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干预对口腔癌术后患者口腔黏膜愈合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2-19毛亚歌李伟明
毛亚歌,李伟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口腔科,2肿瘤科,郑州 450003
口腔癌是发生于口腔及其周围组织的恶性肿瘤,也是临床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1],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第6位,以舌癌、牙癌、上颌癌最常见。多数专家认为,口腔内牙龈等部位的不良修复体或残根、残冠反复摩擦刺激是口腔癌的发病因素,也有专家认为该病与生冷、重口味食物刺激和爱嚼槟榔、抽烟酗酒等长期的个人口腔不良习惯有关[2-3]。目前,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为临床治疗口腔癌的主要方案。但由于口腔癌的手术部位比较特殊,且创面较大,故术后愈合较慢,若术后口腔内组织缺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影响了组织的修复,患者还会出现咀嚼、吞咽不良等诸多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容貌受损,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4]。故手术所致的一定程度的口腔黏膜创伤及术后感染、吞咽困难等诸多并发症为护理的重点,术后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相关行为护理干预,有助于重建患者对口腔卫生的正确认知,提高营养健康水平,改善术后恢复期间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口腔癌患者实施全方位干预,开展口腔、饮食、心理疏导等多元化全面护理,探讨全方位干预对口腔癌术后患者口腔黏膜愈合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口腔癌;②经临床检查,原发病灶能够实施切除;③临床资料完整,且各项检查完善;④病情稳定,神志清楚,能够顺利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凝血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②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③有精神系统疾病或精神失常,无法进行基本沟通;④正在进行组织修复相关治疗。82例口腔癌患者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40~72岁,平均(46.8±3.8)岁。将82例口腔癌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46.3±3.4)岁。对照组中,男 23例,女 18例;年龄 42~72岁,平均(47.3±4.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按照术后护理的常规程序进行护理。①及时更换手术部位的敷料,指导患者保持术后口腔清洁卫生,以防止感染口腔黏膜,影响口腔黏膜的愈合[5]。遵医嘱给药,协助患者进行3~4周的口唇舌功能恢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认识到之前错误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要严格戒烟戒酒,还需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②从饮食的途径、类型以及进食时间等方面安排饮食,待术后6 h患者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停止后,常规置入胃管。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首次注入少量温水,若患者无不适反应,再缓慢过渡到清淡流质饮食[6]。③为避免患者术后情绪波动,甚至产生烦躁、抑郁等严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言语鼓励和行动支持,可通过听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安排口腔癌相关知识宣讲,嘱咐家属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
1.2.2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全方位干预。①术后口腔护理:除常规口腔卫生指导宣教外,还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继发性感染,原因在于口腔中存在多种真菌、细菌,在术后炎症的刺激下,口腔的微环境有可能会被破坏,故应对不同唾液pH值的患者选用与之对应酸碱度的漱口液,如碳酸氢钠溶液、双氧水或生理盐水[7]。每日使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常规擦拭口腔2次。定时巡视,协助患者每2 h更换体位,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目的是防止术后口腔伤口感染影响愈合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8-9]。定时观察口腔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创面愈合情况、皮瓣皮温、渗血情况及有无脱落等,根据颜色来判断皮瓣的血液供应情况,若皮瓣颜色为红色且有弹性,表明血液供应正常,若血液供应不良,则皮瓣呈浅紫色,如果皮温降低呈苍白色,则说明血液无法供应,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另外,告知患者术后早期减少吞咽次数,以免多次牵拉皮瓣影响口腔黏膜的恢复。②饮食干预:同对照组使用胃管鼻饲法,但因患者术后口腔黏膜需10天左右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无法经口进食,故护理人员应区别于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和消化能力,为患者制订详细的营养支持方案,运用递进式方法来控制每餐、每日的进食量,还要保证食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等营养成分的均衡配比,逐渐增加进餐量[10]。手术48 h后,鼻饲菜汁、牛奶等流质饮食,在术后1~2周内逐渐向半流质、普食过渡,可将食物打成糊状再经胃管注入,鼻饲前后在胃管中注入温开水冲洗以避免食物残渣堵塞胃管[11],每次注入量不超过350 ml。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落,定时巡视并检查是否有扭曲和移位,同时评估引流液颜色、量和性质。③心理护理:与口腔的生理功能相比,患者术后容貌外观的改变常被忽视[12],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对照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多与患者一对一沟通,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可通过讲述其他患者治疗成功、快速恢复的案例,增加患者的信心。从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患者依从性较低的原因,并指导患者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患者配合度和护理依从性。④其他护理:重视家庭护理,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有关口腔癌的基础知识,宣教如何促进术后口腔黏膜愈合、预防口腔癌复发;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安排其尽早下床活动;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采取缓解术后疼痛的其他治疗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口腔黏膜愈合情况。②干预前后,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QLQ-C30)[13]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瓣坏死、电切综合征、吸入性肺炎等,总发生率=(皮瓣坏死+电切综合征+吸入性肺炎+其他)例数/总例数×100%。④根据自制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将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和完全不依从3个等级,依从率=(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⑤出院当日,由两组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差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黏膜愈合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发生感染3例,出血1例,愈合良好37例;对照组患者口腔黏膜发生感染8例,出血5例,愈合良好28例。观察组患者愈合良好率(90.24%)高于对照组(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2,P<0.05)。
2.2 生活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失眠、疼痛、疲乏、便秘、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食欲丧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QLQ-C30评分的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3/41),低于对照组的26.83%(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3,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2.4 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依从率为97.56%(40/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9,P<0.01)。(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5 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的70.73%(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9,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
3 讨论
口腔癌根治术能够大幅度改善局部症状,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同时,手术切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黏膜愈合速度会对咀嚼、吞咽以及语言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破坏脸部形状[14],患者食欲不佳、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降低会削弱口腔的自净能力,增加口腔黏膜感染的风险,反过来又影响黏膜愈合,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发生其他并发症[15]。口腔黏膜的愈合情况是口腔癌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术后护理工作是决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相较于传统常规护理,全方位干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为患者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家庭支持等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弥补了传统常规护理仅遵医嘱护理的片面性,能更客观细致地兼顾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体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但这也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作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本研究以82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全方位干预的护理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全方位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发生感染3例,出血1例,愈合良好37例;对照组患者口腔黏膜发生感染8例,出血5例,愈合良好28例。观察组患者愈合良好率(90.24%)高于对照组(68.29%),这与端莉梅和景建龙[16]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了全方位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口腔黏膜出血、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口腔黏膜愈合。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全方位干预下,根据不同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口腔护理和饮食干预,如选用酸碱度适合的漱口液、每日行常规口腔护理并严密观察是否继发感染、调整饮食中的果蔬占比,保证了口腔清洁和营养均衡,为口腔黏膜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黏膜恢复。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失眠、疼痛、疲乏、便秘、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食欲丧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全方位干预能够使患者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维持更为舒适的状态[17-18],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全方位干预通过各种个体化干预手段,涉及的护理范围更全面,为患者制订了科学有效的舌伸缩功能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生活,最大可能地稳定患者的身心状态,并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康复条件。
此外,本研究还表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32%(3/41),低于对照组的26.83%(11/41),这表明全方位干预能够减少口腔癌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在循证护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干预下,护理人员可通过整合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结果,克服传统护理的主观盲目性,获得更多的临床实践依据,全面优化护理干预措施,如增强巡视和沟通,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观察组患者依从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这也表明全方位干预能够提升口腔癌术后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护理人员为其提供了优质的身、心全方位护理,增加了对患者术后形象改变而引起负性情绪的重视程度,加速了患者的康复速度,更快地重建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等多种因素有关[20]。
综上所述,全方位干预可以提升对口腔癌术后患者的护理服务水平,在促进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是科学有效的新型临床护理方式,值得推广。但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影响因素繁多,致使研究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仍需后期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