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2-02-19李昊阳潘月游
李昊阳,潘月游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118)
一、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了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教育部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高校课程育人体系,就是以推动所有课程共同发挥育人功能为目的,在所有课程上实施育人活动的体系。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构建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
一直以来,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却始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将教学目标聚焦于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一部分教师仍然认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责,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课程割裂开来,这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影响了立德树人的效果。因此,必须要通过构建高校课程育人体系,不断提升高校教师育人的意识,将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当中,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德育智育相融合,促进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举措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层出不穷,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然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高校学生群体猎奇心强,很容易被误导,成为西方错误价值观渗透、攻击的主要对象。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事关国家稳定和民族发展,为了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要打赢这场意识形态阵地争夺战。因此,必然要把育人理念根植到所有课程当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着力打造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铜墙铁壁。
三、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各部门职能是基础
构建课程育人体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高校党委、各院系、教务处、宣传部以及财务处等各个部门的持续合作,各部门只有分权明责,形成育人机制,才能在构建课程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高校党委把控着高校的航向,对高校课程育人体系顺利推行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高校党委要发挥领导作用。成立以各级党委书记为负责人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构建课程育人体系的工作会议,为构建工作指明方向。要按阶段、按部门布置好工作内容,有序推动构建工作的进行。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优势学科来遴选一批重点课程进行试点探索。[2]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第二,党政干部要发挥榜样作用。党政干部不仅要担当构建工作的总指挥,还要亲自走上讲台充当榜样,为学生们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为师生树立良好形象。
学校各院系是各专业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直接负责者,更是高校政策的执行者。各院系要坚决执行高校党委作出的安排,整合教育资源,设立课程育人改革创新试点,推动课程育人科研项目落地,深入挖掘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步推进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排头兵作用,勇担责任,要与其他学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帮助其他学院进行构建工作;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机构,应加强对课程的统筹规划,要在不减少课程应有的课时的前提下,增加额外的德育工作,同时,要建立考核机制,以教育效果为准绳,帮助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育人活动;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利用好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氛围浓厚的育人环境;教材的编写与完善、教学的开展与实施、教师的培养与进修、课题的研究等一切工作都需要经费,经费为构建课程育人体系提供动力和基本保障,财政部门应该在统筹经费的基础上,做好分配管理和后续的督查工作,以便经费得以合理地使用。
(二)加强教育主体队伍建设是关键
1.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素质建设。首先,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聘用和选拔时,要把政治素质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其次,要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或研讨班,帮助教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让每一个教师在政治上靠得牢、站得稳、守得坚。教师自身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不断提升理论修养。最后,要促进教师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加大推动高校教师党员队伍的建设力度,引导思想端正、政治觉悟高、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优秀教师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党组织对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影响力。
2.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努力营造崇尚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高校要完善师德教育培训方案,丰富教育渠道和方式,改进师德教育实效,逐步构建分层、分类、分级的培训体系,把引导教师形成高尚师德和良好师风贯穿于培训全方位、全过程中。[2]同时,要发扬民主精神,通过设置投诉信箱、网上监督平台等渠道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
3.加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专业能力可以最直观地体现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加强专业能力的建设,可以让高校教师更深入地挖掘、整合、提炼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强化其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要经常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且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以保证培训效果。教师之间要发挥传帮带精神,通过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各专业之间要加强交流,帮助教师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推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与时俱进,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能力。
4.实施评价机制。通过实施评价机制,可以准确地判定教师育人体系实施的效果,还可以针对其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有效地提升育人水平。首先要由学校党委领导小组牵头,学院配合成立评价委员会,负责评价细则的制定,以及材料的审核与评定。其次,评价委员会要定期查验教案等材料,要设立专人不定时到教学课堂进行检查并对教师课程育人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可以最直观地体会教学效果,必须开发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如调查问卷、网络反馈等,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最后,要综合各方面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还要针对评价结果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及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
(三)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课程育人的主要途径,构建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面对多元价值交织的复杂情况,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略显吃力,为了营造全课程育人的大环境,必须加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隐性教育,发挥多学科优势。因此,构建高校课程育人体系要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功能的前提下,明确其他课程的育人目标,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加强隐性教育。
1.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引导学生自觉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合理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和学分,并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将政治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此外,还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权重比,加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学效果。
2.强化综合素养课程的浸润功能。开设综合素养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堂人数较多,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浸润作用。高校要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分别设置综合素养课程,帮助学生牢铸理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做好综合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衔接,使综合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3.强化专业教育课程的渗透功能。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占比最多,同时也是课程育人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只有深入发掘其中隐性的思政元素,才能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专业课一般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但也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在哲学专业课程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在理、工学专业课程中要强调大国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等。此外,还要重视家国情怀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
(四)发挥各类载体作用是支撑
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载体是课程育人过程中教育主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工具。作为课程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载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将无法建立关系,更不能产生交互和反馈。新时代,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载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课本、以育人为目的组织的各类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利用的网络媒体等载体。如果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是承载知识和传递价值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5]作为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载体,教材的选择、编写和修订至关重要。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结合课程内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要把教学一线教师的建议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使教材可以充分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此外,教材要与时俱进,根据后续的教学需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工作。
活动载体是对课程的有益补充。活动的设计和策划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注重学生作为高校课程育人体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主题选择要围绕主旋律教育,比如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要充分体现活动载体的价值意义;活动方式要在贴近实际生活的前提下做到多样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人文艺术活动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
在信息化时代,以网络载体为依托推动高校课程育人,是对传统育人方式的深化。网络的兴起让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网络载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他们交流和共同探讨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高校要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推广“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网络平台的繁荣,提供了更便利、更广泛的宣传渠道,高校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打造弘扬主旋律和传播高校思政精神的网络平台,让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到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