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的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22-02-19张海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民族

张海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长征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长征孕育和铸就的长征精神在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三个向度与中国梦的精神高度契合,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精神动力价值和方向指导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中国梦视域下的长征精神具有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三个向度的丰富内涵。

(一)国家梦:长征是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征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苏区出发踏上征途,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左”倾路线的破产,坚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自信——“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1]彰显了爱国主义的生命力。长征孕育的长征精神把爱国主义内化为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贞报国的责任担当,外化为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

1.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苏区红军8万余人开始西征,连续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表现了出色的战斗精神和顽强性;湘江之役,红军英勇奋战,五万将士血洒湘江;之后,红军又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翻越了人称“鸟也飞不过”老山界,令当地群众惊讶不已!1935年1月,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娄山关;1-3月间,红军长途奔袭,四渡赤水出奇兵;4月,“不怕水深流又急,更不怕山高路险长”的红军巧渡金沙江;5月,红军先遣队冒着大雨,经过七十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安顺场,17勇士强渡大渡河,“用我们铁的红军,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勇敢精神,扫平一切当前敌人!”[2]这是何等的豪迈!1935年5月29日,红军以无与伦比的坚强毅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急行军160公里飞夺泸定桥;6月17日,红军战胜高山缺氧和风雪严寒等重重险阻,翻越了人称“神山”的大雪山——夹金山;最后涉过“处处隐藏着大自然的邪恶和死神的狞笑”的草地。红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飞扬!

2.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性。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形象表达。

正是由于伟大的长征进一步培育了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使他们自觉地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放在首位,坚定革命事业必然胜利信念。因此,他们可以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长征——超越人类自身极限——征途漫漫,险象丛生。正是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信念,才使红军笑傲牺牲、共克时艰:在湘江之役,整编红34师战死疆场,师长陈树湘负伤后掏腹断肠;在大渡河边,17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谱写战天斗地的革命英雄主义壮丽诗篇;在草地,英勇的红军没有被困难和牺牲所吓倒,他们掩埋好战友,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去担当更多的革命责任。

3.忠贞报国的责任担当。随着长征,代表着中国前途的红色中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举国”搬迁,红军是红色中国的希望和支柱,如何保存和壮大红军就成了爱国者责任担当所在。红军长征是大战略,但是具体行军路线方向选择却关系到红军命运和红色中国革命事业成败。在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了红色中国而殚精竭虑,表现了对民族国家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

长征途中始终存在着行军路线方向抉择问题。红军走出中央苏区后,何去何从?行军路线需要根据敌情动态抉择!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两道防线后来到湘粤边界的第三道“围剿”网,毛泽东根据敌我态势郑重向中央建议改变红军行动方向,但被“左”倾领导者否决了;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向潇水前进,五路敌军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峻,彭德怀极有见地建议红军改西进为掉头北进,这样红军就可避免湘江惨败。可惜,彭德怀的建议不了了之。红军加速向潇水挺进,钻向敌人“天罗地网”,敌情更加严重,红军的命运不容等闲视之,毛泽东毅然决然地向中央提出了更具战略眼光的建议,但依然被拒绝了;中央红军渡过了潇水,系红军危亡的毛泽东再次执着地提出建议,若被采纳,同样能够收到避免湘江之役惨败及被动挨打局面,重获战略主动和开创新根据地效果。

湘江之败后,红军已经空前减员且极度疲劳。若红军按照原定计划,北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那就会再次陷入五六倍于己的敌军重围。在此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红色中国未来时刻,毛泽东坚决反对红军北出湘西,主张西进贵州,避实就虚,寻求主动。

经过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进入新常态,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了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红军继续挥师北上,过草地,奔赴抗日救国前线。“红军过草地的胜利取决于方向的正确抉择,正确方向的抉择取决于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以及高瞻远瞩的战略。”[3]

(二)民族梦:长征是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

“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4]长征精神是各族人民用生命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团结互助、反对外侮既是长征精神的突出特点,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1.团结互助,化干戈为玉帛的民族情怀。民族团结和互助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繁荣的前提,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长征精神蕴含了民族团结互助精神,是民族复兴的文化血脉。

长征经过的黔、滇、川、青、甘、宁等省份是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团结互助,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基础。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冕宁进入大凉山彝族区。因历史原因造成了汉彝民族间很深隔阂,为了顺利通过彝族区,红军在冕宁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号召彝族人民与红军合作,共同反对反动派:“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尊重彝人风俗……赶快团结起来……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2]同时,红军也模范地执行民族政策,尊重彝族风俗习惯,最终促成了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盟誓,增进了汉彝民族情谊,红军获得了彝族兄弟的支援,许多彝族青年参加了红军。歃血盟誓是在长征途中彰显民族团结互助的光辉篇章,是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到达中甸藏族小城,红军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保护其财产和寺庙,还积极为藏族人民做好事,藏族同胞也热情筹粮、物,贺龙表达感谢而赠送了题写“兴盛番族”的锦幛。[2]

长征的历程就是我党、我军实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历程,是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复兴凝聚力量的历程。

2.共御外侮,重振乾坤的民族大义。长征历时2年,孕育了共御外侮、重振乾坤的民族大义。长征始终将民族大义放在重要地位,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4年7月,红七军团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北上闽浙赣皖边区,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民族运动的发展。第二阶段是联合各界抗日力量,实行党的抗日政策。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的名义实行东征,渡过黄河后宣布:“此次东征是为了实行各项抗日政策,争取迅速对日作战,表示愿意停止一切内战,联合抗日。”[2]5月,红军西征以争取实现西北抗日力量的联合。

长征保存和壮大了抗日力量,联合了社会各界抗日势力,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赢得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人民梦:长征是追求人民解放、幸福的伟大征程

长征是追求人民解放、幸福的伟大征程,长征是人民解放幸福事业的依托,长征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现为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先忧后乐”的牺牲精神。

1.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红军“是劳动人民解放的队伍。”[2]长征是革命事业、革命力量的保存和发展,也是人民解放事业、幸福事业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党和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追求历程。因此,在长征途中,红军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觉悟,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5]

在漫漫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善于批评错误。在黎平会议及猴场会议上,毛泽东坚持了红军“西入贵州”的真理性主张,对“左”倾领导人的单纯防御路线的错误主张进行了批评教育。在遵义会议上,针对第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周恩来作为主要负责人主动承担错误责任,认真地做了自我批评,也对博古、李德的错误进行了批评;会议系统地批评了“左”倾指挥的错误,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议的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表现了我共产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四渡赤水出奇兵更是革命首创精神淋漓尽致的表现,红军四渡赤水的军事艺术体现了“为前进而后退、为直路而弯路”的真理性,拒绝了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批评了抱怨走路太多、不堪疲惫的思想。

长征孕育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

2.艰苦奋斗、先忧后乐的牺牲精神。在物质资料奇缺、自然条件恶劣、战斗频繁激烈的长征途中,红军发扬了艰苦奋斗、先忧后乐的牺牲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中央红军在367天长征中,既要与天斗,苦战穷山恶水,克服绝境般的恶劣自然条件;又要与地斗,笑对饥寒交迫,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省;还要与人斗,直面凶神恶煞,战胜围追堵截的敌人。

红军不仅为了革命事业、人民解放事业而艰苦奋斗,而且发扬先忧后乐的牺牲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红军战士谢益先在刚刚进草地时,遇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妇女还带着两个忍受着饥饿折磨的孩子,就把自己为过草地准备的仅有的一袋干粮悄悄地留给了他们母子三人。在以后的几天里,每到吃饭时,他就去挖野菜,在没有野菜的地方,他就仅仅喝点凉水充饥。终于有一天,他自己却因饥饿支持不住,倒了下去,没能走出草地。临终前,他还喃喃地说:“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2]谢益先的事迹只是红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的光辉范例之一。

长征所孕育的艰苦奋斗、先忧后乐的牺牲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和最好诠释。

二、中国梦视域下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长征孕育和铸就的长征精神在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三个向度与中国梦的精神高度契合,在价值追求、理论逻辑、创新精神等维度与中国梦相一致。今天,我们不忘初心,正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需要弘扬长征精神,彰显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价值

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需要伟大而崇高的精神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是在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中孕育的,是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生长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必将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当下,我们正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长征途中,也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6]在“中国梦”构成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中国梦”前提和基础,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就要优先实现国家富强的梦、民族振兴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主要体现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极大地丰富,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民族凝聚力和文明贡献力等极大地跃升,这些方面都需要中国精神为其注入精神动力。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子,也是民族精神集中表达。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使其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的新长征中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因为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历经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令国人骄傲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跨进中等收入国家,但是要在“第一个10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第二个100年”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时间已很近很紧、任务也艰巨繁重,仍然需要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扬艰苦奋斗、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达成“不驰于空想,不驰于虚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共识,激励人们弘扬长征精神,形成“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日常的工作”的务实作风,[7]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从而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永远保持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也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有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而不懈奋斗,那么,实现“中国梦”,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因此,弘扬长征精神,不仅要发扬团结互助的民族情怀,促进我国56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心共筑中国梦,从而形成由中国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进而迸发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创造伟力。而且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及对祖国的责任担当,团结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激发其爱国情怀,爱国奉献,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时代华章。

长征精神是一种精神动力——来自于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长征精神的理论逻辑生长点就在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支配下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坚定追求。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途中,弘扬长征精神,发扬“革命理想高于天”信念,就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神聚力,激励人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积极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

(二)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方向范导价值

长征精神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质与“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相一致——唯物史观——人民方向。“人民幸福”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哲学的贴近生活的诠释: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的“幸福”服务。一般说来,幸福意味着人的各种需要(或称利益)的满足,也就是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需要的满足,换句话说利益的实现是幸福的条件,利益与幸福密切相关。

长征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幸福观——“共产党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他们像神话里的菩萨一样,自己吃苦受累,牺牲生命,让别人过上好日子。达到这个目的,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8]长征精神为“中国梦”提供方向引领价值——人民的方向,人民的幸福,为绝大多数人的幸福。[9]

首先,弘扬长征精神,发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实现人民幸福梦而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具体的社会工作,在能力、阅历、职业等方面有差异,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热爱自己职业,把职业当作事业,发挥工作的首创精神,勇于责任担当,清醒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坚持把实现个人事业追求与人民利益联系起来,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我们就是在为人民的幸福而工作,我们也就获得了幸福而成为幸福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0]

其次,弘扬长征精神,发扬先忧后乐的牺牲精神,为实现人民的幸福梦而奋斗。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要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追求“中国梦”的进程中“享受”幸福或以苦为乐;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应坚定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信念,发扬先忧后乐的牺牲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导向,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以回应人民想过上更幸福生活的殷切期待,时刻做到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11]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民族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少寨红军桥
多元民族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