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特殊师范教育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2022-02-19马仁海
马仁海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立德树人”是党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对我国教育本质新的认识和方向,[1]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特殊师范教育承担着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师资的重任,能否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教育与康复人才,是特殊师范教育德育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是办好高职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特殊师范教育德育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分工壁垒,导致“育人”与“教书”形式上的分离
教育部颁发《特殊教育计划提升计划(2017-2019)》(教基〔2017〕6号)要求“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等,[2]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特殊教育教师,这为高职特殊教育院校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基于传统的观念和认识的偏差,在实际部门工作中,学工部门主要侧重于学生安全、作息纪律、行为规范、班级管理、情感疏导、班主任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务科比较侧重于教师教学任务安排、班级教学、学生技能竞赛、实践实训、学生学籍与成绩毕业管理等。即使在不同的高职特殊师范院校,其学工和教务的分工也大致相同,导致学工和教务部门的配合比较少,教书与育人在观念上统一,在任务中分离。
(二)管理团队结构单一,导致德育工作实施缺乏专业化
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品质养成教育的骨干队伍,是主阵地上的基层指挥员。但多数辅导员所做的基本上是一些事务性的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其事情多而杂,任务重,一个人要管理好几个班,且从事的工作与自身的专业不对口,导致教务部门安排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助残志愿社团活动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特殊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专业化的进程,与普通高校相比较,其德育重强制性的灌输,[3]显得生硬而缺实效。
(三)制度不尽完善,导致缺少定期联系的例会制度
学工、教务工作常存在断层脱节现象。[4]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一般是以周历的形式进行,二级学院的教务科主要是积极配合学院教务处和产学研工作处,完成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专业建设任务;学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学院的学工处室、团委、就业部门完成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军训、义务劳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学院对于二级学院的管理常常是大会联系制,具体以垂直管理方式为主,导致在工作实施中部门人员交叉、任务重叠比较少,往往二级学院之间、二级学院内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阳光助残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统筹兼顾甚少,各行其是、单打独斗。
(四)专业化社团活动偏少,导致学生参与动力不足
专业化社团已在很多高校中设立,是学生德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由于传统观念、家庭教育以及自我认知的影响,生源结构的变化,主动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少,专业兴趣不浓,入校后需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就业前景,部分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可以实现有岗有编,也无形中助长了特殊师范生的惰性,学习动力不足。高职特殊师范院校多数是沿袭普通师范教育类的社团活动,偏重于演讲、音乐、美术、体育、书法、舞蹈等基本素质训练,没有形成自己的社团品牌,不能实现学生的心理预期,学生参与也具随意性,缺乏健全的社团管理机制,导致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少,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成才。
二、高职特殊师范教育德育工作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人道主义精神是德育工作体系的基本内容
人道主义精神是特殊教育存在的基本价值诉求。高职特殊师范教育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教育学生尊重残疾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4]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心与爱护残疾学生,开发残疾学生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注意发挥高职特殊师范院校教师的角色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以博爱的原则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学会特殊教育教师基本的职业精神。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德育工作体系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5]教育学生必须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热爱国家和民族,拼搏奋进,树立奉献特殊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关注与帮助弱势群体,推进教育公平。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培养学生尊重残疾学生权益,以残疾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残疾学生的主动性;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教育教学规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弥补缺陷,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为残疾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德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加强对《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大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残疾学生,做残疾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就业能力教育是德育工作体系的必要内容
特殊教育属于边缘学科的教育,需要教育学、医学、康复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必要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不同障碍类型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是残疾人教育工作对高职特殊师范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德艺双馨”是特校吸纳人才的通行标准,理解学科的育人价值,参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择业观念、正确的从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三、高职特殊师范教育德育工作体系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工作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相结合
广泛开展行业调研,明确特校一线教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特殊教育教师完成教学教育和康复训练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态度和素养要求,整合构建德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制定出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高职特殊师范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依据教育部印发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模块系统纳入课程与素质拓展活动之中,列出详细的学期工作计划,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交流;关注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保障其能够有效地完成德育课程与活动任务。
(二)德育工作与特校文化融入教育相结合
高职特殊师范教育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均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主要是由行业专家、特校一线骨干教师、康复技师和课程专家组成,并形成了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多数院校每年都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因此,应该将国家特殊教育的政策、知名特校的办学理念、康复机构的大爱文化、特校的品牌文化、特校教师职业精神、名师事迹等融入到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利用国家助残日,亲身去体验,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促使学生理解特殊教育,尊重残疾学生个体差异。形成关爱残疾学生,将保护残疾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重视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识。学习特校文化,认识职场环境,感受职业氛围,[6]促使大学生树立能力为重的理念,自觉提升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三)德育工作与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社团活动相结合
由主管德育工作的院领导牵头,二级学院领导指导,特殊教育专业研究室主任负责,科学设计高职特殊师范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活。遵循大学三年的学生职业角色转换规律“导向、定向、去向”设计社团活动,开发实训项目,实现德育教育有序推进,润物无声。即大一年级可以开设“志愿者协会”社团,要求学生深入特校见习,主动结交残疾小朋友,引导学生导向学习;大二年级开展“爱心协会”社团活动,要求学生与残疾学生做一次专业咨询与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大三年级开设“义工协会”社团活动,要求学生到特校顶岗实习,引导学生走向特校或康复机构实际开展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明确职业岗位与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准备。
(四)德育工作和特殊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7]只有走进大学生的心灵的德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内心的转化。依托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组员,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开展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讲述、优秀毕业生的成长历程介绍、特校的名师讲堂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学生珍爱生命,自强不息。专业内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对特殊师范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影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德育工作与特殊师范大学生的操行考核相结合
将大学生的平时在校行为表现、社会实践参与度、德育专题网络论坛讨论、志愿助残活动成效等结合起来,建立高职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操行考核档案。每学期可以将其参与社团、社会实践与助残活动所取得的荣誉证书,转换成课外活动学分,并由教务和学工部门联合进行认定。学生如果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可以将其操行考核定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次。依据学生获得的学分,纳入其奖助学金评审的范畴,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言行举止,以及乐学进取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基本职业道德。
(六)德育工作与网络化德育队伍建设相结合
特校致力于以“身残志坚、残而有为”为育人目标,其中德育是关键。教师是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社团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锻炼、专项技能竞赛、党团日活动等,均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积极参与,就无法保证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高职特殊师范院校应逐步建立以书记、院长以及党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形成“两条线”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与辅导员直接落实,做到分工明确,层层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