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豆瓣私密小组的隐匿聚合与社群功能

2022-02-19王梦婷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茶话会组内社群

王梦婷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需要结为不同的社群。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形成社群的物理空间的限制,社群开始成为力量更强大、话语更有效的“网络社群”,成为人类延伸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豆瓣网作为Web2.0的产物,汇集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认知与文化共鸣的群体。其中,作为网络社群代表的豆瓣小组目前已经达到60多万个,话题涉及生活、工作、娱乐、情感等方方面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创建小组并进行自治,小组的准入制度、内容产制要求、公开与否都由组员共同决定,为现实生活中跨越物理距离的陌生人实现虚拟网络的社会交往提供了空间。其中有少部分的豆瓣私密小组,即隐藏在豆瓣网中不对外开放,但仍然受平台的管理条例约束和监管的小组,仅允许组内成员在小组内展开信息分享与交流活动。本文以“体制内茶话会”与“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下文简称“月亮组”)两个豆瓣私密小组为例,从互动仪式链视角探讨其隐匿聚合与社群功能。

一、理论框架:互动仪式链

互动仪式链理论起源于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他认为“宗教观念诞生于欢腾的社会环境,集体欢腾的重要外在表征就是仪式符号和象征体系等”①。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戈夫曼提出的“互动仪式”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微观情境系统探讨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他提出互动仪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并都能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二是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三是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彼此知道关注焦点;四是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②

二、互动仪式的建立

(一)仪式场域:隐蔽化聚合

柯林斯强调身体在场对互动仪式开展的必要性,他认为:“电子邮件与互联网缺乏实时的互动交流,不能直接语音参与等局限性会影响到互动仪式中建立起的团结意识。”③但当前媒介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区隔,跨越屏幕,人与人之间也能开展实时的互动与交流,即便身体“缺场”,人们也能通过电子设备实现“虚拟”在场,为互动交往提供了底层逻辑。相较于普通的网络社群,豆瓣私密小组的互动实践场域中并未呈现出公开性、可见性的特点。豆瓣私密小组在互联网中是不可见的,即小组名称在互联网公开频道中检索不到,小组内部的互动交流虽然受到互联网规则的约束,但其内容也不是公开可见的。即便不属于社群的“外部人”通过组内成员分享的链接进入小组,也仅仅停留在观看的层面,没有与小组内部的成员交流和互动的权限。豆瓣网的私密小组内容与场域的双重退场使其呈现出“隐蔽化”的特点。以“月亮组”为例,其虽属于合法合规的网络社群,但在没有被封禁的情况下,其检索结果无论是在豆瓣外部的公共网络还是豆瓣内部的搜索引擎中均显示“不存在”。这是豆瓣独有的“私密小组”功能的结果,即小组组长自行将小组转成私密小组,或不适合公开讨论,以及影响豆瓣安全的讨论小组都会被豆瓣平台主动隐藏。设置“私密”以后,小组内部成员的人际互动、情感的流动与共享仍然可以进行,但非小组成员将无法检索到该小组。“月亮组”虽然作为网络社群在互联网空间中展开内容的产制与互动交流,但这种生产互动仅存在于小组内部,组员具备一定的自主性,生产的内容不向外分享和交流。正是在这一私密的虚拟空间下,“月亮组”以“摇滚”作为群体统一的关注焦点,产生交往与互动行为。

(二)仪式准入:界限明确的边界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起始条件还包括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④。豆瓣小组建立了包括身份核查、卷入度调查、进组暗号等一系列完备的审核准入制度。“月亮组”不接受新注册的豆瓣账号,申请入组必须是有头像、昵称的账号,账号必须有足够活跃的个人动态,不设置隐私保护以保障账号的透明性,被踢出以及封禁次数少等潜在规则。除了这些默认的准入规则,“月亮组”也建立起一套透明的准入程序,进组需要提供进组暗号并回答问题,暗号和问题隐藏在组规中,即便是拥有共同身份和共同兴趣爱好的个体也需要阅读组规才能申请成为小组成员。此外,不仅仅进入社群内部需要一套严格的程序,豆瓣私密小组对外传播的途径也是边界明确的。同样作为私密小组的“体制内茶话会”对外宣传与传播途径也几乎是封闭的。该小组不允许私自拉人进组,并且在其他组的发帖与交流中也严禁截图本组内容,一旦发现将被踢出本组。组员不能主动披露自己属于“体制内茶话会”小组的成员身份,组员在“组务/专楼”类的帖内明确表示“请不要放人进来”“严禁拉人进组”。小组管理员也明确规定从7月起“小组暂停审核放人进组,在这段时间内采取特殊管理措施”,以及“禁止以偏概全、恶意搬运本组发帖至其他组”。由此,“不拉人进组”已经成了“体制内茶话会”小组的默认群体规范。以上这些个人身份的硬性条件与账号活跃度的软性条件都为豆瓣私密小组过滤外来人员提供了限制,筛选了符合小组调性的用户,有利于维持网络社群内部生态。

(三)情感联结:情感能量的交换

有节奏地合作与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的必备构成要素,相互关注的焦点与情感相互连带,能够产生共享的情感与认知体验,通过有节奏地连带与情感反馈强化,达到集体兴奋的状态,进一步产生情感能量,并强化群体团结感⑤。豆瓣私密小组为成员提供了情绪释放与情感交流的隐蔽场所,在豆瓣小组内,所有人都是拥有同一个身份的共同体。“体制内茶话会”的所有成员将忽略现实生活中的头衔、姓名、年龄、财富、社会关系等身份标识,作为体制内工作者的共同体,处于一个隐蔽的共同体场域,针对工作压力、同事相处、工作琐事等日常事务展开情感交流。组内成员通过开贴的方式将自己工作中的困惑与不解醒目地写在帖子标题中,如“生存技能|提醒自己,琐事再多也不能打乱工作节奏”“日常感叹,聊聊工作中那些惊人的情商与反应力”“求助|职场新人入手好难,也没有人教怎么办?”等关于普通人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喜悦、困惑。围绕这些话题,组员之间无需过多的图片、视频、精心的排版、精湛的文字描述,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文字与表情包向组内其他成员传递情感并展开交流。即便是在以摇滚圈为个人爱好的“月亮组”内,组内成员也不需要借助复杂的文字和语言规则,只言片语便可表达自我、透露情绪、分享内容。组内成员共同围绕“摇滚圈”这一核心,延伸出如“请问大家看完live是怎么走出来的?”“有无西方乐队但又很东方意蕴的歌?”“和海水有关的音乐那么多,有什么是和河水有关的吗?”等内容,并在不断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能量,以满足其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豆瓣小组内的正向情感表达与传递不需要视觉文本的冲击,没有精心编排的版面,而是来自于每一位成员通过简单文字描述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正向情感的传递更具接近性与真实性,并将网络社群内部的成员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四)身份认同:共同体的产生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度是利用身体协调一致、刺激参与者神经系统形成的。与认知符号有关的内容,会让参与者产生身份认同感,也会为参与者带来情感能量,使他们充满信心与激情,信念坚定地开展他们道德上允许的活动。这些互动和仪式能不断产生情感能量,把仪式中的能量和符号建立关联,就逐渐形成组织规范和组织文化的价值理念。个体再次利用仪式产生的情感和符号,实施新一轮的互动。长此以往,这种循环成为固定的模式⑥。不同于一般的互联网用户,豆瓣私密小组成员的身份具备虚拟性与匿名性,用户可以选择扮演任何自己乐意的身份在互联网中参与表达,从而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豆瓣私密小组基于成员共同的情感需求与排他性的社群边界,往往比公开的网络社群更具凝聚力,组内成员也更乐于展现符合群体调性的个体身份,更能保证柯林斯提到的“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彼此知道关注焦点”的互动仪式的满足条件。由此,在边界分明且私密的网络社群内部形成更强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打造一个属于社群内部的共同体。以“体制内茶话会”为例,该小组的成员具备明确的身份统一指向,即“体制内工作者”的统一的身份标签。在社群成员身份固定的前提下,身份的隐匿性主要表现在小组成员拒绝自我披露,尤其是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收入、地域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但小组内成员在自我表达和交流分享行为中又乐于展现其“体制内工作者”的共同身份标签。

三、互动仪式的功能

(一)规则感知:自主性维系

“一切存在于共同体关系之中并对它具有一定意义的东西都是共同体关系的法。”⑦豆瓣网赋予了豆瓣各个小组更加自由的自治空间。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管理规则下,豆瓣网把自治权力下放到各个豆瓣小组。以“月亮组”为代表,组内成员共同设定行为规范框架,该小组的组规不是由组长一人独断式地把控和制定的,诸如发帖内容、发帖规范、讨论规范、组务日常等都由小组内成员通过投票的方式共同商讨、参与、决定,属于一种内部的协商与自治。但是,即便是“月亮组”自行区隔出属于群体自由讨论的私密空间,也不存在成员肆无忌惮地发言的情况,组内建立了举报专用贴用以规范大家的行为。为了维护小组内的生态,组内成员更多地是展开平和、客观、含有自省意味的讨论和分享,这种自纠自查的言论环境就是不同于其他网络社群的优势与特点。

豆瓣小组之间的成员联结建立在组规的基础之上,但更多的是靠持续不断地维护规则以保证小组内部交往的规范性,保持长期的生态平衡。“体制内茶话会”与“月亮组”都有一套透明的组内基本规范,即话题不允许包括谩骂、敏感话题、污秽信息、个人隐私等内容,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与营销,不允许出现为了个人利益抽奖、团购等交易性的内容,并且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违规内容示范,一经发现有人违规,直接踢出小组。虽然组规在一定程度上给组员的日常行为划定了清晰的“红线”,但维护群体内部的规范性与正义感赋予了每个组员平等的权利,并致力于共同维系群体规范,相互监督发帖规范、交流用语和交往规范。“体制内茶话会”开设了“组务/专楼|举报专用楼”,为小组成员提供维系规范的场所。该贴明确罗列了小组规则,例如,“部分组员因存在言语侮辱、诽谤和豆友骚扰的严重问题,若情况属实,管理员将视情节严重程度,采取删除发言、删帖、踢出或封禁等处理方式”“严禁别有用心之人发污染组内生态、激化矛盾的‘钓鱼贴’,包括但不限于群体对立、体制内外对立、故意丑化或者抹黑某一特定群体形象等”等。小组成员长期对规则的维护也成了维系豆瓣小组社群规范的力量。

(二)内容产制:信息资源共享

豆瓣私密小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一个相对隔绝且单一的信息交流平台,每个小组都拥有一个信息的核心内容。“月亮组”以“摇滚圈八卦为辅,揭露摇滚乐手不良行径为主”作为其信息生产与交换的核心目标,组内成员通过发帖、评论来建构对摇滚圈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符号具备一定的排他性,组外成员往往因不属于该群体的身份而不能理解符号含义,比如滚圈、后朋克、短裤等语言符号。“月亮组”聚焦摇滚圈并围绕摇滚圈的语言符号进行戏谑性的艺术改造,通过拼贴意义创造出以表情包为主的视觉文本,以积极向上的话语为本体,或以一种自我反讽和黑色幽默的话语叙事反观摇滚圈的社会现实。在“月亮组”内,符号内容的生产者不存在意见领袖等权威身份,信息资源的长久与否更多地依赖内容本身是否具备吸引力和独特性。在该小组内,组员围绕彼此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展开符号内容的生产与交流,造就社群内部共享、共创、共治的多元资源和社群空间。

(三)情感支持:跨屏情感能量

豆瓣小组在信息产制中伴随着情感互动的行为。“体制内茶话会”的交流内容以体制内工作者的身份为基础,但是又脱离其工作场景与个人身份,追求内容产制中的情感互动。组内成员基于同一身份在小组内进行意见互换和共享,集群体智慧为组内成员共同关注的话题建造一个集体智慧产品库。在这个库中,成员们彼此交换信息、分享情绪并提供与获得“社会支持”。在这种身份共享与情感交换的条件下,组员会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被其他组员需要及被认可的感受将会刺激自己持续地在社群内部展开社会交往,对小组的认同感也日益强化。社群内成员会为了维系群体内产品互换带来的情感满足以及持续获得情感力量而规范自己的内容产制行为,如“体制内茶话会”专门建立“基层日常:一栋周一上班发疯楼”“基层日常:一人一句今日份工作感想”,为组内成员提供抒发日常工作的困惑、烦恼、快乐的内容聚集地,为处于不同地域但同种境地的成员提供跨屏幕的情感支持。“体制内茶话会”作为一个私密小组,为成员打造了一个相对隔绝、单一、平和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里,由于群体身份的统一性以及交往场所的隐匿性,不存在群体对立,更多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同感。他们能够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快乐畅所欲言,不必担心社群外部人员对社群内部的偏见,自发交流与讨论基层日常穿搭、工作中的无语事件、同事间闹矛盾等话题。

四、结语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网络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有关。”⑧豆瓣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跨越物理距离聚合在网络社区中,通过一系列的排他性规则与共同的兴趣爱好构建出相对稳定且私密的社群空间,并且造就了属于社群内部的互动聚合与仪式传播,围绕社群的核心内容进行简单符号表征的传递与意义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发小组内成员的情感能量,并刺激小组成员持续关注社群内部动态,不间断地进行内容输出,长时间维系社群内部的规范,这也恰恰说明了互联网是包容与开放的。在豆瓣私密小组中活跃的用户基于共同的群体身份,围绕群体内成员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群体规范的基础上产制共享性的内容,展开平等的对话,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互动仪式的显著结果,即形成群体团结。

注释: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00.

②③④⑤[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宋丽君,王鹏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4,36,87,125.

⑥李衫衫.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微博粉丝群体的价值观培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⑦[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7-96.

⑧[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14.

猜你喜欢

茶话会组内社群
茶话会
茶话会
文物茶话会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社群短命七宗罪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