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500例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2022-02-19张金秀徐晖姜洪满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36期
关键词:降脂阿托类药物

张金秀,徐晖,姜洪满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药,核心药效为降血脂,使用范围较广[1],用药后可调节三酰甘油(TG),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脂控制效果较好。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降血脂,还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2]。心脑血管疾病为老年人群高发病[3],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国内心脑血管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其中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较高发。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加以重视[4]。血脂控制需要长期或终身用药,合理用药对促进血脂调节及心脑血管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ASCVD良性转归[5]。本文就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某段时间内他汀类药物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用药的合理性,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病例500例。纳入标准:(1)肝肾功能正常;(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肾移植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所有患者中,男267例,女233例;年龄41~81(53.89±15.64)岁。

1.2 调查方法 (1)病情评估:分析诊断结果,结合患者症状对症予以他汀类药物;(2)整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将家族病史、血脂和体质量等与病情相关的信息编制入电子档案并归档;(3)用药情况: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国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年)》分析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情况,重点分析适应证、用药剂量、用药疗程、常规用药时间、药物相互作用及用药安全性,综合上述信息,评价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合理性,并探讨更合理的用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药物使用率:统计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2)用药疗程、用药时间、降脂强度。高强度:阿托伐他汀钙片用量为40~8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用量为20 mg,使LDL-C降低幅度处于50%~60%;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用量为10~20 mg,瑞舒伐他汀钙片用量为5~10 mg,氟伐他汀为80 mg,辛伐他汀为20~40 mg,使LDL-C降低幅度处于30%~49%;低强度:辛伐他汀用量为10 mg,氟伐他汀为40 mg,使LDL-C降低幅度<30%。(3)安全性:统计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症状,分析不良反应诱因。(4)用药情况及心血管疾病分布:他汀类药物的常见药效作用是促进LDL-C、TC水平降低,可用于防治血脂异常及相关心血管疾病。贝特类药物的核心作用为降低TG水平,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按照指南要求,TG≥5.6 mmol/L视为指标严重超标,此时降脂药物应首选烟酸、贝特类药物,TG未严重超标患者可通过其他药物降低LDL-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

2 结 果

2.1 药物使用率 在50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病例中,阿托伐他汀钙片使用率最高,占84.00%,其次为氟伐他汀缓释片(占9.80%)、瑞舒伐他汀钙片(占4.20%),见表1。

表1 500例患者应用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分布

2.2 用药疗程、用药时间、降脂强度 患者用药疗程通常为确诊后开始持续用药,并于出院后遵医嘱用药,为长期用药。在用药时间上,460例患者于晚上8:00前用药,占92.00%(460/500);40例无固定用药时间,占8.00%(40/500)。患者多为中等强度降脂,占79.00%,见表2。

表2 500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脂强度

2.3 药物不良反应症状及诱因 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症状最多,占52.00%,肝损伤最为常见(占38.00%);其次为皮肤和皮肤附件相关症状(占20.00%),以毛发脱落最为常见(占13.00%),见表3。经分析,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诱因主要为剂量不合理所致,占47.00%(235/500);其次为对症治疗不合理,占35.00%(175/500);患者自身因素,占18.00%(90/500)。

表3 500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分布

2.4 用药情况及心血管疾病分布 50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中,TG>5.6 mmol/L患者共计8例,无贝特类降脂用药。患者以动脉粥样硬化居多,占80.60%,心血管疾病分布及LDL-C控制目标见表4。

表4 500例患者心血管疾病分布及LDL-C控制目标

3 讨 论

他汀类药物属于降脂药物,用药后可竞争性地干扰肝脏细胞中胆固醇限速酶的活性,抑制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此外,他汀类药物的有效成分还可调节肝细胞表面的LDL受体,提高受体活性、促进血液LDL-C快速转移至肝脏,加速LDL-C代谢,从而有效降低血脂。他汀类药物对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活性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TC、LDL-C、载脂蛋白B水平,同时可下调TG,上调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他汀类药物同时具有抗炎的功效,可缓解血管内皮损伤,改善机体功能。他汀类药物主要有氟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中,较严重的类型为肝毒性,其次为肌肉损伤,此外还具有肾毒性,极易损伤神经系统,甚至具有致癌性。因此,必须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高用药安全性。临床在对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常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如在ASCVD防控中,采用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血脂,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斑块脱落问题,但不合理用药可导致肝损伤,影响肝功能,也可能诱发皮肤病症,引起皮肤瘙痒、皮疹或脱发等[6]。本研究针对院内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用药风险,总结不合理用药情况及诱因,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他汀类药物较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胆固醇过高等疾病的防治。指南指出,高危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20~40 mg/d,可使LDL-C降低≥50%,因此对于无禁忌证的ASCVD患者可予以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如LDL-C>190 mg/dl且年龄<75岁的患者及45~75岁、ASCVD发生率≥7.5%的持续10年的糖尿病患者可用此药。耐受不良患者可进行中等强度用药,如年龄>75岁或年龄为45~75岁、ASCVD发生率<7.5%的糖尿病患者可采用该治疗方案。在ASCVD治疗中,临床多以他汀类药物进行基础治疗,可对HMG-CoA还原酶产生抑制作用,降低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延缓胆固醇合成,作用于肝脏后,LDL受体被激活,使肝脏加速吸收LDL,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并阻碍其向LDL转化,有效清除LDL-C[7]。但他汀类药物对HDL-C、TG的调节作用较弱,故较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8]。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治疗ASCVD时可抑制血浆C反应蛋白生成,优化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小板过度活跃,可缓解氧化应激反应,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防止血栓生成,延长心肌细胞生存周期,对心功能、认知功能具有积极作用,还可加速骨形成,预防肿瘤,具有多效性[9]。

降脂治疗的预期目标是降低LDL-C,相关研究表明,在他汀类用药时,LDL-C水平每降低1 mmol/L,患者心脑血管损伤风险可降低23%,在早期发病患者临床管理时,应加强生活方式管理,实施早期治疗,促进预后。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通常较安全,然而因个体差异,风险效益比也存在差异,在追求药效的同时应严格控制剂量,有效防控风险[10]。在临床用药时,部分患者对他汀类药物重症不良反应不耐受。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消化系统反应,部分患者出现肝损伤、厌食及腹泻症状,或见皮疹和皮肤瘙痒及毛发脱落,也有患者出现肌肉痛、神经抽搐或见横纹肌溶解等表现。部分病例用药后出现泌尿系统反应,表现为尿量增多或减少,少数患者出现贫血等心脑血管系统反应。在上述症状中,横纹肌溶解为重症不耐受,有病死风险,应紧急予以对症处理。因此,该药对肝肾功能重症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不适用,应了解其过敏史,确定无禁忌后用药[11]。

在ASCVD治疗中,调脂治疗的重点降低LDL-C,降低心脑血管病死风险。本研究中,80.60%的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可将LDL-C控制在<1.8 mmol/L。在实际临床治疗中,血脂异常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单一调脂药物的药效有限,但盲目增加用药剂量会造成不良反应风险升高,故可联用其他类别调脂药,如联合使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也可联用依折麦布。联用贝特类药物时,后者可促进肝细胞氧化脂肪酸,干预血液循环过程,有效分解含TG脂蛋白,降低TG水平,可调控血脂代谢,促进HDL-C合成,并延缓肝脏极低低密度脂蛋白合成,与他汀类用药的药效互补。联用烟酸类药物后,可抑制TC、LDL-C,提升HDL-C,优化血脂谱。联用依折麦布时,后者抑制胆固醇以及植物固醇吸收和合成,强化胆固醇控制[12]。需要注意的是:奥美拉唑胶囊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会对他汀类药物代谢产生抑制作用,故其与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联合用药时应谨慎。硝苯地平属于酶底物,联合他汀类药物会形成竞争作用,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引起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50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病例中,使用最频繁的他汀类药物是阿托伐他汀钙片,占84.00%。且中等强度降脂较普遍,占79.00%;分析样本可知,消化系统反应是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50%以上的病例出现肝损伤或厌食、腹泻等症状,以肝损伤居多,而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多为剂量使用不当,其次为适应证问题、患者自身因素。综上,提示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应加强患者耐受性观察,及时分析不良反应并对症处理,重点进行24 h内用药反应监控,综合分析病情,科学控制剂量,强化用药管理,监督住院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用药,如实上报个体病情及其他用药情况,杜绝随意用药。

经分析,他汀类药物较常见消化系统异常,原因为该药物多经由消化系统代谢,较易受到药物影响,常见此类反应;部分病例在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能发生异常,故在疑似症状出现后,应行肝功能检测,对症处理以抑制肝损伤。此外,剂量控制不当也会导致机体不耐受,因此在用药时应监控病情进展及时调整药量。在他汀类用药期间,应保证随访到位,了解异常症状,予以对症干预,缓解不良反应。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基于循证理论科学用药,借鉴可靠的临床试验结果,综合循证依据,促进科学用药和改善预后[13]。他汀类药物中也可能会导致机体肝肾功能异常,应予以功能监测,异常症状发生后应调整药量或暂时性停药,保证安全性和最佳疗效[14]。根据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当TG≥5.6 mmol/L时,应将烟酸、贝特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药物,以预防急性胰腺炎。本研究中,TG>5.6 mmol/L患者共计8例,未使用贝特类药物,此为用药不合理情况,此类患者治疗中应先行烟酸药物或贝特类药物治疗,以缓解TG超标问题,再以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综上所述,本院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钙片使用率较高,多为中等剂量用药,患者较易发生肝损伤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多因剂量问题引起,因此临床应对症和规范用药,综合分析病情,科学调整剂量,保证合理用药,提升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降脂阿托类药物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三参降脂液中9种成分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降脂活血片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降脂颗粒中5种成分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