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九江市城镇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
2022-02-19井红卫
井红卫,周 丹
(1.九江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2.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西宁 810016)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出台,再次明确了体育行业及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回顾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每个历史时期的体系所呈现出的战略性和倾向性均具其特征。国家体育总局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体育事业规划:“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十三五体育事业规划“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1]。2021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出台明确指出了我国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体育事业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国家和政府相关体育政策规范的出台,均彰显出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2]。同时体育公共服务目前是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表现在我国各个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呈现出大相径庭的特点,那么明晰不同地域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现状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现实困境,探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的路径已经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对如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同时进一步均等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与时代及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交织密切,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重要体现。
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均等化”
(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括多个方面,如政府的资金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包括数量和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配给、体育彩票公益支出、体育文化产业等,其内容主要是资金投入、服务供给、设施供给及监管监测四个方面。
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公共是指社会的、共有的,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中介机构履行法定职责,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为其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其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3]。公共体育服务面对的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普通人群而非竞技训练的人群。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必须体现公共性。
(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
1.均等化的内涵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中的“均等化”,学者汤际澜经过剖析当今全民健身大环境,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行基本规范,将均等标准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全体公民享有基本的体育健身服务,二是全体公民均享有均等的体育健身机会和服务过程,三是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不是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系统的传统平均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果均等。由此可知,均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均主义,而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是大家普遍认可的相对化均等[4]。
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的意义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维系国民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同时均等化更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及体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并且在城乡联结及缩小城乡差距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二、健康中国战略下九江市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一)城乡体育事业差异不均
2020年,九江市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进一步促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开展,在社区打造15分钟健身圈,建设各种类型体育场馆50余种,体育场的总用地面积达1148.7814万平方米,全民健身站点达3000余个,城市街道农村乡镇体育组织覆盖率均达到80%。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有16.2%的乡镇有体育馆,56.2%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6]。从中可以看出城市的体育事业确实在有条不紊地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乡镇的体育活动的成果并非如此喜人。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在于体育健身器材的供给,而应在于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体育活动者。乡村在地域上及人口上具有局限性,使大型体育活动难以组织和落实。
(二)政府服务体系缺位
在我们的行政服务体系下,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城市现有资源中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局、体育文化公司等单位举办的,但基层居委会或村委一级的单位却很少组织相应的体育公共事业活动。在这个部分上,人民群众存在参与不全面、不积极、无参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现阶段的更应得到重视。因此,体育公共服务不应该只存在于健身场所设施上,而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以及充分发挥组织性进而产生凝聚力,使每个居民或村民确确实实地参与到具体体育活动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与他们掌握科学的体育相关知识也同样是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三)资源供给不充分,利用效率与需求无法对等
截至2019年数据统计,九江市拥有居委会474个,村委会1742个,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九江市在2019年末城乡人口比例为56.78和43.22(以100为比例),而在年中的比例则为61.18和38.82[7]。乡村的占地人口分布没有城市人口分布集中,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角度来看,城市的体育资源集中并且丰富多样,乡村资源供给不足且分布广阔。同时城市居民文化程度普遍高于乡村的人民群众,那么对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也应该符合城乡差异特点,而目前存在于乡村里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体育设施供给与人民意愿不符,无法良好地满足人民需求。
(四)人民群众体育意识缺乏,活动性不足
现实社会中城市人民健身运动近年来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人数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在体育方面出现的安全隐患和隐性问题也愈发明显。许多人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出现了各种慢性、急性的伤病,而已知大部分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健身健美和改善自己的身心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症下药”。而乡村人民则由于劳作的辛苦、意识的不到位、场地器材的缺失等原因较少参与体育活动[8]。
(五)群众主体重心不明,定位不明晰
城市和乡村的体育消费情况区别明显,根据2021年我国大众体育消费情况前三个季度的消费数据分析,现阶段主要的大众体育消费者集中呈现高收入、高学历、大城市等特点。同时就地区区域特征而言,城市化并非高度发达的地区,需要在这个关键点明确大众主体的制约因素。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大众主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不明晰,无法准确表达需求。
三、健康中国战略下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现实策略
(一)城乡互动渗透,加强反馈参与
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公共服务又是构成国民社会稳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健康发展是一切包括卫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重要基石,而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一直以来的发展并不平衡,城市与乡村的体育公共服务差异较大。因此,通过健康中国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城镇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均等化,明确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从而使该地的城市和乡村的公共体育服务达到均等化的程度[9]。
现阶段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城市各项的全面发展中进一步扩大,其中公共服务体系下的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大众的基础服务在其推动下,越来越呈现出城乡沟壑加深加宽的趋势。加强城乡的动态联系,增强体育公共事业及活动的连接性、广泛性及全面性,在城乡之间参与互动、互动反馈的状态下获得大众对体育公共服务更加明晰的需求,用反馈带动需求,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均等化效率,保障人民群众需求对等。
(二)政府系统主导,基层紧密联系,“三社联动”,多方参与
政府掌握顶层全局,系统了解人民群众需求,明确实施路径,同时加强各板块的联系。尤其是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中,不能造成体育公共服务的“缺位”和“少位”,基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积极组织各类体育相关活动,丰富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使得各类供给的作用不仅充分落在实位,而且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真正发挥体育公共服务对人民的良好作用。
随着“三社联动”“共建共治共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模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社会体育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参与者之一,在国家社会现代化转型期间,为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促进了城镇体育供需均衡,也为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10]。
切实发展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政府积极购买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并创新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新模式。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几种购买模式包括非独立非竞争的形式性购买模式、独立关系非竞争性的委托式购买模式和独立关系非竞争性的契约化购买模式。部分发达地区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结合九江地区的现实情况,例如让社会非营利组织来承接一些适合在当地开展的社会体育活动、比赛和服务工作等,帮助营造健康的运动锻炼氛围;主要以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扩大服务的有效供给;政府去构建多方位的供给方式,以期实现补乡镇公共服务“短板”的要求。
(三)识别准确需求,精准供给,“上下结合”,多元共治
体育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三大板块,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的成果令人惊喜。但体育的育人作用是积极巨大的,其中社会体育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其他行业所无法代替和无可比拟的。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广大体育群众形成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其中以服务、设施、人员等为基础的扩大能有效地促成以点及面、以面成片的局面。同时,可以将点形容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以个体为枢纽连接,进而形成不同网状、不同类型的单元,再以各个单元的融合成为区域性的体育群体,增加现有的体育人口,为打造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夯实基础。
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明确人民生活性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缺口较大的乡村地区的民众对于不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需求,明确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意义,进而扩大我国体育强国事业的群众基础。
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应立足不同的群体,以多元的手段推动社会的体育志愿文化形成,共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公共服务体系中,作为公共体育服务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的活态发展依赖于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例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在其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完善的体育志愿规划制度、体育人员招募制度和人员培训体系等,结合我国国情,全面完善社会体育组织、志愿者的体系和法律保障;建立完整的公共体育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运行制度;明确科学规范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与激励模式[11]。
(四)以文化为纽带,强化人民群众连接性
群众的连接需要维系,在已知的城市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的人民向发达地区迁移、乡村的人民向城市迁移[9],这些迁移造成的人口流动总量是巨大的,其中在各类公共事业的供给上这类因素的考虑也是重中之重,人口的流动使得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也是处于流动的状态。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九江市在2019年末城乡人口比例为56.78和43.22(以100为比例)而在年中的比例则为61.18和38.82[6]。节假日尤其是春节这种重要的文化节日,能够在人口流动的状态和年末固定人口的状态下起到不同的作用,以文化为纽带,体育为桥梁,在不同时机和状态下充分发挥体育公共事业的价值,提高人民认可,进而促进体育事业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顶层事业。
(五)明晰重点,目的性导向建设,意识带动实际需求
通过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开展和完善,我国城乡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上可有力缩小城市与乡村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面的差距,无形中均化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尤其是乡村地区,弥补其体育公共服务的各类不足。通过缩小城市与乡村地区两者划分的距离、减少沟壑,无形中增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隐性联系,综合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可用资源,对城乡一体化具有意义。
同时培养人民群众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明晰大众群体的实际需求,该地区的流动人口、常住人口等实际主体需要明确体育公共服务的切实需求,在了解大众主体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将不足之处和短板补齐,明晰个人主体对于体育的人本需求和工具属性,将主体的意识层面作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切入口,无形中通过体育主观价值明晰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同时又以既的需求强化主体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公共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四、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下优化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结构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及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坚持人民群众需求导向和城乡联动,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具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12]。创新发展、抓住问题、精准解决,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服务型政府导向,面对地域困难,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针对人民群众意识模糊、资源供给不够精准等现状,根据问题解决难题,进一步做到坚定人民群众导向、努力推进“三社联动”和各方参与,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达到更高水平。