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三维思考
2022-02-19孔鹏文牛贺源坎迪叶阿尔肯高嘉一
孔鹏文,牛贺源,坎迪叶·阿尔肯,高嘉一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一、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学生: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其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信仰
高校学生接受党史学习后所形成的观点与认知,就是其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青年大学生而言,这些观点和认知可以引导其树立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伟大信仰,帮助其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生活。党的百年历史中蕴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血脉,革命先烈们所具备的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宁死不屈、顽强抗争等诸多优秀品质正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适用的精神资源。
以党史学习教育引领高校学生树立和强化社会主义信仰,十分有利于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助力其走上正确光明的人生道路。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代,部分大学生极易被不良思潮诱导。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在内的各种错误观念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背道而驰,并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所面临的重重诱惑与阻碍。党史内涵丰富,蕴聚着大量影响深远的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青年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更是同不良思潮争夺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的强有力武器。学好、用好党史,以党史内容润化学生精神世界,以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坚定的信仰以及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以下简称“思政素养”),既有利于其不被不良思潮所诱导以致人生道路出现偏差,更有助于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使其受益终身。
(二)学校:提升学生群体思政素养,助力“三全育人”改革的顺利推进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仅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原则,也对其关于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必须坚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原则,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1]
高校师生整体思政素养需要提升,提升学生对自身思政素养的关注尤为重要。根据调查,仍有部分学生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要目的认定为“应付考试”,不能深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甚至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2]可见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也没有针对学生思政素养制定合适的评价机制,以致学生过于专注其专业课成绩的好坏,减轻对自身思政素养的关注程度。
学生群体的思政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整体思政素养水平,高校若积极利用党史教育资源以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对学校人员整体思政素养的提升、对学校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都大有裨益。在“三全育人”与“建党百年”的双重背景下,高校应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三全育人”,坚持以史育人,在师生之间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群体内部积极讨论、互相学习、以史交流、良性竞争,在提升学校人员整体思政素养的同时,助力“三全育人”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社会:扩充高质量人才储备,提升区域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水平
高校是向社会进行人才输出的主要源头,其所培养的毕业生对其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毕业生质量的优劣与高校所处城市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相联系。在留在高校所在城市的毕业生群体中,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知识的毕业生势必会给该城市带去更为充足的优质人才储备,将会带动该区域内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将会引领该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但若高校不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致其毕业生群体有技能却无理想、有能力却无修养,则该群体也不足以称之为“高素质人才”,该群体虽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一时之助,但却埋下了城市人口总体素质上的隐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高校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向学生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史实,引导其真正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学习目的。使其确立社会主义崇高理想、积极投身社会建设、热情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其成为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家国情怀;既有知识能力,又甘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长期来看,高校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并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利用好党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利器,以其内蕴的精神力量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将会提升区域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水平。
二、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顶层考量
(一)从客观时代性出发
高校应从客观时代性出发,深刻把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客观时代特征,明确新时代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4]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5]这为高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准则。高校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把握时代要求,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对待,将制定好、组织好、规划好、完成好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摆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党史中所蕴聚的深刻精神内涵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学校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
(二)从内在规律性出发
高校应从内在规律性出发,严格遵循青年学生群体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要“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习惯”,[6]青年大学生思维与心理正处于一个核心发展阶段,学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必须顺应该阶段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大学期间,学生的个人意识逐渐强烈,逆反心理持续增强,利用学习党史的机会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助于其消解不良心理状态,培养其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但对该群体进行教育绝对不能采取强硬的灌输式方法、呆板的说教式方法,因为此类方法不仅对其学习党史没有实际帮助,甚至还会引起其对党史的反感。因此必须坚持以真理服人、以史实育人,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7]帮助其基于理性思考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促使其在党史教育的润化下实现自我改革、自我教育、自我进步。
(三)从自身特殊性出发
高校应从自身特殊性出发,坚持立足自身开展学习活动时的特殊境况。与其他社会单位不同的是,高校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时有着更为充足的师资力量、更为集中的教育方式、更为便利的教育场所、更为浓厚的教育氛围,但对党史部分内容的专研程度不深,也缺少对党史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和深入的大型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因此,高校应坚持立足自身特殊境况,牢牢把握自身教育优势,利用好自身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同时积极与其他高校或如党校、社区、社科院、红色旅游区、社会实践基地等对党史有专研深度或对学习成效有深化帮助的社会机构展开合作,立足实际,稳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三、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舆论工具齐发声:加强党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内容形式多变等特点成为传播党史内容、助力党史学习教育顺利推进的高效的线上手段。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需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这个舆论宣传工具。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新媒体运营人员可以将整理、编辑过的党史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英雄人物、军队发展、经济建设、重大会议、重要文件、社会改革等各类党史知识按专题形式做出一定区分,并在不同网络媒体平台及学校自营新媒体平台分期宣传。此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也是党史深刻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对包括红船精神、抗联精神、抗疫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的宣传专题,强化党史内容的宣传力度。[8]以此形成一种正向的、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增进学生对党史的关注程度,也为线下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打下舆论铺垫。
线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工作,营造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将给学生带去对党的百年历史更为直观、感触更大的深刻印象。文化长廊、校园涂鸦等校园生活板块都是进行舆论宣传的优质阵地,专题讲座、趣味活动、知识竞赛等方式既能进行舆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又能进行成果检验、测试学生对党史知识的接受程度,还能活跃氛围、增添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的乐趣。为此,高校需要形成老师指导、学生会牵头、社团协助的氛围营造团队,由各类社团负责对文化长廊、校园涂鸦等宣传板块的定期更新,由主管教师负责联系校内外党史知识宣讲团的老师不定期开展党史知识讲座,由学生会负责组织党史相关的知识竞赛、趣味活动等,共同营造出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校园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二)课堂内外同发力:把控教育的主阵地,巩固党史学习成果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牢牢把控、充分利用。一是要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把党史知识作为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构建党史知识与专业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将党史知识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讨论等多个教学环节。二是要将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校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对教学活动的监管与督导工作,应当组织一支人员构成具有流动性的专门的教学督导队伍,鼓励其不定期开展督导抽检、评课打分,强化对课堂教学的监管力度,以此敦促教师自觉提升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视程度。
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开辟课外实践课堂,可以选择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会达到更好的党史学习效果。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深化其对党史的认知程度,引导其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党史真知。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与周边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区、革命博物馆等开展党史宣传的优质场所展开合作,并组织学生前往观摩学习,用历史实物巩固其对党的历史的认知。
(三)各方资源共分享:协力推进课程思政,实现党史资源共享
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来说,院系、学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其改革的重要手段。各院系、各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绝不能够闭门造车,必须积极与其他院系开展学科交流与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商共进、协同创新的帮扶机制。为此,高校应建立校内资源交流专项平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处在资源共享平台的中心位置,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本院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不同学院,尤其是理工类院系之间的专业课教师进行结对帮扶、定期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提高思政素养、改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依靠于校内资源共享。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优缺点非常明显,其师资力量丰厚,教育内容更具学术型和理论性,但其本身拥有的党史资源有限,教学内容缺乏前卫性与新奇性。社会机构往往具备高校所缺少的党史资源优势。以地方党校、行政学院为例,其对于党史资料的获取途径更为广泛、便利,对于党史问题的专研程度更加深刻,对于党史教学的经验更为丰富,对于党史内容的研究更加前卫广泛、更具热度。高校应当积极与地方党校、行政学院等类似的社会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充分联络和利用外部资源,在实现党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推进高校内部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