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2022-02-19黄玉龙
黄玉龙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并就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协同理论强调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协同联动和相互配合,使系统自身达到有序的状态,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高度可适性和契合度,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借鉴协同理论,协同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推进,形成协同效应。
一、概念厘清
(一)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亦称“协同学”,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他认为:“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自组织集体行为的科学。”[1]协同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协同运作和相互配合,在宏观上呈现一定有序的状态。协同理论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协同效应。指的是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在复杂开放的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协作而产生的整体效应。二是支配原理。指的是在这个系统中,快变化的参量服从慢变化的参量,慢变化的参量表征着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被称作序参量,序参量支配着其他子系统行为。三是自组织原理。指的是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发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功能。[2]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3]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可视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结构复杂的系统,涉及多元主体,需要系统规划,整合劳动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和资源,实现各子系统的协同联动,发挥劳动教育各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协同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复杂开放的系统。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蕴含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多个子系统,包括发挥管理统筹规划作用的政府、发挥主体教育性作用的学校、发挥支持引领性作用的社会以及发挥基础教育性作用的家庭等诸多子系统,需要充分发挥这些子系统的协同联动作用,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中,教育目的是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对于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具有全程性指导作用,是劳动教育系统有序演化的关键变量。因此,整个劳动教育系统要始终把握育人导向,坚持育人原则。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一根本任务和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开放性原则
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具有开放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依据协同理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它与其他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在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内部,除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还涉及到宣传、校企合作、学工、团委、后勤中心以及创新创业等部门,需要劳动教育教学部门加强与各部门的紧密合作;在学校系统外部,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对劳动教育的效果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整个劳动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体系,包含着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保持着劳动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协同性原则
从协同理论视角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它具有一般系统的特性,即各子系统存在着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与此同时,各子系统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协作而形成协同运动。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在学校内部要构建一个由校内教学、宣传、校企合作、学工、团委、后勤中心、二级学院、创新创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各司其职,多方联动,共同助推,确保劳动教育效果和质量。在学校外部,要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合作,形成劳动教育的外部协同合作育人机制。
三、协同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路径
(一)政府发挥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统筹性作用
依据协同理论,政府部门在劳动教育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作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4]各地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一是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健全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二是增加劳动教育经费投入,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地区要利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保障实践基地建设,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三是强化督导检查。各级政府要出台一些制度文件对劳动教育的主体以及主体的责任和劳动教育的内容作出必要的说明,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机制;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社会、学校和家庭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的监督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政府部门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推广宣传劳动教育,营造尊崇劳动的社会氛围。
(二)社会发挥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支持性作用
社会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起着支持引领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一是加强社会传媒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劳动的氛围。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对社会发展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社会传媒通过深入挖掘生活中能够反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典型案例,加强对这些典型案例的推广宣传,有助于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既需要精神引领,同样也需要社会的资源保障。二是搭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平台。劳动教育的实施平台除了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外,还要面向社会,在社会中拓展实践平台,创设第三课堂。企业、公司、工厂等生产场所要履行社会责任,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劳动经历,在实习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此外,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对接学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合举办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加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实践平台。
(三)学校发挥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劳动教育的主战场。作为劳动教育的最主要的主体,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第一,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劳动教育。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在学校层面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第二,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在教学中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教育课时和时间。第三,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实现“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的有机融合。注重在非“劳育课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敬业意识。第四,加强劳动实践,丰富劳动体验。各级各类学校在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以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出力流汗体验劳动,也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合作,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真实的劳动场景,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第五,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营造尊崇劳动的文化氛围,学校通过借助学校主页、微信公众号、校刊、校报等载体积极宣传劳动精神,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开展各类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如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展“劳动文化月”活动,通过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优秀校友等进校园讲述他们的故事。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班会活动等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家庭发挥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的劳动观念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劳”的观念,科学、全面地认识劳动,引导孩子树立尊崇劳动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其次,寓劳于乐,培育孩子积极的劳动态度。家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寓劳于乐,让孩子感受到劳动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充实、幸福、愉悦的感觉,通过劳动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体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愿意劳动的积极劳动态度。再次,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家长从日常生活中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日常劳动入手,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后,以身示范,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尊崇劳动的良好家风,引导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当下,政府、社会、家庭等越来越成为影响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育人属性和功能。协同理论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从协同理论出发,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协同推进,聚合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力量,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