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2-02-19袁静孙榕芳张占东
袁静,孙榕芳,张占东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1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2普外科,郑州 450000
结直肠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2]。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结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主要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临床研究发现,两种手术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开放手术不利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且术后康复时间较长[3-4]。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中国已经发展数十年,有着较好的进展。应激反应是刺激物与个体自身的身心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分为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心理反应主要指机体在强光、手术、创伤等刺激下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5-6]。在应激状态下,机体通常以整体做出反应,既有心理反应,亦有生理反应,两者无法分割开来。本研究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8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7]中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手术前经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术前胸腹部增强CT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腹腔广泛粘连或合并妊娠;近期进行过输血、免疫治疗或放化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8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开放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每组84例。开放手术组患者给予开放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开放手术组患者严格按照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进行操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采取五孔法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选取脐上缘行大约1 cm的切口,置入气腹针,随后放置直径10 mm的套管作为观察孔,右腹部置入12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分别在右锁骨中线平脐点、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点、耻骨上二横指部位置入5 mm Trocar作为辅助操作孔。操作孔置好后首先仔细观察肝脏、小肠以及腹膜的表面,检查之后分离肠系膜下动静脉及淋巴结、脂肪组织,分别在左肠动脉上方及胰腺下方夹闭动静脉并且离断。沿着Toldt’s间隙游离组织直至盆底肌水平,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在肿瘤下方3 cm处离断直肠,在距离肿瘤上部15 cm处离断乙状结肠,取出离断的肿瘤肠管,随后对肠腔进行消毒,使用吻合器将乙状结肠与保留的直肠进行吻合,吻合成功后使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并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手术相关指标 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1.3.2 胃肠功能指标 由医护人员对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
1.3.3 炎症指标、应激指标 抽取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42 h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提取上清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检测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避免出现误差。使用试管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严格按照试验说明进行。
1.3.4术后并发症、疗效 由医护人员对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包括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按照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进行评价。显效:肿瘤完全切除,伤口愈合并且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未能完全切除肿瘤组织或肿瘤缩小,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开放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s)
组别开放手术组(n=84)腹腔镜手术组(n=84)t值P值手术时间(min)142.16±11.34 169.53±12.34 14.970 0.001术中出血量(ml)210.37±12.16 121.59±6.75 58.510 0.001住院时间(d)11.23±1.24 9.21±1.06 11.350 0.001
2.2 胃肠功能指标的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进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的比较(d,±s)
表3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的比较(d,±s)
组别开放手术组(n=84)腹腔镜手术组(n=84)t值P值3.25±0.14 2.01±0.12 61.630 0.001 4.13±0.11 2.18±0.16 92.050 0.001 3.95±1.05 1.96±0.67 14.640 0.001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 进食时间
2.3 炎症指标的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WBC计数、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WBC计数、CRP、IL-6水平均高于本组手术前,但腹腔镜手术组患者WBC计数、CRP、IL-6水平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的比较
2.4 应激指标的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NE、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NE、Cor水平均高于本组手术前,但腹腔镜手术组患者NE、Cor水平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应激指标的比较
2.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9%(1/84),低于开放手术组的10.71%(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0,P<0.05)。(表6)
表6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6 疗效的比较
开放手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90%(73/84),低于腹腔镜手术组的97.62%(8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5,P<0.05)。(表7)
表7 两组患者的疗效
3 讨论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40万新发病例[8-10]。临床调查显示,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例数约占全球的19.0%,而病死例数则达到了20%以上,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1]。
目前对结直肠癌患者给予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治疗仍有较大争议。有学者指出,开放手术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创伤产生的应激反应较大,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及体液系统发生复杂反应,进而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2-13]。而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肠麻痹。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的短期和中期预后与开放手术相当。虽然腹腔镜手术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具有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学习时间长的缺点。临床广泛应用需要对临床医师进行培训和教育[14-15]。本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手术治疗患者,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进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腹腔镜手术有着较好的生理学优势,使用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有切口较小、切口感染发生率较低、术后肠粘连较轻的优点。应激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其本质是防御性的[16-17]。临床研究显示,虽然腹腔镜手术有着较多优点,但是其作为一种手术,仍会使患者机体产生应激反应,亦会对机体炎症反应造成影响[18-19]。WBC计数、CRP、IL-6、NE、Cor分别是临床常用的炎症指标和应激指标,对其进行检测能够对患者机体炎症情况和应激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20-21]。本研究发现,手术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WBC计数、CRP、IL-6、NE、Cor水平均低于开放手术患者,说明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炎症反应、应激反应的影响较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腹腔镜手术能够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获得较为清晰的视野,进而完成一系列的手术,能够减少对机体组织的牵拉,降低对重要组织和血管的误伤概率,进而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还发现,给予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开放手术治疗患者,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使用腹腔镜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对机体炎症反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较小,且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