面对面咨询,居民表示愿意参加定期举办的心理讲座、心理互助小组,以及选择网络咨询。对社区心理专栏宣传和热线电话咨询倾向较小(详见图4)。
图4 获得心理服务的方式
(六)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态度的调研:有81.68%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在社区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说明居民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较为迫切。
(七)适合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的调研
88.94%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由心理学专业人士担任,32.46%的居民认为社区工作者适合担任此项工作,还有28.14%的居民认为教师也可承担此项工作(详见图5)。结果显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
图5 适合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
(八)对心理健康工作建议的调研
74.66%的居民建议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72.71%的居民建议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64.97%的居民也提出了进行心理测评的建议(详见图6)。
图6 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
四、社区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结论
(一)民众日益增强的心理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调查发现,女性与青年人对自身心理状态满意度较低,心理服务需求较强。各年龄段民众对心理健康内涵及标准的把握、对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对心理行为问题的应对等心理素养水平不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心理疾病的预防科普知识需求量较大,选择专业服务时倾向选择人际交往建议及发泄情绪、缓解压力。
(二)着力在部门协作上下功夫
1.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切实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的推进格局。各地市县区建立健全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政法委、卫生、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政府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区(村)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作用。建立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心理服务逐渐融入基层,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心理服务专业团队深入社区(村)家庭、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注退役军人、失独老人、留守儿童、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
3.充分发挥高校及医院服务社会的职能。政府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让社会力量注入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社区可以设置兼职岗位,吸引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愿意提供心理学服务并有心理服务资质的志愿者加入社区心理服务队伍[8],也可以由社区(村)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将社会心理服务交给有资质的教育及医疗机构,充分发挥高校及医院专业队伍集中的优势,为居民提供多元服务内容及个性化服务。因社区(村)心理服务的关注点是预防,而非治疗,故应以高校心理服务队伍为主。
4.丰富社区心理服务内容与形式。社区(村)心理服务的重点是关注正常人,而非异常人,服务对象主要是正常人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讲座,家庭、邻里、夫妻、亲子、团队合作等主题工作坊及青少年适应性和发展性心理咨询,要分析每一位居民的具体心理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5.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心理服务的资金投入。配备专业的设施,依托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设立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和户外体验教育基地,为社区广大群众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和为特殊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9]。政府要为社区心理服务承担部分必要费用,政府可以考虑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医保体系的一部分。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建立24小时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和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服务。
6.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大心理科普宣传力度。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是最基本的工作形式。倡导每个人都是自身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让心理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居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多种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宣传折页、科普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与科协、电视台、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心理科普类的知识竞赛及科普讲解大赛,通过比赛在相关行业及心理爱好者中选拨“心理科普宣讲大使”,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